四书五经名句鉴赏(中华古文化经典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论语(1)

学而[1]

(一)子曰[2]:“学而时习之[3],不亦说乎[4]?有朋自远方来[5],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6],不亦君子乎[7]?”

(二)有子曰[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9],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三)子曰:“巧言令色[10],鲜矣仁!”

(四)曾子曰[11]:“吾日三省吾身[12]: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五)子曰:“道千乘之国[13],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4]。”

(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15]。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七)子夏曰[16]:“贤贤[17],易色[18];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八)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九)曾子曰:“慎终追远[19],民德归厚矣。”

(十)子禽问于子贡曰[20]:“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21]?抑与之与[22]?”

(十一)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十二)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23]。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十三)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24]。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十四)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25],可谓好学也已。”

(十五)子贡曰:“贫而无谄[26],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27],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十六)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1]《论语》二十篇,各取首章第一、二句的二字或三字为题。[2]子:古代男子的尊称。《论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3]习:温习、演习、实习。[4]说:通“悦”,欣喜、愉快的意思。[5]朋:同类,志同道合者。一说这里指的是弟子。[6]愠(yùn):怨恨。[7]君子:有德者。[8]有子:孔子弟子,姓有,名若。[9]孝弟: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弟,即悌,音tì。[10]巧言令色:花言巧语和讨人喜欢的脸色。[11]曾子:孔子弟子。名参(shèn)。[12]省(xǐng):反省,自我检查。[13]道:治理。乘(shèng):兵车。千乘之国,春秋时大国。[14]使民以时:使用民力,不违农时。[15]汎(fàn):同“泛”,广泛。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16]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17]贤贤:尊重其才德。[18]易色:不重容貌。[19]慎终:谨慎地对待送终之礼;追远:追思久逝的祖先。[20]子禽:陈亢,字子禽。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21]求之与:主动求得的。[22]与之与:别人告知的。

[23]小大:小事大事。由之:按照“和”的观念去做。

[24]复:实践诺言。[25]就有道而正焉:按有道者的言行来匡正自己。[26]无谄:不谄媚于人。[27]两句诗见《诗经·卫风·淇澳》。

[鉴赏]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部分弟子言论的汇编而成,在所有中华文化的典籍丛书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它不是由一人一时辑成,而是由孔门弟子或者再传弟子所编纂的,全书共有二十篇,每一篇分列为若干章。看起来似乎没有主轴,然而,《论语》的“论”字,就含有讨论编次之义。其编次意图,通过对《论语》文本本身的研究,还是不难解读的。

现以首篇为例,历代不乏研究者在寻找篇中各章间存在的关联。如南宋的朱熹认为,这一篇“先言自修,而后亲师友”(《朱子语类》卷二十)。此外,他还认定该篇“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论语集注》)。

《论语》的首篇,开门见山的记述了孔子论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并非偶然。一方面,是由于孔子终其一生,一直乐学勤教。孔子自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另外,他还教育诸弟子要“笃信好学”(《泰伯》)。他最为担心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同时这也是孔子的自勉。

另一方面,首篇强调了孔子论学是达到“仁”这一境界的十分重要的条件。“仁”是整个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为人的最高精神境界。“仁”的范畴也正好是整个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之中的最高道德原则。这就不免让人觉得难以企及。因此众弟子问仁颇多,孔子在回答时也因人因时而异。然而,他始终认为仁者并非天生而就,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学习,就是以“学”求“仁”,和以“知”达“仁”。他还告诫诸位弟子:要想成为仁人君子而又妄图不去努力学习,“其蔽也愚”(《阳货》)。

以“学”求“仁”,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读者在琢磨这个观点时,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基础道德与道德理想境界之间的关系。孔子将孝悌作为仁的基础,敬爱父母兄长则是实现仁德的第一要求。正如同孔门弟子有子所说,孝悌乃为“仁之本”。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入则孝,出则弟”,那么推而广之,自然就能进一步达到“沉爱众”,由此推断,他最终达到仁德的理想境界并非远不可及。

第两个问题是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提出“诚信”。“信”这一伦理范畴,在春秋时已出现。贵族据此来处理上下等级关系,因此常常“忠、信”并提,要求下对上讲诚信。孔子对诚信思想作出了巨大突破。他认为,人与人交往必须“谨而信”(《学而》),“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为政》)。这里所说的“信”,已经拓展为人与人之间必须讲的“信誉”,不只是对上而言。在当时,这无疑是一种新思想。所以,众弟子们都感到很新鲜,很多人都阐述了自己对“信”的理解。曾子将“信”作为每日三省的内容之一:“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第四章)可见在孔学之中,“信”同“孝、悌”一样,也是实践“仁”

这一最高道德原则所需的十分重要的基础道德规范。本篇的重点是论学论仁,进而能以学求仁,而自第十二章之后,还加入了论礼的内容。例如,论述礼的功用问题:“礼之用,和为贵”(第十二章);还讨论了“恭”与“礼”之间的关系:“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第十三章)礼与仁之间的关系,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本篇的尾段引入了这一个问题,有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具体论述将在后面第三篇《八佾》之中深入展开。

为政

(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

(二)子曰:“《诗》三百[2],一言以蔽之[3],曰:‘思无邪’。”

(三)子曰:“道之以政[4],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5];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6]。”

(四)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7],六十而耳顺[8],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七)子游问孝[9],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八)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0]。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11];——曾是以为孝乎?”

(九)子曰:“吾与回言终日[12],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十)子曰:“视其所以[13],观其所由,察其所安[14]。人焉廋哉[15]?人焉度哉?”

(十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十二)子曰:“君子不器[16]。”

(十三)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十四)子曰:“君子周而不比[17],小人比而不周。”

(十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8],思而不学则殆[19]。”

(十六)子曰:“攻乎异端[20],斯害也已。”

(十七)子曰:“由[21]!诲女[2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十八)子张学干禄[23],子曰:“多闻阙疑[24],慎言其馀,则寡尤[25];多见阙殆[26],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十九)哀公问曰[27]:“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28],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二十)季康子问[29]:“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二十一)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30]?”子曰:“《书》云[31]:‘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二十二)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32],小车无轨[33],其何以行之哉?”

(二十三)子张问:“十世可知也[34]?”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二十四)子曰:“非其鬼而祭之[35],谄也[36]。见义不为,无勇也。”

[注释]

[1]北辰:即北极星;共:同“拱”,环绕运行。

[2]《诗》:即《诗经》,共三百零五篇,称“三百”,举其整数。[3]蔽:概括。[4]道:引导。[5]免:免于罪罚。无耻:无羞愧心。[6]格:至于善。[7]天命:指非人力所能改变的客观必然性。[8]耳顺:一听即能辨别是非。[9]子游:孔子弟子,姓言,名偃,字子游。

[10]色难:指侍奉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最难。[11]先生:长辈,这里指父母。馔(zhuàn):吃喝。[12]回: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姓颜,名回,字渊。[13]视其所以:看他所为。[14]察其所安:细察他所安或不安的心态。

[15]廋(sōu):藏匿。[16]器:器皿。器皿各有其用途而不能相通,都有所局限。[17]周:以道义相团结。比:以私利相勾结。[18]罔:迷惘、诬罔。[19]殆(dài):

疑惑。[20]异端:截然不同的学说,引申指邪说。[21]由:孔子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一字季路。[22]女:同“汝”。[23]子张:孔子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也。禄:俸禄。干禄即求仕。[24]阙疑:存疑。[25]尤:过失。[26]阙殆:与上文“阙疑”同义。

[27]哀公: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28]错:同“措”,放置。直:指正直的人。枉:指邪曲的人。

[29]季康子:鲁大夫,季孙氏,名肥。[30]奚(xī):何,为什么。[31]《书》:即《尚书》,所引文字不见今本《尚书》。[32]輗(ní):联结大车两辕与衡的榫头。

[33]轨(yuè):联结小车辕与衡的活塞。[34]世:一世为一代,古称三十年为一世。[35]鬼:指已死的祖先。

[36]谄(chǎn):谄媚。

[鉴赏]

孔子一生从事了许多的实践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政治活动,另一类则是教育活动。前者的时间较短。在他五十岁时,曾任过鲁国中都宰、司空,后来还升迁为司寇。孔子在五十五之岁时,被迫离开了鲁国,开始长达整整十四年的周游列国活动,在各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但终不见用。而他从事教育活动的时间则相当长,大致上经历了三个时期。从“三十而立”到三十五岁这一期间,收了最早的一批弟子;在三十七岁到五十岁这一期间,他的弟子已遍及各个诸侯国;其后返鲁之后的教育活动则一直终其晚年,孔门的杰出弟子在一些诸侯国的政治生活中逐渐开始发挥积极作用。相较之下,孔子政治活动则远远不如教育活动的那么成绩辉煌。但是,他的政治思想与教育思想,都对整个后世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在本篇收录的是孔子关于政治、教育的一些较为重要的言行。正如钱穆所说那样:“孔门论学,最重人道。政治,人道中之大者。”(《论语新解》)因此,在首篇论学以后,接下来就顺理成章的编排了论述为政方面的内容。

“德治”的治国之道,历来都为儒家所倡导。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他认为“德治”是要优于“法治”的。他还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所强调和提倡的“为政以德”,包含了“君德”和“政德”两个方面。所谓“君德”,即专门强调了国君要“其身正”。“身正”才能据此感化人,才能保证“令行”(《子路》)。所谓“政德”,就是说为政要以德为先,强调了要对民众反复进行道德教化。这并不是要取消刑罚,只是反对“不教而诛”。以上这些,就为后世的儒家倡导的以德治国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