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才学勿废——腹有诗书才能活出成功(2)

六弟自怨数奇,余亦深以为然;然屈于小试,辄发牢骚,吾窃笑其志之小而所忧之不大也。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故其为忧也,以不如舜不如周公为忧也,以德不修学不讲为忧也。是故顽民梗化则忧之。蛮夷猾夏则忧之,小人在位,贤人否闭则忧之,匹夫匹妇不被己泽忧之。所谓悲天命而悯人穷,此君子之所忧也。若夫一体之屈伸,一家之饥饱,世俗之荣斥得失,贵贱毁誉,君子固不暇忧及此也。六弟屈于小试,自称数奇,余穷笑其所忧之不大也。

盖人不读书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大学》之纲领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内事也。昔卖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谓此三项,与我身毫不相涉,则读书何用?虽使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识字之牧猪奴耳,岂不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朝廷以制艺取士,亦谓其能代圣贤立言,必能明圣贤之理,行圣贤之行,可以居官莅民,整躬率物也。若以明德新民为分外事,则虽能文能诗,而于修己治人之道?关茫然不讲,朝廷用此等人作官,与用牧猪奴作官,何以异哉?

然则既自名为读书人,则《大学》之纲领皆己立身切要之事明矣。其修目有八,自我观之,其致功之处,则仅二者而已,曰格物,曰诚意。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天地万物,皆物也。日用常行之事,皆物也。格者,即格物而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吾心,物也。究其存心之理,又博究其省察涵养以存心之理,即格物也。吾身,物也。究其敬身之理,又博究其立齐坐尸以敬身之理,即格物也。每日所看之书,句句皆物也。切己体察,穷其理,即格物也。知一句便行一句,此力行之事也。此二者并进,下学在此,上达亦在此。

吾友吴竹如格物工夫颇深,一事一物,皆求其理。倭艮峰先生则诚意工夫极严,每日有日课册。一日之中,一念之差,一事之失,一言一默,皆笔之于书,书皆楷字。三月则订一本,自乙未年起,今三十本矣。尽其慎独之严,虽妄念偶动,必即时克治,而著之于书,故所卖之书,句句皆切身之要药。兹将艮峰先生日课,钞三叶付归,与诸弟看。

余自十月初一日起,亦照艮峰样,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以便触目克治,亦写楷书。冯树堂与余同日记起,亦有日课册。树堂极为虚心,爱我如兄弟,敬我如师,将来必有所成。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盖明师益友,重重夹持,能进不能退也。本欲抄余日课册付诸弟阅,因今日镜海先生来,要将个子带回去,故不及钞。十一月有折差,准抄几叶付回也。

余之益友,如倭艮峰之瑟僴,令人对之肃然。吴竹如窦兰泉之精义,一言一事,必求至是。吴子序邵慧西之谈经,深思有辨。何子贞之谈字,其精妙处,无一不合,其谈诗尤最符契。子贞深喜吾诗,故吾自十月来,已作诗十八首,兹抄二叶付回,与诸弟阅。冯树堂陈岱云之立志,汲汲不逞,亦良友也。镜海先生,吾虽未尝执贽请业,而心已师之矣。

吾每作书与诸弟,不觉其言之长,想诸弟或厌烦难看矣。然诸弟苟有长信与我,我实乐之,如获至宝,人固各有性情也。

余自十月初一起记日课,念念欲改过自新;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恰好初九日小珊来拜寿,是夜余即至小珊家久谈。十三日与岱云合队,请小珊吃饭,从此欢笑如初,前隙盖释矣。近事大略如此,容再读书。

国藩手具(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六日)

信中讲道,“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说的就是,只要立志学习,任何场合都能成为学习的场所。

有些人有一个观念误区,好像学问都在那些名家大师手里,都在那些学者老师手里,农夫农妇、贩夫走卒之类没读过书的人都是没学问的。这种观念真是大错特错。

南怀博就说过:至于孔夫子,不管对于哪一样中国文化的精神,样样他都有,如果问他的老师是哪一位,那是没有的,谁有长处,他就跟谁学,所以无常师。这就是为什么他能讲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话。

打个比方,大学教师中懂孔子《礼记》的人不多了,可是古代的礼仪,乡下的老农民大都懂一点,并且还在生活中运用。人家虽然不知道《礼记》里的句子,但他会运用,就不能说他不懂“礼”。到底是擅长搏击的人武功高呢,还是把刀谱、剑谱背得滚瓜烂熟的人武功高呢?我认为还是擅长搏击的人武功高,光背武功秘笈有什么用?

在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虽然身处低位,无权无钱无名,却具有智慧,并且善于总结经验,也就是说,具有将金矿提炼成金块、打造成金器的能力,只不过没有人发现他们的才能,所以一直默默无闻。向这样的人请教,也许比在大学里读几年书还要有价值。

看看南怀瑾,他一生从师无数,袁焕仙、李宗吾等都传授过他学问。

据说有一次,南怀瑾路过嘉定乌尤寺,结识了著名居士马一浮先生。当时马先生正在寺中办复性书院。马先生是浙江名宿,他融西方文化、佛学以及道家思想于儒学之中,成为“新儒学”的一代大师。据说,李叔同学佛,正是响应了马一浮的倡议。马一浮仅仅比李叔同大3岁,李叔同却把他视为导师,并认为他是“生而知之”的高人。

南怀瑾久闻马一浮之名,自然要去拜访。当他投上名帖后,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马先生居然命人打开复性书院的大门,恭请他相见。南怀瑾以为这是禅宗的机缘,自己却不识,难免有些惭愧。两人叙了一番乡情后,南怀瑾想考证一下马先生的学问,就问:“听说马先生在著作中说,灵光独耀、迥脱根尘是果位上事,有吗?”

马先生淡淡地说:“那是当年的著作,现在看来统统是葛言藤语,老朽很想把从前的著作都烧了。”

南怀瑾一听,立即起坐顶礼说:“先生言重了,是我多嘴胡闹。”于是就告辞。马先生亲自送他出大门,相互作礼而别。

做人一定要懂得,人生学无常师,只有多方求教,方能成大事。比如伊尹未发迹前,不过是有莘国君的奴隶,地位十分低贱,谁都不会认为他有学问。但他确实很有学问。可惜有莘国君不识其才,看他烧得一手好饭菜,便让他当了厨师。伊尹十分注意学习,常借迎来送往、招待宾客之机,从宾客们口中了解天下大事。

有一次,商汤王的左相仲胞因公事从有辜国过境,逗留数日。伊尹便借招待他的机会,多次与他接触。交谈中,仲尴发现伊尹是个难得的人才,回国后,便将伊尹的详情禀告了商汤,并借商与有丰国结亲之机,要求让伊尹作为陪嫁奴隶。这样,伊尹就来到商汤家中。但商汤认为一个奴隶不可能有多大本领,仍让他去当厨师。伊尹常乘机接近商汤,利用烹调作比喻向商汤陈说政治见解,先后达七十次,商汤均不为所动。

一天,伊尹故意将几样菜蔬或做得淡而无味,或做得咸不入口,一同献给商汤。商汤大为不满,立刻召伊尹前来问话。伊尹对商汤说:“大王,烧菜既不能过咸,也不能太淡。过咸则难于下咽,过淡则无滋味。治理国家也是同样的道理啊!既不能操之过急,急则生乱;又不能松弛懈怠,懈怠必然国事荒疏。”

伊尹停顿了一下,见商汤听得聚精会神,便继续说:“如今,夏王桀荒淫无度,昏庸虐,民心尽失,天下纷乱,黎民百姓饱受其苦,恨之入骨。而大王您以仁德治国,伸张正义,取信于民,已是众望所归,为当今天下唯一贤明的君主。您何不适时起兵,伐夏救国,拯救万民于水火之中,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呢?”随后,伊尹详尽分析了天下大势,论述了消灭夏朝的具体步骤和策略。

商汤这才发现伊尹是个杰出人才,当即宣布解除他的奴隶身份,并任命他为右相,辅佐朝政,共同筹划灭夏大计,终于大功告成。

一个人有没有学问,不能看他的身份,不能看他的财势,不能看他的学历。有的人瞧不起地位低的人,认为向地位低的人请教有失身份。

在生活中,像伊尹这样的人很多,其中多数人未能立业扬名,但不等于他们的学问没有价值。我们看见的某个厨师,说不定他是一个尚未发迹的伊尹呢!我们看见的某个老钓翁,说不定他是一个尚未发迹的姜子牙呢!我们看见的某个小商人,说不定他是一个尚未发迹的李嘉诚呢!即使对方不是伊尹、姜子牙或李嘉诚,不过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也值得我们请教。如此积少成多,必成十分学问。

跟曾国藩学立世智慧

只要我们愿意,我们不论何时何地都可以读书,换句话说,只要我们愿意,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得到知识。

读书可以优化人的气质

字谕纪泽儿、纪鸿儿:

今日专人送家信,甫经成行,又接王辉四等带来四月初十之信,尔与澄叔各一件,藉悉一切。

尔近来写字,总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与尔身体向来轻字之弊正是一路毛病。尔当用油纸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玄秘塔》,以药其病。日日留心,专从厚重二字上用工。否则字质太薄,即体质亦因之更轻矣。

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即以余生平言之,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至道光壬寅十一月二十一日立志戎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尔于厚重二字,须立志变改。古称金丹换骨,余谓立志即丹也。满叔四信偶忘送,故特由驿补发。此嘱。

涤生示

四月二十四日

曾国藩认为:人的气质,由于天生,本来难以改变,只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它。通常情况,透过一个人的字迹就能正确的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

当曾国藩从信中看到曾纪泽的字,失之薄弱,骨力不坚劲,墨气不丰腴时深有感触,指出他的字与他的行为举止不够稳重同出一因,因此劝他多习颜体和柳体的字来改变这种气质。

曾国藩曾说过这样一句极为经典的话:“书味深者,面自粹润”意思是说,读书体味的深的人,面容自然纯粹、滋润。读书体味的深的人,一定是心智高度集中的人。他的心灵便会得到修炼、陶冶或者燃烧,气质也会超凡脱俗。

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充满着金钱和欲望的时代,已经没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读书了,闲暇时间不是看电视就是逛商场、上美容院、上健身馆、打扑克、搓麻将、闲聊……可一个人如果不读书,没有知识就会变得无知、粗俗,就会被时代抛弃。相反,爱读书的人懂得人生有风有雨,书是能遮风挡雨的伞;人生有险滩有暗礁,书便是明亮的灯塔;人生有山穷水尽时,书中有柳暗花明处;人生会失去很好的朋友和恋人,书却永远忠诚如一!

张小婷是个漂亮女孩,浑身散发着青春的朝气,美丽的眼睛和娟秀的面孔充满了灵气。小婷也是个爱美的女孩,不过她和街头时尚女孩的爱美却不一样。

那些紧随潮流的时尚元素在她的身上很少出现,那些奇怪的装扮和惹眼的彩妆也很少出现在她的身上。她一向不挂金,不戴银,素面朝天,却总是给人一种心清气爽的感觉。

小婷的穿着一向是简约大方,既不追逐新潮,也不让人觉得落伍。有人评价说她整个人的形象似乎像一篇清丽的散文,一本黑白之间透露着色彩的书。

对,小婷就像一本外表简单朴素,却蕴涵深刻的书,大家对她的印象总是很难离开书。

小婷从小就是个爱书如命的女孩,从刚刚能独立地阅读童话开始,她就深深地陷入了这个用文字和图画构建出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充满了神奇的世界中。从童话到小说,当小婷涉猎到更多的书籍时,她便视读书为人生的最大快乐了。

从儿童时代到大学,小婷不管功课多么繁忙,她总会抽空看一会喜欢的书。在学习的间隙,其他的同学或是游戏,或是调皮,或是休息的时候,她总是沉浸在文字编织的故事之中,用眼睛作桨划开波浪,去寻找遥远的精神彼岸。

小婷最喜欢去的地方也是书店或图书馆。当别的女孩子正津津乐道时尚流行,研究化妆打扮时,小婷已经坐在图书馆的某个角落,陶醉在书的世界里了。

偌大的阅览室内,安安静静,偶尔传来悉琐的书页翻动的声音,或读者轻轻的脚步声,反而更给这种宁静平添了一种情趣。

在书中,她还能听到了属于自然的一切声音:风声、雨声、浪涛声,犬吠、鸡鸣、蟋蟀叫。每当听到它们的时候,小婷都觉得这是心情最宁静的时候,耐得住寂寞,没有争逐的安闲,没有贪欲的怡然。

在小婷眼里,这是一种无比的享受,在文字的海洋中洗涤自己,充实自己,忧伤自己,快乐自己,仿佛整个世界都是自己的,没有嘈杂,没有纷争,没有虚伪,没有疲惫,只有愉悦与惬意。

爱读书的人,总是喜欢写点东西。小婷也不例外,日记就是她真实心灵的坦白,是每日里最愿完成的功课。日记里盛满她的心情,是心灵憩息的小阁楼。所有的甜酸苦辣、喜怒哀乐都能在这里得到合理又合情的宣泄,最终使她归于平静、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