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体从出生到死亡,为了生存、安全和幸福健康都需要与他人进行交往,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个体在成长发展过程中与这些重要他人建立了不同的社会关系,这些人在个体的生活中也起着不同的作用。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母亲、父亲、同伴、朋友、情侣等这些重要他人在他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最初,对于社会关系的探讨起源于依恋关系的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强调母亲的重要作用,以及个体早期与母亲的依恋关系对个体后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则提出每个个体在一生中同时与多个重要他人建立了亲密的社会关系,这些重要他人在个体发展中承担着不同的心理功能,构成了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对于父母和研究者来说,了解依恋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知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书籍还比较欠缺,而本书主要分别从依恋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理论、研究方法、取得的研究成果以及与心理病理的关系进行介绍,并结合案例解释依恋理论和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本书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章:
第1章绪论部分对依恋和社会关系网络的有关概念进行了概述,并且对依恋理论和社会关系网络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分析探讨。
第2章首先从依恋发展的特点、依恋的类型、多种依恋关系以及依恋的连续性描述了婴儿期依恋关系的特点。其次对幼儿期和儿童期依恋的特点进行了介绍。再次,由于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自主性的发展,青少年对依恋关系的认知、与父母的关系以及同伴关系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因此,第2章对青少年对依恋关系的认知的变化、青少年与父母、同伴的依恋关系的发展变化、青少年依恋与婴儿期依恋的连续性以及依恋在青少年期的情绪调节功能进行了介绍。最后,这一章对儿童青少年与父母、同伴的一般的社会关系的特点进行了描述,并对父母、同伴在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第3章首先对婴儿期、儿童期以及青少年期依恋研究中使用比较广泛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系统的介绍,然后描述了社会关系网络研究中主要的方法——情感关系量表和情感关系图片测验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依恋的研究一直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这一领域的发展一方面是以一定的依恋理论为基础,另一方面也随着其研究方法的不断发展而迅猛发展。自从鲍尔比提出依恋的理论框架、安斯沃斯在此基础上提出经典的陌生情境的实验室程序以来,婴儿期的依恋研究得到了丰硕的成果。而到了20 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青少年和成人依恋的研究方法的提出,个体早期的依恋和青少年期以至成人期的依恋连续性的研究则越来越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研究者们提出了依恋的代际传递的概念,并对依恋的代际传递的机制进行了探讨。因此,第4章从依恋类型特点、早期依恋对个体后来发展的影响、依恋的连续性以及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等方面,对国内外儿童青少年依恋研究所取得的大量研究结果进行了综述和介绍。
第5章首先对国外的儿童青少年社会关系网络研究进行了介绍,然后采用情感关系量表考察了我国青少年情感关系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结果发现,男、女青少年的情感关系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随着年龄增长,男青少年在寻求父母亲近、接受父母情感支持、肯定、鼓励和帮助上都逐渐减少,而女青少年在这些方面表现出增加的趋势。而且,男、女青少年在给予父母照顾上以及对异性朋友的各项心理功能的需要上都表现出增加趋势。初中和高中阶段,同性朋友类型所占的比例最高,大学阶段异性朋友类型所占的比例最高。
第6 章介绍了儿童青少年依恋与心理病理症状之间的关系,并且结合依恋理论和社会关系网络理论对两个案例进行了分析探讨。
因为人在一生中为了更快乐、更健康地生活都要与许多重要他人形成了不同的社会关系,所以儿童青少年对母亲等重要他人的依恋以及与多个重要他人形成社会关系网络一直是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要领域。父母和家庭成员以及更多的研究者了解依恋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知识对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以往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在其他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而国内的研究相对还比较少。本书的特色在于一方面对于儿童青少年依恋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的一般特点进行了描述和介绍,并且结合有关案例对依恋理论和社会关系网络理论进行了解释,因而,这部分内容对于父母和教师来说比较通俗易懂;另一方面,本书还对以往国内外依恋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方法和大量研究结果进行综述和介绍,并且介绍了作者本人对我国青少年情感关系的特点和发展变化的研究,这些内容对于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来说也是比较宝贵、全面的资料,对于促进我国依恋和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本书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电子工业出版社给我这个机会,使我这几年的学习和研究的成果得以出版,感谢出版社编辑张宏学和陈心中老师提出许多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其次,感谢我的导师陈会昌教授从我读研究生期间到工作给予我的教诲、关心和鞭策;感谢我的学生何可、徐敏乐、学友李琼、辛自强、宋歌在数据收集工作上给予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感谢所有给过我帮助和关心的人。最后,感谢我的父母和家人,他们默默给予我的关爱和支持一直是我不断努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侯 静
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