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体育及阳光体育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学生体育养生课程的定位、选择与设计

吴志勇 王 翠

(三峡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摘 要:养生学在我国历史悠久。但是,在高校的教学领域,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长期以来,体育养生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着定位模糊,内容选择单一,设计不合理等诸多因素。为了克服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其科学性和针对性,本文拟对本课程的学科定位重新做以界定,并提出本课程选择与设计的新方案,以更好地促进体育养生课程在国内高校的发展。

关键词:体育养生;课程定位;课程选择;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吴志勇(1968~),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1 大学生体育养生课程开设的意义与作用

1.1 大学生体育养生课程开设的意义

刘桐华、徐兰葱在《中华养生与高校体育教学定位》一文中指出中华养生强健体魄、祛病延年的功效十分明显,因而要总结、继承、借鉴、发扬中华养生理论和实践,并去粗取精(摒弃中华养生中的迷信等糟粕,继承中华养生的精华),使中华养生理论和实践在高校体育教学和全民健身活动中不断得以发扬光大具有切实的意义。中国养生学是一门颐养身心的学问,经过漫长的变化发展,练习不受场地、体质、年龄、性别所限制,因此养生越来越被重视,作为现代的健身锻炼方式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亲睐。然而自身养生技能的匮乏以及缺乏具备专业养生技能的人员的指导,使得中华民族这一优良的内容博大精深的文化——体育养生学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外来的竞技体育。虽然,现在国内部分高校已将体育养生纳入高校体育课程,但是根据孙金鼎的《高校开设养生体育课的效果分析》以及姬上兵《我国高校开展传统体育养生课现状调查》等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养生课程在高校的开展仍处于探索阶段,诸多的问题与因素使得体育养身课程开展举步维艰,效果甚微。要想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养生文化在高校乃至中国得到蓬勃的发展,必须培养出大批的具备专业养生技能的指导人员及传播者。大学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满足上述需求,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终生养生意识。

1.2 大学生养生课程开设的作用

1.2.1 陶冶情操,完善人格

大学养生课程将养生理念植入大学生的言行生活中,有助于养生理念的传递发散;增加和谐,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在时代快速发展,工作生活压力随增,物欲横流的今天,养生尤为重要。植入养生理念,关注自我身心健康,热爱生活,追求平衡式发展的人生。

1.2.2 有利于养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大学生作为知识的一个代表群体,在大学开展养生课程,易理解吸收,容易得到延伸、发展、创造。养生课程在大学的开设,使养生知识得以传承,在养生课程开设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探讨研究实践,又会使养生这一课程领域得以成长、完善和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不断的探索研究和实践。养生在大学这块知识肥沃的土壤中能够茁壮成长,以至长成参天大树,使养生发展成为可知可学博大精深的一门学科。

1.2.3 受益群体大,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随着我国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群体的不断增大,大学养生课程的开设,除了直接受益的大学生群体,还将给无数家庭、社会单位和其他群体带去健康、和谐养生理念。传递发散养生理念,扩大幸福和谐,使养生成为一种全民公认的理念,使养生成为一种时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美好幸福生活做出贡献。

1.2.4 提高全民的健身素质,促建和谐社会

养生课程的开设和发展,对接受者终身受用,身体力行,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养生理念的体会和理解会有不同境界,年轻力盛,激情满怀,理想远大,大多数都有创一番事业的梦想,但不要用自己的健康去交换,事业梦想的实现要有身心健康护航,合理的生活习惯,珍爱生命的养生理念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1.2.5 为体育养生行业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人才

大学阶段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期,是人一生中时间最充足、最自主、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是心智、意识、技能等得到培养并逐步完善、发扬的重要时期。因此,大学期间也是培养学生体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黄金时期。而培养大学生养生意识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学。体育养生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向学生们系统的传授养生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们过硬的专业技能,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体育养生的发展提供专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1.2.6 有利于自我锻炼,培养终生体育观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最重知觉,体育养生靠自己亲身实践去体验和感悟,悟其内在的意蕴之深、技巧之妙、意境之美。体育养生类容丰富,一般受时间、季节等限制较小,对场地、器械要求不高,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选择练习类容。这类活动一般比较简单、经济、适用、实效,有利于自我锻炼,适宜于人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年龄阶段。它在不同的条件下,不同的生活领域为人们提供身体锻炼的方式和方法。一旦学会,坚持锻炼,可以终生受益。因此,体育养生有利于终生体育。

2 大学生对体育养生课程喜爱的程度调查

通过对三峡大学2007级社会体育系选修过体育养生课程的学生以及2009体育教育、2008工商管理、2008自动化等4个专业约380人,其中男生172人,女生208人,年龄在19~23岁之间的调查。有效问卷285份。对数据统计和分析,发现大学生健身意识强烈、观念正确,对安排养生学课程学习态度积极,抱有极大兴趣。

在对三峡大学2006级、2007级社会体育专业曾参加体育养生课程学习的学生与其他专业未参于过体育养生课程学习的学生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后,发现参与过养生课程学习的学生对养生的兴趣要比没有参加过养生课程学习的学生要浓的多。由此可见,养生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扬升技能,还可以增加学生对体育养生的终生学习兴趣。

3 大学生体育养生课程开设的优势、劣势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养生课程开设的优势分析

3.1.1 有强大的社会需求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类60%~90%的疾病与生存、生活中的精神压力高度相关。两千多年前,随着中国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们不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留恋生活、追求生存,而且希望活得更为健康、更为长久。为了追求健康长寿,人们开始注意了身心的养护,自觉把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方式作为追求健康长寿的手段,并不断在实践中研究、发展、传播。人们的养生意识越强烈,那么养生需求也就越大。对养生课程的开设不仅可以满足学员自身对养生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满足社会对专业养生指导员得需求。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社会对健身、养生教学的需求日益增加,我国老龄化社会的逐渐步入和“健康第一、终身体育”思想的深入人心,使得全社会对养生保健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3.1.2 有强大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做支撑

中国传统养生学起源于战国时期,其之所以能够久经不衰,最主要的原因是它有强大而有精辟的理论及实效的养生方法,例如,先秦时期的“动以养生”的思想,老子、庄子的“静以养生”的思想,“动静有常”养生思想的代表《易传》等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以及汇集着传统养生理论与功法精粹的著作,如《吕氏春秋》《左传》《道德经》《孔子家语》《淮南子》《导引图》等中所提出的养生理论和技能都是现代体育养生的依据,对当今的体育养生活动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尤其是一些养生功法,如马王堆导引术、五禽戏、八段锦、易经筋等仍然广受中老年人的亲睐和重视。这些都是我们在开设体育养生课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正如日本学者所提出的,应当从东方传统文化中整理、发掘出通过改善人体神经活动而保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理论与方法,并将这些方法全力推向世界,以便做出东方民族对人类应有的贡献。

3.1.3 学生健身养生的意愿强烈

通过对非体育专业的学生关于开展公共体育养生学课的调查中发现,养生学知识内容学习价值高的占92.86%,认为有价值的占7.14%,认为向大学生系统开设本课程必要的占97.1理%,认为可开设的占2.86%,无一人否定养生学的价值和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3.1.4 有充足的学习时间

养生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涉及学科领域多的一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掌握并非一日之功。对于养生功法来说,虽然其动作简单易行。例如,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5种禽兽动作;八段锦,即八段动作等。但是将内容丰富的理论知识同简单易行的动作相结合,再加上呼吸意念。并不是容易掌握的。动作简单,但功理比较的复杂。所以,面对这样的一门体系庞大、内容驳杂的课程,需要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和钻研。而大学阶段是人一生的黄金时期,是人一生中时间最充足、最自主、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开设体育养生课程,学生们不仅可以系统的学习养生理论与技能,还能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学习和钻研体育养生功理。

3.2 大学生体育养生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体育养生课程的开设虽然有很多优势,但其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目前针对体育养生课程的的培养目标,课程定位不够明确和清晰。纵观国内学术界,对养生的研究大多都集中在传统体育养生及中医养生方面的研究,专门针对现代体育养生课程的研究并不多。

体育养生课程在体育养生教育活动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集中具体地体现了教学要求,是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单元。现今,有不少的体育院校都陆续开展了体育养生课程,但在体育养生课程建设方面人存在不少问题,进而影响着体育养生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可以检测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以我校开设的体育养生普修课程为例,养生课程的评价体系包括3个部分,即理论课成绩(闭卷考试)、技能课考试(指定一套功法)和平时成绩(出勤及作业),其考核比例为1∶3∶1。这种评价体系不仅不能够反应学生的真实水平,也不能起到合理的教学检测作用。

养生方面的师资匮乏,也是大学生体育养生课程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帅,对课程建设起着举“火车头”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学术水平与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整个教学队伍的整体力量,进而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最终质量。本专业除了对教师的内在涵养和品德要求较高以外,对教师的业务素质要求非常高,目前很多养生课老师都是身兼数职,教师的精力比较分散,这样不仅不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还影响着教学时间。还有部分老师本身并非体育养生专业出生,这对体育养生知识的传授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因此,需要注意引进人才或培训,可以与医院、企业共享教师资源。具备足够的教学设备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该设备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们有效地使用和体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由于目前任选课课时量相对较少,使得所教的内容不够深入、具体,不利于学生系统得掌握基础理论及功法。

4 大学生体育养生课程的定位与选择

体育养生课程是一门“组合性”学科,根据体育养生课程的内容(理论课、技能课),要求习得者必须将学习理论与学习技巧相结合:掌握中医养生、道家养生、佛家养生的真谛,同时学习自我诊断、食疗、易筋经、太极拳等实用功法,还应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养生意识,做到养生与养心双管齐下。

5 大学公共体育养生课程的设计

5.1 大学生公共体育养生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

随着“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教学指导思想的提出,教学内容的设置与安排应该丰富多彩,既能使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全面提高运动能力的目的,又能够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因此,大学生公共体育养生课程应坚持在中国养生哲学思想熏陶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健身意识(尤其是终生健身意识),提高健身兴趣和需求,建立新的健身思维模式,增加健身养生知识、方法和手段,促进自觉性养生健身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的指导思想。

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教师与学生双方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标准,它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学生们对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目标有不同的见解,但多数人普遍认为公共体育养生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养生实践能力及发展自学能力。由此可见,大学生公共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养生意识,增加健身养生知识、方法和手段,促进自觉性养生健身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养生意识和养生习惯。体育养生课程目标的确立不能等同于其他体育课的课程目标,由于它在健身、养生方面具有独特性,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和身体健康目标之外更加重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功法技术外,更注重终身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并提高学生为健康进行运动处方的能力,这对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显得更为重要。

5. 2 大学生公共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形式与内容安排

教学分为理论课、技能实践课,督促课外作业(自学)3个部分。理论课讲授分为4部分:(1)中医养生学基本理论;(2)具有代表性的养生健身功法的原理、原则与方法;(3)青少年,老年人,需康复的疾病患者等不同人群养生的要点与方法;(4)饮食及起居养生。技能实践课则根据大学生健身需求与兴趣安排针灸、按摩、运动(养生体育方式)和气功的演练。课堂教学后布置复习与练习任务,使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将中医养生健身诸法灵活运用于学习、生活、运动健身和劳作等实际中,但并不记人成绩,以求形成自觉行动。针对任意选修课的学生,其课程主要体现在体会式的教学上,因此课程中理论部分所占的比例相应较少。理论与实践部分比例应为2∶8。

5.3 大学生公共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方法设计

5.3.1 讲授法和演示练习操作

在课堂上采用讲授法和演示练习操作,将养生学的基本理论通过系统的讲授传授给学生,同时在课堂上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可以老师向学生提问或老师提出论点,学生思考作答或抢答完成;也可以是学生向老师提出疑问,师生互相探究得出正确结论等方法来集中学生注意力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掌握养生功法的其本原理。同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其自行解决;在技能实践课的教学中,则采用演示练习操作法。首先通过教师的示范教学,学生跟着模仿,然后再自主练习或分组练习,最后通过教师纠错或学生互相纠错等方式完善技能的学习,在养生功法熟练掌握的基础上,在将呼吸、意念与动作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练习目的。《形象思维在传统体育养生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作者雷斌提出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素材的形象化特性为形象思维在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教学中,充分调动学习者的视觉、听觉表象,引导和激发形象思维,所传授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形象记忆、想象并体验动作要领,培养练习者运用形象思维,正确掌握动作路线和要领,就可以提高传统养生功法的教学和健身效果。因此,体育养生课程在教学中也可以借鉴传统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方法,通过诱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传统体育养生练习的乐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5.3.2 课内教学与课外复习和练习结合

中华体育养生学是一门横跨中医养神学、哲学、运动人体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一门学科,其内涵博大精深,内容丰富。要掌握基本的养生功理、原则与方法,仅靠上课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对上课所学内容复习的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的充实。因此,应该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复习和练习结合。

5.3.3 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育养生课程必须加强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的学习,实践密切联系所学的知识、技能,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对实践起着指导的作用,特别是对于体育养生来说,理论课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体育运动的特点、练习的方法与要领,更能使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体育养生观,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由此可知,合理安排理论课内容将对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5.3.4 目标与兴趣共重,鼓励与要求同用

养生课程的开设要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达到身心和谐健康。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如果是单调的机械的那就很难达到这一目标。所以要将养生课程的实施过程赋予趣味,从课程的设计上激发学习者的热情。让学习者乐于体验这一学习过程,自然易于实现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包括理论和技能学习)鼓励同学们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将养生课程生活化,这样有利于课程的完善和发展。但同时一定要坚持原则,将知识融于生活,在生活中提炼知识。所以,就要求理论掌握好,实际动作到位,用心体会。没有严格的要求也不会有合理的创新。

5.4 开课形式与时间

本课程首先在公共体育课程中试行,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自愿选修该课程。根据问卷结果以及考虑到高校公共课自身的特点(大学公共体育课基本集中在大一和大二,到了大三公共体育课就已经基本结束了),针对开课时间本人提出建议如下:(1)开课学期:第四或第五学期;(2)上课时间:每周一次~2个学时;(3)学时数量:32~36;(4)组织形式:全校范围内随机选班。

5.5 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认知活动,它是人类对自身实践活动的自觉鉴定和反思的过程,其实质在于促使人类实践活动日趋完善以及自身实践能力﹑心理的提升。在高校公共体育养生课程中,教学评价是该课程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教学质量﹑深化养生课程改革的有效手段。评价应结合课程的目标进行。通过调查,认为体育养生学课的评价对养生学知识内容学习价值高的占92.86%,认为有价值的占7.14%。因此,对于体育养生课程的评价应在遵循全面性、客观性、综合性原则的基础上公平、公正的进行。体育养生课程考核可采取理论考试、实践课考试与参与锻炼评价的方式按比例(2∶5∶3)进行体育能力的综合评价。

6 结论与建议

6.1 在高校中开展体育养生课程,顺应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丰富体育课内容,有利于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动静结合、养神与养心双管齐下,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充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健身保生的思想。同时,也提高大学生健身意识(尤其是终生健身意识),提高健身兴趣和需求,建立新的健身思维模式,增加健身养生知识、方法和手段,促进自觉性养生健身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6.2 要使体育养生课在高校体育课中顺利开展,必须建立完整的体育养生课程体系。高校开展体育养生课程应借鉴传统体育养生课的课程体系,建立一套完整适合高校体育养生的课程体系。应根据校学生自身情况和自身条件来制定体育养生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养生课程更加的生活化、社会化。

6.3 建议高校将体育养生课程纳入公共体育课程,通过公共体育课的不断完善后,逐步纳入体育专业的专业课程。

6.4 优化体育养生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任意选修课理论部分的课时量。

参考文献:

[1]刘桐华,徐兰葱. 中华养生与高校体育教学定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9):140-142.

[2]郭琼珠,黄景东,林建华.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改革的现状调查研究团[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242一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