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奥林匹克研究因其对象的庞杂而易于陷入“百科全书派”式的境地;因其对象的丰富生动而易于进入“写实故事”般的平铺直叙;因其具体的项目特性而易于变成“运动竞赛项目”的知识普及。罗伯特·巴里教授指出:“这些研究只是告诉我们奥运会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以什么样的方式发生着,对于追求真相和解析社会问题的学者来说,这些资料只能算作咖啡时刻的休闲读物。”
王润斌博士的这部著作没有停留于“事实的描述”,而是将着眼点放在“事实”提出的问题,力图探寻历史的或事实的“真相”。该书通过民族主义现实与国际主义理想博弈的主线,回顾与梳理了奥林匹克运动从创立一一一成长一一一困境一一一重生的历史轨迹和民族国家与奥运会政治互动的关联,以民族主义演进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脉络为研究对象,对两者在演进与发展过程中相互的影响和联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析,从而避免了上述研究的肤浅与泛化。同时,该书运用相当篇幅讨论并明确地回答了某些西方国家对北京奥运提出的“人文奥运”为何漠视,对北京奥运带来的民族认同价值和爱国力量为何仇视,特别是为对奥林匹克话语系中的中国为何进行边缘化处理等问题。最后,作者还就中国在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发展中的新使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些对于正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中国体育界来说,势必有助于总结和反思近代以降民族主义和奥林匹克运动的演进过程,探究百余年来奥林匹克运动在民族国家博弈场域中实现和平国际主义理想的发展路径;势必会有助于促进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体育文化的重构与建设;势必有助于我们对建设体育强国的正确理解和认识。
王润斌博士在研究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第一手文献资料,比尔·亨利、阿伦·古特曼、克里斯托弗·希尔、罗伯特·穆勒等是享誉学界的奥林匹克研究专家,然而,国内的研究者还鲜有提及。能够将他们研究作品中奥林匹克政治史的精华部分加以理解、吸收和运用,本书的说服力和新颖性得以增色不少。此外,他能够充分把握民族主义研究大师安东尼·史密斯、吉尔·德拉诺瓦、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等复杂的民族、民族主义理论谱系,努力做到兼听则明、不走极端。此外,该书在整体架构、体例安排、行文风格方面都有值得称道的地方。
当然,该书在敏感议题的把握、实践层面的探索等方面还存在有待提高的地方。例如,该如何认识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意识形态背景与民族利益诉求间的关系,该如何提出中国完成奥林匹克新使命的具体路径与行动策略等。然瑕不掩瑜,作为奥林匹克学界的后起之秀,王润斌博士能够撰写出这部选题新颖、内容深刻、意义深远的著作,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希望他在今后的学术道路有所突破、再出佳作。
北京体育大学
熊晓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