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神圣的奥林匹克运动
1.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国际体育组织。简称“国际奥委会”。1894年6月由法国人顾拜旦发起在巴黎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洛桑。它是一个有法律地位和永久继承权的法人团体。它对奥林匹克运动会拥有一切权力,只有它有权选择和决定举办奥运会的城市,管辖奥林匹克运动。其宗旨是:在奥林匹克理想指导下,鼓励组织和发展体育运动、体育竞赛;促进和加强各国运动员之间的友谊;保证按期举办奥运会;反对奥林匹克运动会中的任何歧视;领导反对运动中使用兴奋剂的斗争;反对从政治上、商业上滥用运动和运动员的行为;支持国际奥林匹克学会和它致力于奥林匹克教育的机构。国际奥委会挑选它认为有资格的人为委员。委员须懂英语或法语,其居住国应有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奥委会,委员应是该国公民。一个国家只能有一名委员,但是国际奥委会认为那些积极开展奥林匹克运动和举办过奥运会的国家,可拥有两名委员。不是每一个国家奥委会都可以有一名国际奥委会委员。目前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家和地区奥委会有170个,国际奥委会委员96人。中国奥委会是其中之一。国际奥委会与各国际单项体育组织之间也属承认与被承认关系,只有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单项体育组织,其所管辖的运动项目才能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2.《奥林匹克宪章》
《奥林匹克宪章》亦称奥林匹克章程或规则,是国际奥委会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而制定的有关基本原则、规则和附则的法典。它指导奥林匹克运动的组织和运行,并规定奥运会的举办条件。第一部《奥林匹克宪章》是由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倡导人法国著名教育家顾拜旦倡议和主持制订,1894年6月在巴黎国际体育会议上正式通过的。一百年来,曾多次修改、补充,但其基本原则和精神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奥林匹克宪章的内容包括:基本原则、第一章奥林匹克运动、第二章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三章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第四章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第五章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9年《奥林匹克宪章》中译本开始在中国出版。现行的《奥林匹克宪章》,是1999年12月在瑞士洛桑由国际奥委会第110次全会通过的,1999年12月12日开始生效。
3. 奥林匹克运动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促进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道德全面发展,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在全世界普及奥林匹克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目标的国际社会运动。它以《奥林匹克宪章》为依据,以体育运动和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庆典为主要活动内容。它包括三大体系,即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以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和各国或地区奥委会三大支柱为骨干的组织体系;以奥运会为周期性高潮的活动内容体系。
4. 奥林匹克计划
奥林匹克计划,也称“TOP”计划,是国际奥委会经济来源之一。从70年代以来,出售奥运会电视转播权已经成为国际奥委会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最高的时候达到总收入的95%。在奥运会电视转播权销售的全部收入中,有83%来自美国电视网。为了改变经济上过分依赖电视转播权销售的状况,1983年,国际奥委会指定“国际体育娱乐公司(ISL)”为其销售奥林匹克标志的代理机构,确保获得赞助权的公司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使用奥林匹克标志的专有权和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奥林匹克标志进行商业宣传的权利。1985年ISL公司开始执行出售奥林匹克标志的第一个“奥林匹克计划”,与一些大的跨国公司签订一次赞助合同。目前,已执行到第4个“奥林匹克计划”。“奥林匹克计划”的收入一半左右归奥运会组委会,另外一半给各国奥委会和国际奥委会。
5. 奥林匹克主义
奥林匹克主义是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增强人的体质、意志并使之全面发展的生活哲学。体育不仅是一种健身方法,而且是一种反映人类理想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运动,是从现代奥林匹克主义中诞生的一种社会运动,其目的是通过组织没有任何歧视和符合奥林匹克精神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更加和平和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
奥林匹克主义是由顾拜旦通过对古希腊竞技体育和英国近代教育的研究而提出来的。顾拜旦对古希腊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观有很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古奥运会、艺术和品德高尚的公民是支撑古希腊文明的三大支柱。通过对英国近代教育的研究,顾拜旦认为英国人的自信心和活力,来源于当时英国教育所推行的古典教材、竞技运动和伦理道德综合培养体制。在这一体制中,竞技体育运动充当了主要角色,其价值在于可以同时得到身体训练、道德教育和社会活动能力培养的功效。古希腊的体育和近代英国体育为顾拜旦国际体育运动的构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形成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哲学观。
顾拜旦称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精神形态——对奋斗、和谐的狂热崇拜,即表现为对自我超越和自我节制的追求。”一位加拿大学者把奥林匹克主义概括为对教育、国际理解、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体育运动独立、文化和美等7个方面的追求。他们的阐述,被认为是清楚地表达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源于体育的生活哲学,但它所宣扬的友爱、平等、尊重、理解、宽容、无私和奉献等,超越了体育本身的范围,而是对人类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追求。这一本质,使奥林匹克主义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传向全球,使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得到发挥促进人类和社会进步的工具的作用。
6. 奥林匹克文化
奥林匹克文化是指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和活动内容,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奥林匹克文化,包括奥林匹克运动的全部思想体系和活动内容,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物质财富即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体技能的改造、发展,以及所采用的各类场馆、器材等物质文化设施和由此产生的文化形态。精神财富即精神文化,主要指奥林匹克运动对人的内心世界、社会行为的影响,以及与之相关的各项文化艺术活动。古代及现代的奥林匹克运动都蕴藏着丰富的物质与精神文化。
狭义的奥林匹克文化是指与奥林匹克有关的文化艺术活动和奥林匹克标志,如奥林匹克旗帜、奥林匹克格言、奥林匹克会徽、奥林匹克会歌、奥林匹克火炬、奥林匹克开闭幕式的各项仪式和奥运会期间举行的文化艺术表演、科学报告会以及新闻传播等等。
现代奥林匹克文化还应包括与奥运会申办国、承办国文化交流的一面。它们可能算不上奥林匹克的主流文化,但由于它们在申办、承办过程中所表现的鲜明的民族风格,使得每一届奥运会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满足了观众求新的心理要求,也提高了人们的文化品味。
7. 奥林匹克教育
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核心内容,顾拜旦创立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奥林匹克理想,从而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的和谐发展。他认为: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从这一思想出发,他的基本目的不是用奥林匹克运动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要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进而把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过程之中。
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但工业社会中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给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等诸方面又造成了新的严重威胁,为解决新的社会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和改善社会的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社会改良方案,而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是通过教育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于是,奥林匹克主义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正如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所指出的: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精神互相了解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奥林匹克教育是沿着由个体到社会、由微观到宏观的逻辑顺序构建的。首先是使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扩展到社会,实现其改造社会,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标。因此,将教育作为其出发点和归宿的奥林匹克运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奥林匹克教育中也存在着以发达国家的教育形式为主,以这些发达国家对体育教育意义的判断为主流价值取向的倾向。国际奥委会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为推动奥林匹克教育的多样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其召开的各种相关会议中讨论了这个问题,提倡采用灵活多样,适用于各自文化背景的教育方式。
2002年8月,国际奥委会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在德国维期巴登召开的“寓教于体”世界论坛就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北京奥组委的代表在这次论坛上介绍了在13亿中国人民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的计划,并阐述了北京奥组委对奥林匹克教育功能的理解,显示了中国文化对丰富奥林匹克教育宝库的独特价值。而中国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韦珏女士则在发言中介绍了渊源流长的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及其在学校中的巨大教育意义,引起了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来自于其他亚非国家的代表则展示了在发展中国家“寓教于体”的生动画面. 他们因陋就简开展体育教育的方式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明了21世纪的奥林匹克教育正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百余年来,奥林匹克教育的基本构架大多集中在对学校青少年的教育上,但奥林匹克教育的对象不应仅局限于某一固定的群体,而应该向所有人群开放。例如: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的妇女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通过对女性的奥林匹克教育,使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推动男女平等也是奥林匹克运动留下的宝贵遗产。而在伤残人中开展奥林匹克教育,考虑他们的特殊需要,为他们配制哑语、盲文读物,也是奥林匹克运动建立公平的、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的组成部分。
总之,奥林匹克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体现了体育的本质功能,是一种特殊性和广泛性的教育方式。奥林匹克教育的广泛性是当今世界任何一种教育运动无与伦比的。由于奥林匹克运动百年来在全世界的迅速发展,它的影响遍及全球各个角落。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不同的民族和肤色,不分男女老少、职位高低,都可以团结到奥林匹克大家庭中来。
8. 奥林匹克理想
奥林匹克理想是奥林匹克主义和奥林匹克精神的综合,是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未来和前景的向往和希望。奥林匹克运动提倡人的全面发展,提倡人类社会的和谐和公正,提倡建立一个和平的更加美好的世界。这些都是伤类中的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愿望。古代奥林匹克运动包含了这些朴素的思想,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从一开始就予以肯定和赞扬。正是因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提出了符合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崇高目标,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奥林匹克运动从欧洲走向了全球,形成了包括地区组织和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在内的大家庭。大家庭的所有成员遵循奥林匹克主义和基本原则,以奥林匹克理想为追求目标,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一个世界影响的社会文化现象。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在其经历的近100年中,它的理想曾经受多次的冲击和“危机”,两次世界大战打断奥运会的正常进程,长期政治干扰使奥运会处于纠葛之中。过度的商业化问题、业余和职业化问题、兴奋剂问题、奥运会规模过大和暴力事件都是与“团结、友谊、和平、进步”为宗旨的奥林匹克理想相违背的。尽管存在着这些与奥林匹克理想相背离的现象,奥林匹克运动仍是在自己宗旨所规定的轨道上运行着。这是因为奥林匹克运动把人自身的力量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人类面前,人可以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变得更强;人类可以举办超级规模的奥林匹克运动大会;人可以创造出尽善尽美、高度发达的运动场地设施;人可以使全球观众同时观看奥林匹克比赛;这一切的一切,充分展示了人的强大,人的威力,奥林匹克运动可以使人感到自豪,感到满足,鼓舞人们去战胜人生征途上的困难。奥林匹克运动可能满足人类对自身崇拜的精神需要。在此基础上,人类一切美好的愿望与理想也同时赋予“奥林匹克”形成了奥林匹克理想。古代奥运会是人们一种对神的崇拜。而现代奥运会是人们一种对人的崇拜,也是一种愿望的寄托,希望人类自己去求得团结、友谊、进步,求得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这正是维系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精神力量。
9. 奥林匹克宗旨
奥林匹克运动主要宗旨是通过体育活动,增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世界相互了解和建设一个更美好和平的世界。这一宗旨具体体现为:使体育运动为人类的和谐发展服务,以提高人类尊严;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竞赛的精神,促进青年更好地相互了解,从而有助于建立一个更加美好和平的世界;使世界运动员在每4年一次的盛大节日——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联欢聚会在一起。一句话,“和平、友谊、进步”是奥林匹克宗旨的高度概括,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内容。
10. 奥林匹克格言
奥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强”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顾拜旦的朋友狄东于1895年提出的体育教育口号。顾拜旦对此十分赞同,并经他提议,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于1913年将这一口号定为正式的奥林匹克格言。它是国际奥委会对一切属于奥林匹克活动的人们一种号召,鼓励所有人本着奥林匹克精神共同奋进。伴随着奥林匹克活动的多元化、商业化发展的结果,对具有奥林匹克精神的奥林匹克格言产生质变的影响,最明显的例证就是2002年盐湖城冬季奥运会,有五六位国际奥委会委员涉嫌受贿,为国际奥委会成立以来最严重的危机。萨马兰奇说:“我们正面临着一场大地震,这是我就任主席以来最困难、最悲哀的日子。”
国际奥委会为了重新树立新形象和恢复信誉,于1999年3月成立了“国际奥委会2000的改革委员会”,此委员会的任务是:“就国际奥委会的结构、规章、工作程序等方面的改革,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会提出建议。”因此,国际奥委会新任主席雅克·罗格(Jacques Rogge)在旧格言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作为21世纪奥林匹克活动的引注。
“更干净”,意指“奥林匹克精神的净化”。现代奥运会在奥运会场上的竞争,应该是高尚的、公平的、规范的竞技之争,是奥林匹克精神之一,其最终目标就是建立良好的道德规范,为现代奥运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就如同国际奥会第五任主席布伦达治(Avery Brundage)所述:“奥运会必须进行下去,我们必须加倍努力,使之成为一个干净的、纯洁的和诚实的奥运会,并把这种精神努力推广到全社会。”
“更人性”,意指“重视健康,尊重生命”。罗格指出“我们要为运动员结束运动生涯时顺利走向社会创造条件。”这与21世纪教育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为人的潜能、人的理想、人的感情、人的创造力的全面发展提供各种条件。“更人性”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主动表现运动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最终关切。基于此,国际奥会提出“更人性”的格言,从其意义上就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持。
“更团结”,意指“奥运会持续进展的保证”。长期以来东西文化的隔阂与鸿沟,阻碍了奥林匹克全球化的发展途径。因此,萨玛兰奇曾说:“国际奥委会本身一无所有,如果我们不能团结起来,采取坚定的、迅速的、一致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我们的国际奥委会将面临着深重的危机。”罗格在就职宣示中亦强调:“保持奥林匹克活动内部的团结将是我任期内最重要的任务。”由此可知,“更团结”是人类对奥林匹克和平理想的呼唤,以及寄予奥林匹克大家庭在21世纪更团结地去推动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
11. 奥林匹克精神
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说:“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竞争原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倡导挑战与竞争的社会活动。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人类在竞争中,勇于向世界强手和先进水平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超越他人,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公正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魅力。“友谊原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目的。奥林匹克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其最高目标,是要通过体育活动的手段,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使大家相互交往,增进了解和友谊,进而达到世界的团结、和平、进步的目的。“奋斗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灵魂。奋斗精神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的重要品质,是人类最伟大、最可称颂的内在力量。赛场的奋斗是人类奋斗的一个缩影。奥林匹克精神要求人们具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克服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
体育运动是人类文化现象之一。萨马兰奇主席说奥林匹克运动就是文化加体育。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文化意识形态的本质内容。人类的各项竞技运动成绩和运动记录,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在这部分社会文化的积累、更新和创造过程中,奥林匹克运动起了重要作用,众多凝聚着人类智慧和体能的历史记载,多半是经过奥运会确立的。奥林匹克运动属于全人类,只有真正了解奥林匹克精神,人类才能真正拥有它。
12. 奥林匹克标志
奥林匹克标志是由五个奥林匹克环组成,五环自左至右互相套接,颜色分别为蓝、黄、黑、绿、红。上面三环是蓝、黑、红,下面二环为黄、绿;在使用中也可以五环均为单色。五环的寓意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和全世界的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相聚一堂。奥林匹克标志是顾拜旦提出的,1913年为国际奥委会所批准,正式图样存放在国际奥委会总部。奥林匹克标志也是奥林匹克徽记、旗及各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徽、会旗的必要部分。各届奥运会的会标也都以奥林匹克标志为必要内容。奥林匹克宪章禁止奥林匹克标志用于一般的广告和其他商业目的。
13. 奥林匹克会徽
奥林匹克会徽是奥运会最有权威性的形象标志。无论是夏季奥运会,还是冬季奥运会,举办国都要为所举办的奥运会设计会徽。根据《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各主办国设计的会徽,未经奥运会组委会同意,不得用于广告和商业服务。这一规定保证了奥运会会徽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冬季奥运会设计的会徽,多以奥林匹克林旗或举办国奥委会会旗为背景,并配以冬季景色或冬季项目图案,极具特色。如1968年在法国格勒诺布尔举行的第10届冬季奥运会的会徽,背景是冬季奥运会会旗,中央是一朵洁白的雪花,雪花周围是3朵玫瑰,象征着这里的工业、文化教育、旅游和冬季运动。
自1896年雅典奥运会以来,历届夏季奥运会也均有会徽设计。1988年汉城奥运会会徽,由蓝、红、黄3种颜色,代表天、地、人“三元一体”的哲学含义。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会徽,上半部由一点和两个弯曲的线条组成,颜色是蓝、黄、红三色。蓝为蔚蓝的地中海,黄是常年普照西班牙大地的太阳,而红则是血气方刚的生命。图案代表巴塞罗那悠久的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命活力。一点两线既象征大地、天空,又构成一个人的运动状态,似跑似跳,象征巴塞罗那人积极参加奥林匹克运动的意识。同时,这个图案还可理解为巴塞罗那人正张开双臂迎接来自各大洲的客人。
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具有如下特点:
(1)会徽设计将中国特色、北京特点和奥林匹克运动元素巧妙结合。
“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以印章作为主体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的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地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含浓重的中国韵味。该作品传达和代表了四层信息和涵义:
①中国文化。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肖形印)作为标志主体图案的表现形式,印章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在中国出现,是渊源深远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并且至今仍是一种广泛使用的社会诚信表现形式,寓意北京将实现“举办历史上最出色的一届奥运会”的庄严承诺。
②红色。选用中国传统喜庆颜色——红色作为主体图案基准颜色。红色历来被认为是中国的代表性颜色,还是我国国旗的颜色,代表着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因此,标志的主体颜色为红色,具有代表国家、代表喜庆、代表传统文化的特点。㊣③中国北京,欢迎世界各地的朋友。作品代表着北京正以改革开放的姿态欢迎世界各地运动员和人民欢聚北京,生动的表达出北京欢迎八方宾客的热情与真诚,传递出奥林匹克的理念和精神。作品内涵丰富,表明中国北京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人民的姿态。
④冲刺极限,创造辉煌,弘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一直强调以运动员为核心,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正体现了这一原则。印章中的运动人形刚柔并济,形象友善,在蕴含中国文化的同时,充满了动感。
(2)会徽的字体设计采用了中国毛笔字汉简的风格,设计独特。
会徽作品“中国印·舞动的北京”的字体采用了汉简(汉代竹简文字)的风格,将汉简中的笔划和韵味有机的融入到“BEIJING 2008”字体之中,自然、简洁、流畅,与会徽图形和奥运五环浑然一体,字体不仅符合市场开发目的,同时与标志主体图案风格相协调,避免了未来在整体标志注册与标准字体注册中因使用现成字体而可能出现的仿冒侵权法律纠纷。
(3)会徽总体结构与独立结构比例协调。
经过专家反复推敲、修改,“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中作为主体的中国印、“汉简体”“Beijing 2008”和奥运五环三部分之间在布局以及比例关系方面特别是中国印部分,已近完美。与此同时,每一部分独立使用时依然比例合理,不失协调。
14. 奥运会会旗
奥林匹克的会旗为白色,中间印有五个相互套连的圆环,即我们所说的奥林匹克环。会旗的图案是根据顾拜旦1913年的构思设计的, 1914年7月,在巴黎举行的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0周年的国际奥委会会议上,首次悬挂了按照顾拜旦的构思设计的会旗。
1920年在安特卫普举行的第7届奥运会开幕式上,比利时奥委会绣了一面同样的锦旗升在主体育场,之后赠给国际奥委会并成为夏季奥运会正式会旗。当时圆环的五种颜色被解释为象征五大洲:欧洲——天蓝色,亚洲——黄色,非洲——黑色,澳洲——草绿色,美洲——红色。后来,正式的解释是它们代表着参加国际奥委会所有国家国旗的颜色。1979年国际奥委会出版的《奥林匹克评论》(第四十期)强调,五个环的含义象征五大洲的团结,全世界的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15. 奥林匹克会歌
1896年在雅典第1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国王乔治一世宣布奥运会开幕以后,合唱队唱起了一首庄严而动听的歌曲《奥林匹克圣歌》。这是一首古希腊歌曲,由希腊人萨马拉斯(Spiros Samaras)作曲,帕拉马斯(Costis Palamas)作词,但当时并未确定其为奥运会会歌。此后的历届奥运会均由东道主确定会歌,未形成统一的会歌形式。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会歌是施特劳斯(Richarld Strauss)特意为这届奥运会所作的《奥林匹克之歌》;1948年奥运会则选用奎尔特(Rodger Quilter)作曲、基普林(Rudyard KiPling)作词的《不为自己而为主》作为会歌。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人建议重新创作新曲,作为永久性的会歌,但几经尝试都不能令人满意。
于是,国际奥委会在1958年于东京举行的第55次全会上最后确定还是用《奥林匹克圣歌》作为奥林匹克会歌。其乐谱存放于国际奥委会总部。从此以后,在每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都能听到这首悠扬的古希腊乐曲。这首歌歌词内容如下:
古代不朽之神,
美丽、伟大而正直的圣洁之父。
祈求降临尘世以彰显自己,
让受人瞩目的英雄在这大地苍穹之中,
作为你荣耀的见证。
请照亮跑步、角力与投掷项目,
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竞赛。
把用橄榄枝编成的花冠颁赠给优胜者,
塑造出钢铁般的躯干。
溪谷、山岳、海洋与你相映生辉,
犹如以色彩斑斓的岩石建成的神殿。
这巨大的神殿,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来膜拜,
啊!永远不朽的古代之神。
16. 奥运会吉祥物
奥运会吉祥物(Olympic Mascot)一词,源于法国普罗旺斯语Mas-cotto,直到19世纪末才被正式以Mascotte的拼写收入法文词典,英文Mascot由此衍变而来,意能带来吉祥、好运的人、动物或东西。
吉祥物是每届奥运会中有趣而有代表意义的纪念品。奥委会虽然对吉祥物没作具体规定,但是吉祥物事实上已经成为奥运会的象征,具有祝愿大会顺利、圆满成功的含义。吉祥物的选定都是由奥运会各举办城市根据本国或本地的特色而设计的一种经过艺术加工的动物形象。吉祥物被做成各种实物形象或作为图案印在各种奥运会纪念品上,一定要经过国际奥委会或举办国奥委会同意。这也是一种筹集奥运会资金的专利。
奥运吉祥物作为一种标记,用以区分各届运动会。几乎每届奥运会,举办国都选择了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作为吉祥物的图案。
为冬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68年格勒诺布尔第10届冬季奥运会。这个称为雪士(Schuss)的半人半物的卡通型滑雪小人儿形象,有着夸张的硕大脑袋和细巧而坚硬的身体,象征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小精灵。Schuss的原意是“高速滑雪”。为夏季奥运会设计吉祥物,始于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这只被称为瓦尔迪(Waldi)的装饰性德国纯种小猎狗形象在巴伐利亚随处可见。小猎狗的灵活、忍耐和坚韧的特性也是运动员性格的表征。其头尾对称地涂着浅蓝、深蓝、深绿、嫩绿、黄、褐诸色,以此象征德意志大地和天空的色彩,这种暖色调还表达了一种热闹和谐的气氛。这种色调被后继者效仿和继承。
第20届奥运会吉祥物:第一个吉祥物正式出现于1972年在慕尼黑举办的第20届奥运会上,吉祥物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德国种小猎犬,取名为“瓦尔迪”。
第21届奥运会吉祥物:1976年,在蒙特利尔举办的第21届奥运会选择了一只名叫“阿米克”的海狸作为吉祥物。
第22届奥运会吉祥物:1980年,在莫斯科举办的第22届奥运会推出棕熊“米莎”为吉祥物。棕熊的造型是专门为儿童书籍插图的苏联画家奇齐科夫设计的。
第23届奥运会吉祥物:1984年,在洛杉矶举办的第23届奥运会最初打算以太阳或棕榈树的图案为吉祥物,以象征加利福尼亚阳光明媚的海滩。后组委会认为应突出美国全国的特点,于是选择了一只名为“山姆”的兀鹰作为吉祥物。
第24届奥运会吉祥物:1988年,在汉城举办的第24届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一只老虎,韩国国民为它取了2295个名子,最后从中选定了“虎仔”为名。老虎在韩国民俗中是受人喜爱的动物,它象征力量与勇猛。
第25届奥运会吉祥物:1992年,在巴塞罗那举办的第25届奥运会的吉祥物为一只名为“科比”的狗。它采用了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种长毛牧羊犬的形象。
第26届奥运会吉祥物:1996年,在亚特兰大举办的第26奥运会的吉祥物是一只由电脑设计出的名为“IZZY”(译音沃蒂兹特,直译为“是什玫东西”)的凶猛的短脖子狗,它穿着特号运动鞋,有星星一样的眼晴,手上有四个指头。
第27届奥运会吉祥物:2000年,在悉尼举办的第27奥运会的吉祥物选择了三种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为原型,它们是笑翠鸟“奥利”、针鼹“米利”和鸭嘴兽“悉德”。
鸭嘴兽悉德、针鼹米利和笑翠鸟奥利,据澳大利亚使馆新闻郸官员介绍,作为三位一体,他们象征着水、土地和空气。他们的名字代表悉尼、千年,以及奥运会和奥林匹克运动。这三个吉祥物代表着澳大利亚独有的动物,其中鸭嘴兽和针鼹是世界上仅有的两种下蛋的哺乳动物(单孔目动物)。吉祥物体现了澳大利亚的精华——具有强烈反差色彩的国土及其祥和、友好、热爱运动的乐观的人民。
吉祥物针鼹“米利”寓意信息首领,展望未来充满希望和自雅。主办者解释其含义,称他是天生的教育家,坚信以通过运动来教育人的方式可以帮助建立一个更加和平的世界。米利象征朝气和乐观精神的澳大利亚人民。
吉祥物笑翠鸟“奥利”寓意诚实、热情、爱交际,并有坦率胸怀。奥利致力于坚持公平竞赛的原则,并成为奥林匹克宪章的监护人。
第28届奥运会吉祥物:2004年雅典奥运会的吉祥物为雅典娜煌费沃斯。这个吉祥物由希腊艺术家斯皮罗斯·科科斯为首的一个创作小组创作设计。科科斯在谈到最初创作设想时说,最古老、最受钟爱的玩具之一是娃娃玩具,于是他们追溯希腊的悠久历史,将古希腊娃娃玩具与现代玩具的概念结合起来,创作出了雅典娜和费沃斯。
雅典娜和费沃斯代表了希腊,代表了体现合作、公平竞争、友谊和平等的奥运精神,同时体现了雅典奥运会的4个核心价值:遗产、参与、庆典和人类本身。她希望雅典娜和费沃斯能成为沟通各国人们友谊的“大使”。
17. 奥运会火炬
奥运会期间在主体会场燃烧的火焰即是奥林匹克圣火,象征着光明、团结、友谊、和平、正义。
圣火,起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古希腊神普罗米修斯为解救饥寒交迫的人类,瞒着宙斯到阿波罗太阳神偷取火种,带到人间,火到人间就再也收不回去。宙斯只好规定,在燃起圣火之前,必须向他祭祀。于是古奥运会开幕前必须举行隆重的点火仪式,由祭司从圣坛上燃取奥林匹克之火,所有运动员一齐向火炬奔跑,最先到达的三名运动员将高举火炬跑遍希腊,传谕停止一切战争,开始四年一度的奥运会。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恢复后,1912年顾拜旦提出了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建议,1928年在荷兰阿姆斯丹举行的第九届奥运会开始实施点燃奥林匹克圣火的仪式。1934年国际奥委会正式决定从第十一届奥运会起举行圣火仪式,取火种仪式在奥林匹亚赫拉神殿旁进行,然后以接力形式向奥运会会场传递。自1936年,奥林匹克圣火开始从奥运会的故乡希腊奥林匹克点燃火炬,然后将火炬接力传到主办国,并于奥运会开幕前一天到达举办城市,开幕式时进入会场,一般由东道国著名运动员点燃塔上焰火,直到闭幕时熄灭。
冬季奥运会于1952年开始点燃圣火。
18. 奥林匹克邮票
奥运会纪念邮票最早始于1896年4月,它是希腊政府为筹集首届现代奥运会资金而发行的,全套共12枚8种图案,内容有著名雕塑家米隆的杰作《掷铁饼者》、赛车、竞技场、宙斯庙等,再现了古奥运会的悠久历史。从第七届奥运会起,主办国发行纪念邮票的接力棒一直传递至今。比利时在1920年5月发行了纪念第七届奥运会的附捐邮票,分有齿、无齿两种,全套共三枚,图案为奔跑者、马车竞技、《掷铁饼者》,面值分别为5、10、15比利时法郎。后来,历届主办国都发行了奥运会邮票。
非主办国首先发行奥运会邮票的是乌拉圭于1924年7月为纪念第8届奥运会而发行的,一套共三枚,分有齿和无齿。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体育邮票总数不满300枚,自1968年以来,每逢奥运会举行就有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发行近千种奥运会邮票,还设计新颖艳丽的小型纪念张,附加图案和文字说明,不断扩大邮票的宣传作用。
随着奥运会规模的日趋壮大,主办国为了筹集资金,利用发行附捐邮票资助盛会。首次用“十”号标明附捐面值的奥运会邮票,问世于1936年5月,由德国发行,全套共8枚,并发行了一枚小型张,邮票上呈现出单杠、跳水、足球、标枪等角逐中的生动情景。据统计,一届中发行附捐邮票最少的是奥地利,全套只有1枚,是在1948年1月为纪念第14届奥运会而设计的,也是奥地利发行的第一枚奥运会附捐邮票。主办国在一届中发行附捐邮票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从1976年12月起至1980年3月,分8组发行43枚莫斯科奥运会附捐邮票,还先后设计6枚附捐小型张,是迄今发行此类邮票的冠军。邮票上的运动员造型生动,神情毕肖,以深浅色彩的强烈对比,给人一种动态美的感觉,属上乘之作。韩国为筹集第24届奥运会的经费,从1986年起就开始发行奥运会附捐邮票,内容有吉祥物等。
亚洲发行奥运会邮票较多的国家是日本,从1961年10月11日至1964年6月23日,先后分6组发行20枚东京奥运会邮票,发行十多万枚。1964年8月20日起又发行6枚小型纪念张,邮票呈菱形,用色简朴,格调清新,令人赏心悦目。世界上第一套用黄金铸造的奥运会邮票由苏格兰发行,它是为纪念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而设计的,全套共10枚,画面展现了举重、足球、跳高、短跑、自由体操等比赛画面,每枚邮票面值八英镑,票幅为41毫米×64毫米,以纯22K黄金铸造,给奥运会邮票园地增色生辉。
这些方寸艺术品被称之为“体育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风貌。以“缩龙成寸”、“小中见大”的艺术手法,给人以知识、美感和享受。
19. 奥运村
奥林匹克村又叫奥运村(或运动员村)。奥运会主办者为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官员和工作人员提供的住宿地。在初期的奥运会上,来自各国的选手和官员部分散在各个宾馆里面,这不利于奥运会的组织工作和各国运动员之间的联系交流。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主办者第一次将参加者集中安置在特意建造的木制房屋中,这就是最早的奥运村。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该市在离主体育场不远的地方专门建造了供运动员和正式工作人员居住的建筑群,从此这个做法成为一个传统,并在《奥林匹克宪章》第42条加以规定:“为了使所有运动员、官员和其他工作人员住在一起,奥运会组委会应提供一座至少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幕式前两周至闭幕式后3天期间可入住的奥林匹克村。
奥林匹克村应符合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制定的《奥林匹克村须知》的要求。居住在奥林匹克村的官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名额由国际奥委会执行委员会确定,他们不可超过报名运动员人数的50%。奥运村的位置应在主体育场、练习场附近。在奥运村中,规定必须有餐厅、医院、商店以及文化娱乐中心等辅助设施。
《奥林匹克宪章》还规定,奥运会组委会应负担运动员、官员、工作人员在奥林匹克村的全部膳食费用和在当地的交通费用。各国代表团入住奥林匹克村都要举行一个简单而庄重的入村仪式。首先由村长致欢迎词,代表团团长致答谢词,然后奏代表团所属国的国歌,最后升起代表团国家的国旗。1952年中国奥运代表团赶到安赫尔辛基时,奥运会的比赛已接近尾声,但仍然在奥林匹克村举行了庄严的升旗仪式。这是五星红旗第一次在奥运会上出现。
20. 奥运会主会场
奥运会主体育场是奥运会最重要的场馆,通常都称为奥林匹克体育场,一般开幕式、闭幕式、田径比赛和部分足球比赛都在这里进行。
奥林匹克圣火要在主体育场醒目的位置燃烧直到奥运会结束。主体育场的建设也需要主办国投入最多的资金,花费最多的心血。奥运会结束以后,主体育场往往成为一个城市具有纪念意义的标志性建筑。
21. 奥运会项目图案
一种直观的简明标志,无需语言解释,即可一目了然。项目图案讲究平面化、线条化,着色也是大块的单色,明朗、大方。项目图案用于此项目比赛的方方面面。现代奥运会创立以来,每届奥运会均专门绘制比赛项目图案。一般来说,凡奥运会中进行的项目,都有自己的项目图案。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各届奥运会,其项目图案大体取通用的各项目象形符号。自1964年以来,奥运会上出现了代表各个运动项目的象形图案,寥寥几笔便准确而生动地将一个运动项目表示出来,这不仅扫除了人们之间的语言障碍,方便了国际体育盛会的组织工作,而且成为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标志。
22. 奥林匹克宣传画
奥运会除了会徽和吉祥物等标识外,还有多幅招贴宣传画。这些画是奥运会特有的艺术品,有广告、宣传、烘托气氛等功用。
奥运会宣传画始于1900年巴黎奥运会,是由法国人帕尔(Jean Pal)设计的。这幅宣传画,其画面上是女击剑运动员,手持花剑、佩剑和重剑。由于直到1924年女子才被允许参加击剑比赛,而且这届奥运会是世界博览会的一部分,因此这幅宣传画所具有的广告色彩多于体育色彩。
最初,宣传画的主要模式是做出英雄姿势的运动员占据画面的中心,如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瑞典艺术家约特斯贝里(Olle Hjortzberg)的宣传画,其形象中就有一个肌肉发达的男运动员自豪地挥动瑞典国旗。画面上的其他人物均身体匀称,表情肃穆,体现了国际体育界的理想形象。整个画面浓彩重墨,各色国旗交织,感情热烈,给人以强烈的动态感受。这种以运动员崇高形象为基调的直白的表达形式,在其后的20年中为许多奥运会宣传画效仿。
20世纪40年代后期,艺术家们开始采取含蓄的表现手法,1948年赫茨(Walter Herz)为伦敦奥运会绘制的宣传画是这种潮流的代表作。此时欧洲出现经济复兴,旅游业是经济恢复的一个部分。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宣传画出现追求形式的趋势。60年代画风忽然一变,又回到了浓墨重彩。
后来宣传画的设计者发现,将会徽作为画面的一个构成要素,可以给他们更多的创作空间并使他们有可能使用摄影、拼贴画等多种介质来表现奥运会的激情、动态和魅力。1984年鲁尼恩(Robert Miles Run-yan)为洛杉矶奥运会创作的“运行之星”的宣传画是这种构想的代表作。
90年代以来,奥运会宣传画的画面更为精炼。艺术家试图于简寓繁,在给人们足够的视觉冲击的同时,让人们产生更多的遐想。
2000年悉尼奥运会的宣传可谓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澳大利亚著名艺术家的才华和想象力。每张宣传画上都有2000年奥运会标志,其中包括8张艺术画和28张代表各个比赛项目的广告画。组委会负责宣传画征集的布里斯说:“宣传画不仅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而且还是一种社会语言,2000年奥运会的宣传画将成为收藏家的宠儿,因为它代表了澳大利亚的文化和2000年奥运会的风格。”
2004年第28届奥运会共设计了35张宣传画,用图画来展示各项体育运动的风貌。每一张宣传画的左侧都是这项运动的剪影图,右面是吉祥物雅典娜和费沃斯在进行这项运动的画面,憨态可掬,非常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