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与口语交际训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基础训练篇

第1章 普通话与普通话水平测试

【知识能力要点】

(1)普通话的概念。

(2)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内容和标准。

(3)朗读技巧。

(4)命题说话技巧。

【建议的教学方式】

讲授法,实训法,情景模拟法。

【建议的学习方法】

课堂: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情境,训练学生的应试心理和应试能力。

课下:以小组为单位,分别以字、词、篇、章为专题进行正音练习。

【建议学时】

4学时

1.1 普通话简介

1.1.1 普通话的产生和规范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也有共同语言。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春秋时期孔夫子时代称共同语为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孔夫子的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大家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就没有什么障碍了。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从秦汉开始,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南方。

晋代以后,中原雅言南移。不同的政权都以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的产物,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吴语的源流。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

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后,编著《切韵》,音系以参考洛阳话和建康话为主。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又制定了《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宋代又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广韵》。另外,隋唐时代,江南经济跃居全国前列,又是南朝时代的文化中心,因此,吴语仍然有一定流行度。金陵话、苏州话和扬州话都是当时吴语的代表。隋炀帝就曾经在扬州学习过吴语。

元代以首都大都话为基础,制定《中原音韵》作为标准音。明代,朱元璋将以南京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作为标准音。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清代雍正帝在1728年设正音馆,规定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官话”作为标准音。此外,在民间,由于南京和扬州在近代成为北方话地区,因此,南方的吴语开始以苏州话为主要代表,继承南朝的南方雅言,加之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而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当时越剧、昆曲、评弹都以吴语为基础。另外,明清时期,粤语也因为经济发展逐渐流行。

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始受到西方尤其是日本学术思想的影响。比如,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它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之后这个名词便在中国得到传播。在民国时期,国语这个词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

近代“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经过“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推广民族共同语变得非常必要。在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至此“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1.1.2 普通话的概念

“普通”二字的含义是“普遍”和“共通”。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正式把普通话定义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定义。

1.语音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而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2.词汇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方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 “棒子”。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所选择。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而北方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已经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的行列。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以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进行规范。

3.语法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的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1.1.3 学习普通话的意义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普通话是以汉语文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以汉语传送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范语言,是汉语电影、电视剧、话剧必须使用的规范语言,是我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的工作语言,是不同方言区及国内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通用语言。

掌握和使用一定水平的普通话,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各行各业人员,特别是教师、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演员等专业人员必备的职业素质。因此,有必要在一定范围内对某些岗位的人员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逐步试行持等级证书上岗制度。

普通话是汉民族的共同语,是规范化的现代汉语。共同的语言和规范化的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没有一定的规范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共同。普通话的规范指的是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各方面的标准。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推广普通话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推广普通话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规范化,是汉语发展的总趋势。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开展必将对社会的语言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

1.2 普通话水平测试

普通话水平测试,汉语拼音简称为PSC,是我国为加快共同语普及进程,提高全社会普通话水平而设置的一种语言测试制度。它属于语言测试的范畴,又不同于一般意义的语言测试:普通话水平测试是由政府专门机构主持的一项测试,由国家语委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及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具体负责实施。非普通话培训测试实施机构组织的测试结果,一律不作为普通话水平的凭证。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资格证书测试。有关行业对本行业从业人员提出了相应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要求,《普通话水平等级证书》是从业人员普通话水平的凭证,在全国范围内通用。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一种口语测试,全部测试内容均以口头方式进行。普通话水平测试不是口才的评定,而是对应试人掌握和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规范程度和熟练程度的测查和评定。经报名核准后,应试者应在规定的日期,凭本人的准考证和身份证,进入指定的考场,并按指定试卷上的内容进行测试。每个测试室有2~3 位测试员负责对应试者的普通话水平进行判定,时间在12分钟左右。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对应试人员运用普通话所达到的标准程度的检测和评定。它的着眼点是要确定应试人中谁已经达到普通话等级的哪一级哪一等,从而确定他是否达到工作岗位所要求的最低标准;而不是要从应试人中选拔出若干优秀者,淘汰若干水平差的,也就是说,并不是要通过测试分清应试人相互之间水平的等级差别。

1.2.1 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划分

普通话水平分为三级六等,分别是一级甲等、一级乙等、二级甲等、二级乙等、三级甲等、三级乙等。各等级的具体标准如下。

一级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测试失分率在3%以内,也就是得97分以上。

一级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语音标准,词汇、语法正确无误,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偶然有字音、字调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8%以内,也就是得92分以上。

二级甲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基本准确,语调自然,表达流畅。少数难点音(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等)有时出现失误。词汇、语法极少有误。测试总失分率在13%以内,也就是得87分以上。

二级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个别调值不准,声韵母发音有不到位现象。难点音较多(平翘舌音、前后鼻尾音、边鼻音、fu-hu,z-zh-j,送气不送气,i-ü不分,保留浊塞音、浊塞擦音、丢介音、复韵母单化音等),失误较多。方言语调不明显。有使用方言词、方言语法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20%以内,也就是得80分以上。

三级甲等:朗读和交谈时,声韵母发音失误较多,难点音超出常见范围,声调调值多不准。方言语调较明显。词汇、语法有失误。测试总失分率在30%以内,也就是得70分以上。

三级乙等:朗读和自由交谈时,声韵调发音失误较多,方音特征突出。方言语调明显。词汇、语法失误较多。外地人听其谈话有听不懂的情况。测试总失分率在40%以内,也就是得60分以上。

1.2.2 普通话水平测试内容及评分标准

试卷包括5个部分,满分为100分(见附录A)。

1.读单音节字词(100个音节,不含轻声、儿化音节),限时3.5分钟,共10分

目的: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读音的标准程度。

要求:

(1)100个音节中,70%选自《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表一”,30%选自“表二”。

(2)100个音节中,每个声母出现次数一般不少于3次,每个韵母出现次数一般不少于2次,4个声调出现次数大致均衡。

(3)音节的排列要避免同一测试要素连续出现。

评分标准:

(1)语音错误,每个音节扣0.1分。

(2)语音缺陷,每个音节扣0.05分。

(3)超时1分钟以内,扣0.5分;超时1分钟以上(含1分钟),扣1分。

2.读多音节词语(100个音节),限时2.5分钟,共20分

目的:测查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和变调、轻声、儿化读音的标准程度。

要求:

(1)词语的70%选自《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词语表》“表一”,30%选自“表二”。

(2)声母、韵母、声调出现的次数与读单音节字词的要求相同。

(3)上声与上声相连的词语不少于3个,上声与非上声相连的词语不少于4个,轻声不少于3个,儿化读音不少于4个(应为不同的儿化韵母)。

(4)词语的排列要避免同一测试要素连续出现。

评分标准:

(1)语音错误,每个音节扣0.2分。

(2)语音缺陷,每个音节扣0.1分。

(3)超时1分钟以内,扣0.5分;超时1分钟以上(含1分钟),扣1分。

3.选择判断,限时3分钟,共10分

(1)词语判断(10组)。

目的:测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词语的规范程度。

要求: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列举10组普通话与方言意义相对应但说法不同的词语,由应试人判断并读出普通话的词语。

评分标准:判断错误,每组扣0.25分。

(2)量词、名词搭配(10组)。

目的:测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量词和名词搭配的规范程度。

要求: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列举10个名词和若干量词,由应试人搭配并读出符合普通话规范的10组名量短语。

评分标准:搭配错误,每组扣0.5分。

(3)语序或表达形式判断(5组)。

目的:测查应试人掌握普通话语法的规范程度。

要求: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列举5组普通话和方言意义相对应,但语序或表达习惯不同的短语或短句,由应试人判断并读出符合普通话语法规范的表达形式。

评分标准:判断错误,每组扣0.5分。

选择判断和朗读合计超时1分钟以内,扣0.5分;超时1分钟以上(含1分钟),扣1分。答题时语音错误,每个音节扣0.1分,如判断错误已经扣分,不重复扣分。

4.朗读短文(1篇,400个音节),限时4分钟,共30分

目的:测查应试人使用普通话朗读书面作品的水平。在测查声母、韵母、声调读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及流畅程度。

要求:

(1)短文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朗读作品》中选取。

(2)评分以朗读作品的前400个音节(不含标点符号和括注的音节)为限。

评分标准:

(1)每错1个音节,扣0.1分;漏读或增读1个音节,扣0.1分。

(2)声母或韵母的系统性语音缺陷,视程度扣0.5分、1分。

(3)语调偏误,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4)停连不当,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5)朗读不流畅(包括回读),视程度扣0.5分、1分、2分。

(6)超时扣1分。

5.命题说话,限时3分钟,共30分

目的:测查应试人在无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的水平,重点测查语音标准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

要求:

(1)话题从《普通话水平测试用话题》中选取,由应试人从给定的两个话题中选定1个话题,连续说一段话。

(2)应试人单向说话。如发现应试人有明显背稿、离题、说话难以继续等表现时,主试人应及时提示或引导。

评分标准:

(1)语音标准程度,共20分,分六档:

一档:语音标准,或极少有失误。扣0分、0.5分、1分。

二档:语音错误在10次以下,有方音但不明显。扣1.5分、2分。

三档:语音错误在10次以下,但方音比较明显;或语音错误在10~15次,有方音但不明显。扣3分、4分。

四档:语音错误在10~15次,方音比较明显。扣5分、6分。

五档:语音错误超过15次,方音明显。扣7分、8分、9分。

六档:语音错误多,方音重。扣10分、11分、12分。

(2)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共5分。分三档。

一档:词汇、语法规范。扣0分。

二档:词汇、语法偶有不规范的情况。扣0.5分、1分。

三档:词汇、语法屡有不规范的情况。扣2分、3分。

(3)自然流畅程度,共5分。分三档。

一档:语言自然流畅。扣0分。

二档:语言基本流畅,口语化较差,有背稿子的表现。扣0.5分、1分。

三档:语言不连贯,语调生硬。扣2分、3分。

说话不足3分钟,酌情扣分:缺时1分钟以内(含1分钟),扣1分、2分、3分;缺时1分钟以上,扣4分、5分、6分;说话不满30秒(含30秒),本测试项成绩计为0分。

说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可以根据测试对象或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决定是否免测“选择、判断”测试项。如免测此项,“命题说话”测试项的分值由30 分调整为40分。评分档次不变,具体分值调整如下。

(1)语音标准程度的分值,由20分调整为25分。

一档:扣0分、1分、2分。

二档:扣3分、4分。

三档:扣5分、6分。

四档:扣7分、8分。

五档:扣9分、10分、11分。

六档:扣12分、13分、14分。

(2)词汇语法规范程度的分值,由5分调整为10分。

一档:扣0分。

二档:扣1分、2分。

三档:扣3分、4分。

(3)自然流畅程度,仍为5分,各档分值不变。

1.3 如何准备普通话测试

很多人在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过程中由于心理状态不好,不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普通话水平,留下许多遗憾。比如:读字、词时把本来很熟悉的字、词误读了;读文章时结巴、重复、漏字、添字;说话时没有思路,想一句说一句,说说停停,总也挨不够“漫长的3 分钟”。其实,掌握了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基本情况,是能够测出满意的成绩的。

1.3.1 普通话测试的准备技巧

1.认真准备,具备实力

造成应试人心情紧张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因为考前准备不充分,心理没底儿。克服这种心理状态的唯一办法就是平时多下点儿工夫,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普通话。具备了充足的实力,自信就有了,紧张心理就自然消除了。(见图1-1)

图1-1 认真准备,具备实力

2.调节气氛,轻松应考

具体做法如下。

① 找个机会了解一下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全过程,做好相应准备;不要因为某个环节与预想的情况不一致就手忙脚乱,无所适从。

② 以平静的心态对待测试时的抽签,不抱侥幸心理。其实,每个签的题目难度差别并不大,关键还是要全面准备,胸有成竹。

③ 进入测试室后找个机会和测试员说几句话,有理有节地“套近乎”。这样既放松了自己,又调节了气氛,使测试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

④ 测试中专心致志(见图1-2),不要老盯着测试员的笔头给自己增加紧张的情绪。当然,有个别字词你拿不准时,看看测试员的反应并及时更正是允许的,不必多次这样做。

图1-2 专心致志

⑤ 测试完离开测试室时,对测试员说声“谢谢”,然后从容走出考场。

3.利用规则,减少失误

① 读字词时,如发现错读或误读,不要轻易放弃,按规则是可以更正的。读双音词时,如果其中有一个字不认识,不要整个词都不读。双音词的每个音节独立计分,无论读对哪个字都能得到一半分。

② 读文章时,发现某字错读或漏读,按规则,不能重读整个句子。

③ 说话要说自己熟悉的事情,不必刻意追求句子优美,故事生动有趣;不要时时看手表。

在整个测试中,每一项测试内容都有相应的测试规则,应试人在测试前应该充分掌握这些规则,避免不必要的失误。朗读与说话所占的分值比重较大,也是应试人容易失分的考项。下面主要介绍如何准备这两项测试。

1.3.2 朗读

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朗读是对应试者普通话运用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日常朗读活动中,决定朗读者朗读水平高低、朗读效果优劣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影响应试者成绩的几个主要因素,谈谈朗读的一些基本要求,目的是帮助应试人把握难点,在测试中减少失误,更好地发挥水平。

1.用普通话语音朗读

要使自己的朗读符合普通话的语音规范,必须在以下几方面下工夫。

(1)注意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

普通话和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又分为大规律和小规律,规律之中往往又包含一些例外,这些都要靠自己去总结。要多查字典和词典,加强记忆,反复练习。在练习中,不仅要注意声、韵、调方面的差异,还要注意轻声词和儿化韵的学习。

(2)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多音字可以从两个方面去学习。第一类是意义不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的每个不同的意义,根据意义的差别记住它不同的读音。第二类是意义相同的多音字,要着重弄清它不同的使用场合。这类多音字大多数情况是一个音使用场合“宽”,一个音使用场合“窄”,只要记住“窄”的就行。

(3)注意由字形相近或由偏旁类推引起的误读。

由于字形相近而把甲字张冠李戴地读成乙字,这种误读十分常见。用偏旁本身的读音或者由偏旁组成的较常用的字的读音,去类推一个生字的读音而引起的误读,也很常见。所谓“秀才认字读半边”,闹出笑话,指的就是这种误读。

(4)注意异读词的读音。

普通话词汇中,有一部分词(或词中的语素)意义相同或基本相同,但在习惯上有两个或几个不同的读法,这些词被称为“异读词”。1985年,国家公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下简称《审音表》),要求全国文教、出版、广播,以及其他部门、行业所涉及的普通话异读词的读音、标音,均以这个新的审音表为准。在使用《审音表》的时候,最好是对照工具书(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来看(见图1-3)。先看某个字的全部读音、义项和用例,然后再看《审音表》中的读音和用例。比较以后,如发现两者有不合之处,一律以《审音表》为准。这样就达到了读音规范的目的。

图1-3 读音规范

2.把握作品的基调

基调是指作品的基本情调,即作品的总的态度和感情,总的色彩和分量。任何一篇作品,都会有一个统一完整的基调。朗读作品必须把握住作品的基调,因为,作品的基调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层次、段落、语句中具体思想感情的综合表露。要把握好基调,必须深入分析、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力求从作品的体裁、主题、结构、语言,以及综合各种要素而形成的风格等方面入手,进行认真、充分和有效的解析,在此基础上,朗读者才能产生出真实的感情、鲜明的态度,产生出内在的、急于要表达的律动。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作品的思想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思想,作品的感情才能成为朗读者的感情,作品的语言表达才能成为朗读者要说的话;也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朗读者才能以作品思想内容出发,把握住基调。无论读什么作品,这“案上的工作”都不能少。

3.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1)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也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做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 标点符号停顿。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顿号、间隔号。另外,在作品的段落之间,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长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② 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③ 感情停顿。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做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2)重音。

重音是指对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的字、词或短语在朗读时加以强调的技巧。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语法重音。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② 强调重音。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固定。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它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③ 感情重音。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作品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情况。

(3)语速。

应试者在朗读时,适当掌握朗读速度的快慢,可以营造作品的情绪和气氛,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朗读的速度决定于作品的内容和体裁,其中内容是主要的。

① 根据内容掌握语速。朗读时的语速应当与作品的情境相适应,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个性、环境背景、感情语气、语言特色来处理。当然,语速的快慢在一篇作品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具体的内容而有所变化。

② 根据体裁掌握语速。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在选编朗读测试材料时,为了保证作品难易程度和评分标准的一致性,所选的50 篇作品几乎都是记叙文。记叙文包括记事、记言。一般来说,记事要读得快些,记言要读得慢些。

(4)语调。

语调指语句里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其中以结尾的升降变化最为重要。语调一般是和句子的语气紧密结合的。应试者在朗读时,如能注意语调的升降变化,就能使语音有动听的腔调,听起来具有音乐美,也就能够更细致地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语调变化多端,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高升调。高升调多在疑问句、反诘句、短促的命令句,或者是表示愤怒、紧张、警告、号召的句子里使用。朗读时,应注意前低后高、语气上扬。

② 降抑调。降抑调一般用在感叹句、祈使句或表示坚决、自信、赞扬、祝愿等感情的句子里。表达沉痛、悲愤的感情,一般也用这种语调。朗读时,应注意调子逐渐由高降低,末字低而短。

③ 平直调。平直调一般用在叙述、说明或表示迟疑、思索、冷淡、追忆、悼念等的句子里。朗读时始终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变化。

④ 曲折调。曲折调用于表示特殊感情,如讽刺、讥笑、夸张、强调、双关、特别惊异等句子里。朗读时由高而低后又高,把句子中某些特殊的音节特别加重加高或拖长,形成一种升降曲折的变化。

目前,由国家语委主持编写的《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收录了60 篇朗读作品(见附录B),熟读这些作品,对于磨炼朗读技巧,提高普通话水平有大帮助,有利于在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发挥出良好的水平。

1.3.3 命题说话

《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五部分的“说话”,是为了考查应试人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说普通话时,语音、词汇、语法所能达到的规范程度。它是以单向说话为主,必要时辅以主试人和应试人的双向对话。因此,对于应试人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它不是生活中很随意的谈话,而是在考场上面对测试员的考试。这就要求应试人不但要具有相对标准的语音和实际运用能力,而且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并在没有文字凭借的情况下,把思维的内部语言转化为自然、准确、流畅的外部语言。

1.测试中命题说话的具体要求

(1)话语要自然。

说话与其他测试内容的主要区别在于无文字凭借。说话是口语表达,但口语表达并不等于口语本身。口头说话,要使用语言材料,但是,说话的效果并不是这些语言材料的总和。口头说的话应该是十分生动的,它和说话的环境、说话人的感情、说话的目的和动机都有很大的关系。而要做到自然,就要按照日常口语的语音、语调来说话,在语音、语调、语气、语态等方面都应该保持自然、流畅的日常说话状态。说话既不允许拿着稿子读,也不应该有类似背稿子的表现,不要带着朗读或背诵的腔调,同时,也不必进行艺术加工。说话时要注意流畅,干净利落,言简意赅,没有重复信息和多余信息。

(2)语音要标准。

语音面貌反映的是一个人普通话水平的基础,也最能反映出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和表达能力,而“说话”中语音面貌在此测试项中所占的分值比较高,对应试人的总成绩影响也最大。影响语音面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 语音错误。由于没有文字凭借,或者是准备不够充分,或精神高度紧张,或是受以前语言习惯的影响等,应试人在说话时往往会暴露出许多前三个测试项已经掩盖的语音错误。

② 语音缺陷。语音缺陷是指在发音时声母、韵母、声调等没有错误,但说出的话让人听起来又不是纯正的普通话,这其实是声母、韵母、声调在发音时没有到位。说话中,这种情况虽然不扣缺陷分,但它们的存在影响了语音的整体面貌,也会造成失分。

③ 方言语调。方言语调一方面体现在语流中出现过多的缺陷,另一方面是说出的整个句子没有按照普通话的语调说出,而带有明显的方言语调的色彩,让人听起来只是普通字,而不是普通话。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应试人的语音面貌。

(3)多用口语词汇,少用书面语词汇。

有一部分应试人的语音面貌很好,只是在话语中不时地加一些书面词和方言词,这些词的出现使词汇的规范程度大打折扣。

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界限不易分清。一般说来,口语词汇指日常说话用得多的词,书面语词汇指书面上用得多的词。口语词和书面语词相比,是有其特点的。书面语中保留了许多古汉语词,它具有文雅、精练、内涵深刻及表现力丰富等特点,但同时也少了几分生动、亲切,有时意思不够直接明了,因此不适宜在口耳相传的交际中使用。

由于普通话词汇标准是开放的,它不断地从方言中吸收富有表现力的词汇来丰富、完善自己的词汇系统,普通话水平测试允许应试人使用较为常用的新词语和方言词语。需要强调的是,进行说话准备时,一方面,要克服方言的影响,摈弃方言词汇和方言语气;另一方面,不要把说话材料写成书面材料,因为,写出来的东西往往具有书面语色彩,不符合口语表达的要求。

(4)多用短语、单句。

尽管现代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基本是一致的,使用的句式也大体相同,但是,从句式使用的经常性来看,口语和书面语仍然存在着差别。

① 口语句式比较松散,短句多。

② 较少使用或干脆不用关联词语。

③ 经常使用非主谓句。

④ 较多地使用追加和插说的方法,分句之间关联不紧密。

⑤ 停顿和语气词多。

因此在说话过程中,可以顺其自然地用一些短语、自然句、省略句,少用或不用长修饰语句,多重复句、欧化句式也应在口语表达中尽可能避免。有时因口语表达的需要,可以用补充的方法来进行解释、说明、更改,用重复的方式来表示强调,用某些独立成分或语气词来表示内容的转折、提顿和思考。总之,口语表达要符合口语习惯,符合口语语法。

(5)避免口头禅、“啰嗦词”。

有些应试人在说话中间会夹带一些“这个”、“就是说”、“嗯”、“啊”等口头禅和“啰嗦词”,而且,往往是机械地重复多遍,甚至贯穿说话过程的始终。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冗余成分,会使说话断断续续,使人感到语句不流畅,听起来很累。因此,要尽可能避免和努力改正这种不良的说话习惯。

2.普通话水平测试说话题的特点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除了具有上述的一些要求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1)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题是命题说话。

《测试大纲》规定了30 个说话题目,测试者可以在测试前根据大纲要求做好充分准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命题说话与口头作文考核不同,说话中的立意、结构、内容、层次条理等不是考核的项目;普通话水平测试也不是口才的评估,它主要是考查应试人在说话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普通话语音面貌,以及语句流畅,语脉清晰和词汇、语法规范的程度。但话又说回来,说话的立意、内容、结构和层次条理等是说好话的前提条件,必须在测试前做好准备。没有这方面的准备,应试者边说边思考怎么说下去,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普通话语音的准确性和词汇、语法的规范上,也极易将方言的习惯语和方音流露出来。

另外,既然是命题说话,就要求内容基本合题。说话过程中要避免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散漫,西瓜芝麻一起抓,拉拉杂杂,不分主次,对一件件小事侃侃而谈,说了半天,说不出个所以然;第二种情况是无话可说,思路狭窄,内容空洞,话题不利于发挥,三言两语就把该说的都说完了,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使人感觉乏味、厌烦;第三种情况是话不对题,离题万里,拿与题目毫不相干的故事、传说去生拉硬扯地应付。这三种情况都违背了测试对“命题”和“说话”的要求,是测试所不允许的。

(2)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说话题是单向说话。

为了使测试员的评分有一个统一的依据,《测试大纲》规定:测试中的说话,“以单向说话为主,必要时辅以主试人和应试人的双向对话”;“应试人根据抽签确定的话题,说3 分钟(不得少于3 分钟)”。这里的“单向说话”,是要求应试人在不少于3 分钟的单位时间里说的话达到一定的量,以便主试人在这个统一的前提下,测出应试人语音、词汇、语法失误量的多少,打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各档成绩。这里的“必要时”一般是指应试者因种种原因说话不能进行下去,而使测试员不能正常判分的情况。比如在应试人说话不到3 分钟而又不能继续说下去时,主试人会鼓励、提示应试人继续说话,以使单向说话累计时间达到规定的3分钟。如果应试人实在难以为继,无话可说,那么就不能按常规给分。因为按“多说多错、少说少错”的常规来分析,在未达到测试规定的时间时,应试人说话中各项失误会按比例下降。因此,测试评分时对说话时间不足者的扣分是从严的。所以,对应试者来说,说话内容要准备得很充分,从而有很多材料可供发挥,以充分展示自己普通话的语音面貌,使测试员可以借此打出公正、合理的分数。

3.测试中命题说话的准备

(1)述说类。

述说类的说话,一般要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人、事、物、景等具体事物的特征。

① 人的介绍。人的介绍是最常见的话题,如,我尊敬的人、我的朋友等。介绍人物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运用恰当的语气表现出对被介绍人的感情。第二,详细了解被介绍人的情况,这样才能筛选出最感人的事情。第三,介绍的情况要真实、准确。不要随意夸张、渲染,更不可随意胡编乱造。第四,要抓住人物在外貌、语言、动作、性格等各方面的特征,绘声绘色的讲述,给人一种如见其人的感觉。

② 事的介绍。介绍的可以是生活、学习、工作的情况,如,我的学习生活、我所在的集体等。这一类话题的特点是带有自己生活的体验和对介绍对象的评价的性质。从表面上看是它介绍某一事物,实际上介绍的中心是人,因此选材时,最好能选择一两件自己体验深刻的事,这样说起来就能生动具体,给人印象深刻。或者也可以介绍风土人情,如我喜欢的节日、我所知道的风俗(婚丧礼仪、重要的节日活动、饮食文化等),其实质上是介绍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这其中最基本的是把地方习俗、文化说清楚,让听众感到新鲜有趣;进一步的要求是说得有深度,让听众觉得像是在上一次地方文化或民族文化课,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了解越深透,这一类话题就越容易说好。

③ 物的介绍,即介绍某种具体的事物,如我喜爱的动物(或植物)、谈谈美食等。介绍具体事物,要以说明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用途加以诠释或说明,给听众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介绍具体事物要有合理的顺序,使人感到条理清楚。介绍的语言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④ 景的介绍。介绍时令、地域特色,如,我的家乡、我喜欢的季节(或天气)等。它的中心是描述景物,通过介绍让听众眼前呈现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从而向往和喜爱它。介绍时要抓住两点:一是时令或地域的概貌,二是景物特点。这两点要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特点反映概貌,选材时要把最能反映时令、地域特点的材料组织在自己的话语中。

(2)议论类。

议论类的说话,一般是要说明自己的主张、观点并取得听者的认同。这类说话内容的开头一般是提出论点,主要有直入法和引出法两种。直入法即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亮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引出法则委婉一些,用设问,叙述事例,引用领袖、伟人或典故传说来引出论点,展开讨论。这类话题的结尾方法很多,有结论式、呼应式、启迪式、自然式、卒章显志式等。议论评说类话题的主要框架是论证部分,我们可以把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化为谈话方法。论证方法无非是演绎法、归纳法、类比法三类。构思“谈谈社会公德”可以用叙述事例的方法开头,说“一个红领巾下来推车,一些大人们却稳坐车上”的例子,然后用对比法来论证自己的主张,最后可以用启迪法——设问——引起思考做结尾。“评说”、“启示”、“有感”之类的小评论,则不一定用某种方法去套,只要在叙述典型事例之后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几层意思有条有理地说明白就可以了。

注意:为同类型题目准备生动事例,测试的时候从不同角度去讲述,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其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说话时神态自然、镇静自若、充满自信。

在考试中,应试者的紧张心情多少会对水平的正常发挥产生一些影响,而精神紧张因素对口试的影响就更大了。在测试的五项内容中,说话测试因为没有文字凭借,更容易使应试者产生心理负担。从这个角度看,命题说话也是对应试者心理素质的测试。我们在为说话内容做好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要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并把测试员当做自己的朋友,使说话产生对象感——这是说话自然、流畅的基本保证,也是使自己的普通话表达尽可能符合规范的基本保证。

(2)掌握好说话时间,正确把握语速和节奏。

说话的材料要准备充分,避免临时没话找话,东拉西扯,看看还没说满4 分钟,又拖泥带水地啰唆几句,这样既影响应试情绪,又影响成绩。语速适当,是话语自然的重要表现。正常语速大约每分钟240 个音节。如果根据内容、情景、语气的要求稍快或稍慢也应视为正常。但语速过快就容易导致发音时口腔打不开,复元音的韵母动程不够和归音不准。语速过慢,则容易导致语流凝滞,话语不够连贯。有人为了不在声、韵、调上出错,说话的时候一个字、一个字地往外挤,听起来非常生硬。因而,应该努力避免语速过快或过慢。

命题说话成功的关键,在于平时说话坚持使用标准普通话,养成用普通话思维和说话的习惯。如果我们平时经常借助新闻传媒等学习普通话,并针对自己的主要语音毛病,有的放矢地、有重点地进行训练,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普通话语音面貌就会得到改善,普通话水平也能够逐步提高,测试时就胸有成竹,应付自如了。以下是普通话水平测试大纲中命题说话的30个题目。

1.我的学习生活

2.我的业余生活

3.我的假日生活

4.我的朋友

5.我尊敬的人

6.我的成长之路

7.我的愿望(或理想)

8.我的家乡(或熟悉的地方)

9.我喜爱的动物(或植物)

10.我喜爱的职业

11.我喜爱的文学(或其他)艺术形式

12.我喜欢的季节(或天气)

13.我喜欢的节目

14.我喜欢的明星(或其他知名人士)

15.我喜爱的书刊

16.我知道的风俗

17.我所在的集体(学校、机关、公司等)

18.我向往的地方

19.我和体育

20.谈谈服饰

21.谈谈科技发展与社会生活

22.谈谈美食

23.谈谈社会公德(或职业道德)

24.谈谈个人修养

25.谈谈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26.谈谈卫生与健康

27.童年的记忆

28.难忘的旅行

29.学习普通话的感受

30.购物(消费)的感受

训练题

模拟普通话水平测试现场,熟悉测试规程。

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朗读要求,熟读朗读作品60篇,并将容易读错的字词进行总结,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按照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命题说话要求,撰写30篇说话题的大纲,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小组成员间互评分数。

普通话水平测试样卷见附录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