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人才是企业的聚宝盆(3)
这个由各部门经理参加的“沟通会”,主要目的就是对一天的工作进行总结。所谓沟通,就是对前厅和后厨当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遇到的难点都摊开了说,并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利于下次遇到同样情况的时候,会更好地解决。而“分析会”,则是对每天流水、客流量、使用的水、煤气等成本费用进行总结。
对餐厅未来一段时间,将有多少销售量做出比较精确的预估,是这个“沟通分析会”的另外一个任务。太熟悉总店明文规定,严格防止一些畅销菜在高峰期出现脱销现象,这就要求每家店要对自己第二天的客人流量有一个相对准确的预估。
太熟悉负责人说:“我们预计明天的流水是40000元的话,我们按照45%的原材料使用量进行采购,大约是进20000元的货,包括酒水饮料、海鲜、厨房成本等接近50%。实际上,在采购之前,我们会预算出未来5天以内需要的原材料的种类、数量等,并在做出有关第二天的消耗准确预测之后,晚10点左右发给配送中心。”正是这种数字化管理,让太熟悉所有的工作都沿着一条既定的轨道平稳运行。
太熟悉在人才管理上的独特之处有:
(一)用制度管人
太熟悉101条店规内容涵盖了从前厅服务到后厨管理的各种管理要求,可以说事无巨细都有着非常详尽的规定。正是因为太熟悉制定了详细的规章制度,所以,在员工的执行过程中有章可循,企业上下严格按照制度办事。
(二)认真的考核制度
太熟悉认为制度是不是重要,不在于制定的如何详尽,而在于是否能够得到真正的执行。为了保证制度贯彻执行,考核是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让所有员工了解执行结果,并且实施一定的奖惩措施,以达到执行的目的。
(三)对员工进行培训
太熟悉培训新员工,使他们迅速适应企业的工作方式,融入企业的工作氛围,还在日常工作中时时不忘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的思想和行为能够保持高度的一致和统一。
经典论断
著名学者罗德·佩森认为:经营企业重在经营人,IBM的服务能力、麦当劳的标准化服务与奔驰公司的机械设计力……这些著名公司的最大成功之处——建立了规范的人才准入制,从根本上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能力,所以能一次又一次地使自己从成功走向更大成功。
§§§第四节 巴比馒头:“小馒头”争霸大上海
1998年的一天,19岁的安徽农民小伙子刘会平,怀揣辛苦借来的4000元钱,带着做馒头的手艺以及闯荡世界的勇气和梦想,只身一人来到大上海。如今,刘会平已经是旗下拥有14家分店,每年盈利60万元的“上海巴比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老板,公司产品“巴比馒头”被评为上海20大知名小吃之一。绝对好吃、绝对便宜、绝对排队成为巴比馒头的“三绝”。
出师不利
刘会平的成功主要源于他不安分的个性,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断开拓的毅力和用知识武装的头脑。
刘会平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江镇的一个农家小院,兄妹四人,他排行最小,一家六口全靠父母微薄的种地收入生活,日子过得很清苦。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哥哥、姐姐早早就出去打工挣钱,供弟弟念书。可是,刘会平看到哥哥、姐姐都在外挣钱,自己一个人在家也无心念书,也想出去挣钱。
1996年,正在上高二的刘会平不顾父母的劝阻,来到江苏常州姐姐开的一间小点心店里当帮工,姐姐为了弟弟以后有一技之长,就让刘会平学习做馒头、包子的技术。技艺有成的刘会平想出去开间点心店,于是,他向哥哥、姐姐借了4000元钱,直奔大上海。
刚踏入上海的那一刻,刘会平被眼前林立的高楼、川流不息的汽车、行色匆匆的人群镇住了:这个国际化大都市能容得下他这个人以及小小的馒头吗?
1999年6月,到上海3个月后,刘会平踩着借来的自行车,开始找房子,准备开包子铺。这天,路过一家菜场时,一块“出租”的牌子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提着菜篮子从这里经过,卖早点的摊头一个接一个。刘会平大喜:这可是提着灯笼也难找的好地方!他找到铺位主人,当下拍板:“这个地方我肯定要了!你留给我!”他押下自己的手表,回家向姐姐又借了5000元。收拾了两天,刘会平的第一家包子铺正式开张。
由于启动资金不足,请不起帮工,做点心、卖点心刘会平都是自己干,晚上一个人擀面、切馅、做馒头经常忙到十一二点,凌晨四点钟就要起来蒸馒头。结果生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每天营业额不过200元,可摊位月租金却要6000元。刘会平苦撑了一个月,借来的钱也花得差不多了,只好关门大吉。初次出师不利,一个月就亏了1万多元,刘会平非常伤心,他关了店门,独自一人放声大哭了一场。
漫漫成功路
失败没有击垮刘会平,刘会平在挫折下,不是考虑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成功的信念。2000年下半年,刘会平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九江路河南路口找到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门面,经过简单装修,刘会平的点心店很快又开张了。他给自己的点心店取名为“刘师傅馒头铺”,以销售菜包、肉包、烧卖等便宜实惠的中式快餐为主。为了做出适合大众口味的包子,刘会平尝遍了城隍庙的各式上海特色小吃,他还特意到新亚大包买了十几个包子、馒头回来,和员工一起品尝研究。慢慢地刘会平配制了自己的一套馅料口味,再加上皮薄、馅多,来买点心的人慢慢地多了起来。
以口味挑剔讲究自称的上海人竟然排队买起了刘会平的包子,刘会平做包子的秘诀在制馅这个环节上。
“有一次,我妈妈从乡下带了腊肉过来给我们吃,吃起来感觉非常好。猛然我想起来了,以前肉包做得味道不够好,原因还是在肉质上面。”刘会平意识到,乡下的猪因为吃天然饲料,猪肉的味道也纯正一些。他当即决定,从安徽老家乡下购买猪肉运到上海。不仅如此,在制作菜馅时他还全部采取人工切碎,这些做法无疑大大提高了成本,可刘会平觉得,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是不可能在上海的包子馒头市场插足的。费这么大成本做出来的包子,只卖7毛钱一个,而一年的时间刘会平却能赚到60万元。
洋气的巴比馒头
刘会平的馒头在附近也慢慢地有了些名气,可是,一位白领朋友的几句话,却给了刘会平不小的打击。他说,“刘会平,我拿你的馒头到办公室,每次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当着同事的面吃,只得偷偷摸摸吃完后,才到办公室,所以我觉得你这个馒头一定要做成品牌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考察,刘会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刘师傅大包”改成一个洋气的名字“巴比馒头”,并注册商标。有了“身份证”的“巴比馒头”很快在老顾客那里叫响,也逐渐被年轻白领接受,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一天,有位小姐到刘会平这里投诉,说店里卖给她的包子放在食品袋里被压破了,包子里面的汤汁漏了出来,洒在了她的新裙子上,她要刘会平赔偿1000多元。通过这件事,刘会平开始关注一些经营上的细节,他考虑到由于自己的包子、馒头皮薄、馅多,用食品袋装,拿着难免会互相挤压破损,漏汤汁。为此,刘会平为自己的“巴比馒头”设计了一种纸盒包装。成本虽增加了,但避免了漏汤汁的问题,而且好看又卫生。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刘会平先后在河南路、南京西路都开设了“巴比馒头”分店,为了加强管理,便于识别,刘会平统一了分店的招牌,还对员工的着装服务进行了统一规范。这一全新的形象,无形中增加了“巴比馒头”的知名度。刘会平说:“希望上海人吃馒头就能想到巴比。说吃馒头,就是说吃巴比,这个巴比能够取代馒头,成为馒头的代名词。”
目前,巴比公司在上海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全封闭无尘馅料加工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庞大的特许经营连锁专卖群体,还有科学实效的管理和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的食品加工机械设备,配合传统的手工工艺,生产出口味独特的巴比馅料。刘会平计划在上海开设50家左右的连锁店,虽然现在要求合作的人非常多,但他的选择非常苛刻,他的目标是保证90%的连锁店红火盈利。
巴比馒头的成功是刘会平凭着一股“钻劲”,钻空子钻出来的。
(一)钻口味差异的空子
刘会平考虑到市场现状,通过虚心向同行业学习和自己的摸索,改良出皮薄、馅多,肉香的包子,成功占领了市场。
(二)钻品牌经营的空子
通过学习麦当劳、肯德基的经营运作,刘会平意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他给自己的馒头注册了一个“琅琅上口”的洋名,并且进行品牌建设。
(三)钻品质差异的空子
刘会平为自己的“巴比馒头”设计了一种纸盒包装,在包装上,他还明确要求“一个袋子最多只装5个包子,把它们放正了,特别是热包,汤水不要漏出来。”为了保证“巴比馒头”的纯正口味,刘会平严格控制馅料的供应,以保证当天的馅料当天用完,当天的馒头当天卖完,绝对不把当天没用完的馅料留到第二天用。
(四)成功的钻劲
在选址问题上,刘会平最初是失败的,但是他有自己的研究,“早晨7点到9点之间,是最好的看店时间。除了看有多少人经过,还要注意他们的身份、职业。要盘查方圆3公里周围有哪些商铺,他们的生意怎么样,要避开同类的竞争对手,要分析销售对象……”刘会平说,这样蹲上一个月,差不多就可以决定这个店面能不能租。
经典论断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黄泰岩教授称:当人们为海尔、联想等一大批中国企业的成功欢呼的时候,许多人在不自觉间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创业是伟大的,伟大的事业让普通平民只能敬仰、不能接近。
“这是一个误解!”他说,“创业是伟大的,伟大到我们无论怎样评论它都不为过;但创业又是极其平凡的,平凡到每一个人,甚至是很弱势的人,都能够去尝试,直至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