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电子政务从无到有,不断完善,引领和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大大提升,在改善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强化综合监管、完善宏观调控等发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基础。
(一)建设成就
1.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完善的信息基础设施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成果体现。在计算机、互联网基本普及应用的基础上,2002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提出了建设国家统一内网和外网的建设思路。2006年,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加大了网络资源整合工作的力度。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电子政务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保障。
计算机和网络应用已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基础环境条件。随着办公自动化和重要业务系统信息化的全面推进,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应用在20 世纪末就已基本完成,政府部门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局域网和业务专网基本普及。中央国家机关各单位都建成了局域网,多数单位建设了本系统业务专用网络,重要业务系统实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联网运行。中组部、中宣部、中办秘书局等建设了业务专网。海关、税务、公安、国土、人保、审计等部门的大型业务系统都实现了业务专网24 小时不间断支持保障。这些网络基础设施为实现部门业务的纵向贯通和横向协同奠定了基础。
统一内网平台基本形成。中办会同国办负责推进国家统一内网建设,组织编制了《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加快了内网建设的步伐。目前,党委内网实现中央到副省级城市以上地方党委办公厅业务网的互连互通,有16 个省份实现了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六大系统网络的互连互通,28 个省份建成了连接党委直属单位的横向网络及连接下级党委的纵向网络。
统一外网平台已开始发挥重要作用。2007 年,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投入运行。2008 年9 月24 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指出今后原则上不再审批新的部门专用业务网络。2009 年12 月24 日,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一期工程建设项目通过竣工验收,标志着国家提出的“通过建设统一的政务外网平台,整合资源,节约建设和运维经费,促进网络互连互通、信息共享”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目前,政务外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覆盖面最广、连接部门最多、规模最大的政务公用网络。2011 年9 月13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全国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关于开展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加强县级政府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要求用一年左右时间在100 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充分利用平台全面、准确发布政府信息,公开事项,实时、规范办理主要行政职权和便民服务事项,并实现电子监察全覆盖,为在全国全面推行,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集约化建设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已成为共识。目前,电子政务网络已覆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90%以上的市和80%以上的县。江西、湖北、黑龙江等地区以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维的方式建成了全省统一的网络平台,不再新建部门专网,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每个省每年节约的运维费用超过了2亿元。
2.数字化办公基本实现
数字化办公是电子政务的基本体现。数字化办公源于政府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OA),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主要标志是在办公过程中普遍使用传真机、打字机、复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第二个阶段从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开始,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普遍使用计算机和打印机,通过计算机和打印机进行文字处理、表格处理、文件排版输出和人事财务等信息管理;第三个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开始,主要标志是办公过程中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公文处理、行政管理、公共服务等大部分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
到目前为止,政府部门的绝大多数工作都已经通过计算机及网络完成。办公自动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所有公务人员基本具备了操作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技能,并以之为主要手段处理日常工作;政府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程度明显提高;政府管理与服务的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央政府各部委办公业务信息化的覆盖率从2000 年的不到10%,提高到现在的100%。
3.核心业务系统全面信息化
业务信息化是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政府部门核心业务系统的信息化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起步,以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的建设为主要标志;1994 年起以“三金”工程为代表掀起一轮重点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热潮;2002 年以《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的发布为标志,中国电子政务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2002 年国家确定了一批电子政务重点工程项目,简称“一站、两网、四库、十二金”。“一站”是指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两网”是指国家电子政务内网和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四库”是指要建设四个战略性、基础性数据库,分别是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地理空间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十二金”是指重点建设12 个重点业务系统,因这些业务系统简称中大都使用一个“金”字,故统称为“十二金”或“金字号工程”,包括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融监管(含金卡)、“金宏”、“金财”、“金盾”、“金审”、“金保”、“金农”、“金质”、“金水”。到目前为止,这些重点工程项目,有的已经基本建成,有的实现了阶段性建设目标,有的还在积极推进之中。总体上看,17 号文件提出的国家电子政务建设重点工程以及其他一些后来启动的重点建设项目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不仅引领了全国电子政务的整体推进,也极大提高了各级政府信息化水平,为进一步深化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各项目之间的进度、成效也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讲,原有基础较好、涉及部门较少、与业务配合紧密、目标任务明确、组织领导力度大的项目实施效果相对要好一些。
在国家重大电子政务工程的带动下,我国政府部门的核心业务已基本实现了全面信息化。据对部分重大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情况的统计分析表明,18 个国家级重大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共建设信息系统70 多个,支撑的政府核心业务超过了100 项。有“金”字工程支撑的重点领域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近90%,有的部委如公安部、科技部等已达到100%。
地方政府重点业务的信息化建设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市行政许可项目网络化处理率普遍达到90%以上,有的省市已接近100%。东部发达地区省、市级政府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普遍在80%以上,区县达到50%。中西部地区省、市级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接近50%,区、县级在30%左右。
4.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很大进展
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是电子政务的核心。政务信息资源大体上可以分成四类:一是基础信息资源,如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二是宏观调控信息资源,如宏观经济、财政、土地、投资、工业经济、科技创新、贸易、商品市场、房地产市场、现代农业、服务业等;三是社会管理信息资源,如食品药品监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流动人口、安全生产监管、质量监管、城镇综合管理、网络舆情等;四是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如劳动就业、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救助等。
基础信息库初具规模。公安部建成了覆盖13 亿人口的国家人口数据库。国家统计局建成了统计信息库。国家工商总局建成了完整的企业法人数据库。民政部和中编办初步建设了社团和事业单位信息库。国家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也在加紧建设。金融、财政、税收、质检、社保、教育、国土等关键领域也都建成了一大批信息库。
核心业务数据库体系基本形成。伴随重点业务系统的建设,业务数据库建设成就斐然。2010 年工信部对中央近40 个部委的电子政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部委的核心业务都有数据库支撑,核心业务数据库覆盖率总体在80%以上。
政府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快进展。随着《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以及电子政务深化应用的推进,各部门、各地区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的建设加紧进行。天津、上海、北京、内蒙古等地开展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等23项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已形成。一些地方出台了政府信息共享管理办法。
一些重要业务应用呈现数据大集中趋势。很多中央部委通过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中央和省级两级集中”为主要模式的信息资源建设管理模式,数据大集中的趋势初步显现。公安、审计、税务、社保等部门都建立了本部门、本行业的政务数据标准。如“金保”工程2011 年上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联网数据的省份分别达到了29,22,24,24 和24 个,分别占同期统计报表全国参保人数比例的91.3%,48.8%,54.3%,52.8%和44.1%。通过数据集中,形成了集约化建设模式,不仅提高了建设效率,也为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打下了良好基础。宁波、厦门、广州、上海、海南等地都在“数据大集中”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着手建设集中统一的政府数据中心。
5.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初见成效
业务协同与资源共享是政府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也是电子政务发挥效能的难点所在。
经过多年探索与努力,在综合治税、人口管理、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方面,政府部门间的信息联动、共享、协作已经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许多地方围绕重点工程的建设创造了许多鲜活的实践案例,也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性的协同共享积累了经验,如厦门的统一收费系统、长春的大社保服务平台、多个城市推行的城市“一卡通”等。
从目前实践情况看,政府部门间的协同共享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是“一对一”模式,即两个部门间实现协同共享,如公安部和人民银行共同建设了人口信息联网核查系统,国土资源部与银监会建立了信息查询机制;二是“多对一”模式,即一个部门牵头多个部门参与,如税务总局、人民银行和财政部,扩大了税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应用的范围,海关总署与多部门协调推进了“通关单联网核查”。
6.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形成
高效、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基石,电子政务在其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推动作用。
各级行政服务大厅建设凸显了中国特色。行政服务大厅也称叫政务大厅或行政办事大厅,是近年来为方便公众、企业、单位办理相关审批服务手续,由政府建立的一种行政办事集中服务大厅。目前全国县级及以上的行政服务大厅达4500 个,100%实现了信息化支撑。
政府网站体系日益完善。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府的“网上大门”,也是网络环境下政府管理与服务的核心窗口。2006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的开通,标志着我国四级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已基本建成。各级各类政府网站普遍具备了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等服务功能。
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初见成效。随着电子政务的深入发展,网上信访、领导信箱、在线访谈、行风热线等互动栏目已不能满足广大民众的服务需求,许多地区创造性地发展了卓有成效的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宁波81890 公共服务平台、广州市政府呼叫中心、睢宁的短信问政、银川的微博问政等都已经成为了政府服务公众的重要平台。
专栏1-3 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
81890是宁波市海曙区委、区政府建立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于2001年8月18日。到2010 年12 月共为市民解决求助事项412.95 万件,办结率为100%,服务满意率达99.87%,市民从81890网站获取信息服务量达4060多万人次。81890规范扎实的工作得到了市民的充分肯定和社会的普遍认可。
“便民利民、有求必应”是81890 的服务宗旨和对市民的承诺,实现这一承诺的基本保证就是充分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面资源,不断完善服务功能。
首先,整合政府资源,使市民对城市公共事务管理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得到及时处理。一方面,通过81890信息平台及时将市民对于公共事务的意见和建议传达给相关部门,协调监督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为加强政府资源与企业需求信息的对接,将全区56 个党政部门服务职能纳入专设的81890企业服务平台,服务内容有14大类868项。2010年1~12月,共处理企业各类求助731件,其中移交党政部门373件,5分钟的及时响应率、办结率、满意率均达100%。
其次,整合市场资源,使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服务需求得到及时满足。81890 平台依托已加盟的800 多家各类服务企业,为市民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生活服务,内容涉及19 大类189 小项。同时一大批加盟企业从中找到了服务的大市场,许多企业主动申请要求加盟服务网络,目前被列入后备名单的有几百家之多。
再次,整合社会资源,使一大批有志于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志愿者有了积极参与的机会。目前已经形成了10 万多名有一技之长的81890 红帽子志愿者队伍,为市民提供各类个性化服务,如为盲人提供服务的光明电影院、光明图书馆、光明网吧和光明俱乐部等。
政府、市场、社会构成了81890为民服务的三支主导力量。三支力量通过81890平台的聚合与释放,全面提升了服务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市民的需求。
资料来源: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2012.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二)发展成效
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节约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强了行政能力,有效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1.经济效益逐步显现
如何衡量信息化产生的经济效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电子政务领域更是决策者和公众共同关心的话题。随着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建成并陆续发挥作用,电子政务建设的经济效益逐步体现出来。尽管目前还没有关于电子政务整体经济效益的系统性统计,但从部分重点项目的实效也能看出,中国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
在过去十年中,中国电子政务领域共设立金盾、金审、金税等近百个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600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00多亿元。有分析认为,过去十年全国电子政务总投资规模约6000 亿元,其中地方政府投入占80%以上。随着一系列重点工程的建成并发挥作用,这些投资所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也逐步显现出来。
以“金税”工程为例,“金税”工程一期共投入25 亿元,建成当年带来的税收增加数量就达到了250 亿元。我国增值税的征收率从2000 年的61.44%提高到了86.26%。国税系统的税收成本则由5%以上降到3%以下,每年节约税收成本上百亿元。近年来由“金税”工程建设带来的税收增加占20%以上,十年来为国家财政增加的税收额至少在7万亿元以上。所以有专家认为,仅“金税”工程一项增加的政府收入就是同期政府花在电子政务方面投入的11倍。
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做出贡献,还体现在“金关”、“金审”等重点工程的建设成效方面。随着“电子海关”、“电子口岸”、“电子总署”的陆续建成,“金关”工程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关系统之一,金融监管、审计等业务系统每年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数十亿元。“金审”一期、二期工程建成后,审计方式发生质的变化,2007 年比2002 年审计后上缴财政资金增长了3倍,减少财政拨款补贴增长了3倍,审计查处违规资金归还原渠道数额增长了4.78倍。
电子政务在节约政府行政成本和降低企业、公众办事成本方面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据初步估计,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行政率,全国近十年来少增加公务员100万人以上,仅此一项节约的行政成本每年就有2000 亿元以上。视频会议系统在节约会议成本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明显,初步估算,县以上视频会议系统的全面投入使用,每年节约的直接会议成本(差旅费等)可达300 亿元以上。由国家各级人事管理部门建设的各级公务员网上招考系统,减少了考生的申请时间和货币成本,每年节约的考生支出总计超过4亿元。
专栏1-4 视频会议的好处
视频会议系统在各级政府已得到广泛应用,在节约会议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简而言之,视频会议的直接好处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省钱”。与传统会议相比,视频会议可以将差旅、会务等费用支出降到最低限度(绝大多数视频会议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在传统会议模式下,全国性会议的人均参会直接支出成本大约在5000 元(包括交通、食宿、场租、资料费等),全省性会议的人均成本在3000 元左右,地级会议的人均成本在2000元左右,县级会议成本在1000元左右。初步估算,目前县以上政府机构视频会议系统的投入使用,仅在会议经费支出方面每年就可以节省300亿元以上。
二是“省时”。一般来讲,过去全国性会议是“半天的会议,一天半的旅程”,省级以下会议是“半小时会议,半天的旅程”。视频会议系统可以使参会人员就近参会,甚至在自己的办公室就可以参加会议。这样,所有参会人员都能大大节约时间。
三是“省力”。会议组织者可以免去接待之苦,所有参会人员都可以免除路途奔波之苦。过去很多领导常被各种会议搞得应接不暇,焦头烂额,有了视频会议就省心多了。
四是“省油”。参会人员无须乘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出席会议,大大节约了能源,保护了环境,也减少了交通拥堵。
此外,视频会议还可以扩大参与人员的规模和范围,使得信息沟通更加通畅,免除层层传达带来的资源浪费和信息截流。
2.行政效率大大提升
据对部分中央重点业务系统的调查,与传统手工作业相比,电子政务条件下政务工作效率普遍提高了3 倍以上,数据采集类业务和行政管理类业务的准确性与合规性提高了8倍以上,财政管理业务的处理效率提高了8倍以上,信息公开与公共服务的普及效率提高了9倍以上,面向依法行政监督的内部管理与控制效率提高了5倍左右。
“金安”工程一期工程完成后,全国安全生产月报统计汇总日期由每月的25 日提前到15 日,安全生产调度快报汇总日期由每月的15 日提前到2 日。安全生产许可证通过网上办理,审批时间由过去的1 个月缩短到10 天。金盾工程实施网上抓逃,当年抓获23.8 万名逃犯。金审工程使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提高了近5倍。
越来越多的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在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政府行政事务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电子政务的支撑,政务部门履行职能已越来越离不开电子政务。这些重大信息化工程提高了政务部门的行政效率,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3.政府部门行政能力稳步增强
电子政务建设在促进政府部门增强行政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宏观决策科学化水平明显提升。随着人口、法人、土地、宏观经济、金融、空间地理、统计等一系列基础数据库的初步建成,宏观决策拥有了可靠的基础数据支撑。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一大批重点业务应用系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行业分析、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更加及时,可以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各类信息上报系统日益完善,网络直报系统使得信息渠道更加畅通,决策部门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各类突发事件信息,迅速采取对策。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可以通过网络广泛征求民意,既可以集思广益,增强决策的料学性,又达到了统一思想认识的宣传效果,有助于提升贯彻落实的效果。
社会管理方式不断创新。人口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工商、税务、银行、海关等部门的管理能力。公安、民政、计生、教育等部门间以及跨地域间的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水平。“金盾”工程使公安系统的网络办案水平显著提高,2004 年全国公安机关通过在逃人员系统抓获的在逃人员就达到了17.8 万人,2005 年每天平均抓获的网上逃犯达到654 人,2006 年公安机关信息网络破案率达到20%以上(平均每天抓获网上逃犯700~800 人),2008 年网上抓逃数量达到30 万人以上。“金保”工程已覆盖超过2 亿参保人员,低保、养老等资金发放的准确性、及时性、便捷性大大提高,面向社会弱势群体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大大提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政府社会管理与服务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政务微博的兴起就是其中的一例。
专栏1-5 银川“微博问政”
启动:2010年12月22日,银川市委市政府官方微博“@微博银川”在新浪正式开通。
口号:“问事于政府,问计于公众。”
特点:建设政务微博集群。
主要做法:“问政+发布”模式。在主微博的框架下开通微博“@问政银川(微博)”和“@银川发布”,随后在“@问政银川”的督办下开通各部门、企业的官方微博。“@银川发布”授权发布权威信息,而“@问政银川”及各部门、企业官方微博则接受群众问政,总体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政务微博集群。
成效:以“@银川食品安全(微博)”为例,自2011年4月19日开通以来,截至2012年4月18日,共发微博1860条,粉丝有345500名,共受理、调查彩色馒头、带色酿皮、鸭脖子、掉色西红柿、毒豆芽菜、勾兑醋等食品安全问题38 类61 种,组织查处各类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70家,销毁问题食品8吨。
亮点:银川市建立了政民互动专报,由市委副书记主管,直接呈报市委政府主要及分管领导,形成了民意直通车,没有中间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银川市纪委积极监督,对回复群众意见不力的单位,启动了问责机制。
应急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几乎所有政府部门都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制定了应急响应预案,应急响应信息系统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很多地区和城市利用信息化手段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建立应急指挥系统,在重大恐怖和刑事案件、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安全生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汛、抗震救灾、城市公用设施突发事件的预防、管理、控制、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2008 年北京奥运会、2010 年上海世博会及广州亚运会中,电子政务的应急保障应用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保障作用。
便民服务能力逐步提高。政府网站成为信息公开第一渠道,政务信息公开更加及时、准确、全面,树立了信息时代政府的新形象。多数政府网站设立了政民互动的窗口和交流平台,开通了领导信箱和热线电话,政民互动更加畅通有效。网上服务内容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可以全流程地在网络上实现,为民办事更加便捷高效。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城市利用热线电话、手机短信、网站、微博等建设统一的综合服务平台,为公众提供快速、便捷、高效的服务。
专栏1-6 睢宁县“短信问政”背后的制度建设
2010 年睢宁县财政收入是2007 年的4 倍,成为江苏省的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江苏省信访工作先进县。而在2007 年,睢宁还是江苏省的“人民来信之乡”、“信访重点管理县”。睢宁县纪委书记将这种变化称为“一毛钱”维稳,也被媒体称为“短信问政”。借助于手机短信,睢宁县实现了维稳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不稳定因素的快速消解。自从2008 年8 月向社会公布手机号码,到2011 年年初,县委书记和县长已经收到各种短信39595 条,其中90%短信提出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睢宁短信问政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制度建设。
一是制定了严格规范的短信处理程序。群众短信的处理工作由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负责,基本的处理程序是:书记、县长收到短信后,秘书转发给督查室,督查室的软件会自动向发信人回复“收到”。督查室工作人员要写出每一条短信的摘要,制表编号,交给督查室负责人签批承办单位,再转发给各部门的一把手。这些单位5天内必须有反馈。
二是制定了短信办理情况的评价制度。首先,短信量应处于递减状态;第二,短信办理情况回访的满意率要高;第三,不得重复回复短信。每年召开一次短信办理工作会议,对办理情况良好的部门进行表彰,对办理情况不好的部门给予批评。此外,每年要评选“十佳短信”、“十差短信”。
三是建立督办和回访的问责制。一个典型案例是因为虚假回复而将县规划局等官员撤职。2009 年11 月初,县委书记接到举报违章建筑的短信,督查室转给县规划局长,要求调查处理。规划局在没有进行实地调查的情况下,多次给予虚假回复,没有及时清理违章建筑,此后频频遭受市民投诉。最终,2010年1月,包括原县规划局局长在内的7名官员被免职或撤职,违章建筑也被拆除。
四是制定《大众信用管理办法》。为防止虚假举报短信,睢宁县公布了《大众信用管理办法》,建立了睢宁县个人信息数据库,将个人信用分为A、B、C、D四个等级,按照“一处守信,处处受益;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原则,对评估结果进行使用。发送虚假短信也被视为不守信行为,会在媒体公布,并影响当事人的就业、贷款等日常生活。截至2010年2月,睢宁县每月的不实短信还有30条以上,但从2010年4月以后,不实短信几乎消失。
资料来源:国家信息中心.中国信息化城市发展指南2012.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市民卡”工程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得到了广泛应用。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达1.87亿。截至2012年7月,全国累计超过400多个城市建立了不同规模的IC卡系统,发卡总量超过了3 亿张,广泛应用于城市的公交、地铁、轮渡、轻轨等综合交通,公共事业缴费、风景园林、数字社区,包括物业管理、建筑区、居住区、门禁系统的停车等管理,以及建筑材料各类电子证书等40 多个领域。2012 年7月27 日,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连互通开通仪式在绍兴市隆重举行,包括上海、宁波、绍兴、湖州、台州、常熟、兰州、白银在内的八个城市率先实现互连互通。我国城市一卡通进入一个由点到面的城市间的互连互通的新的发展阶段。截至2012 年7 月,已经有近20个城市具备了互连互通的条件,将按国家“金卡”工程“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逐步推进,预计到“十二五”末,全国城市一卡通互连互通的应用城市将达到60个。
专栏1-7 市民卡
“市民卡”是由地方人民政府发放,用于办理市民个人相关社会事务、享受政府公共服务和实现交易支付的多功能复合智能IC卡,具有电子凭证、信息存储、信息查询和小额支付功能。
①电子凭证功能:市民卡作为持卡人身份识别的有效凭证,通过连网或脱网方式,办理各项社会保障事务,享受政府公共服务。
②信息存储功能:记录持卡人的基础信息和相关业务应用信息,通过接入相关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
③信息查询功能:持卡人可以通过市民卡的服务设施,查询本人的基础信息和社会保险、医疗卫生、劳动就业、社区服务等相关应用信息。
④交易支付功能:持卡人可以通过市民卡进行各种交易支付,实现政府公用事业、社会公共服务、小额商业支付和金融交易服务等。
市民卡的应用领域涵盖政府公共服务、公用事业服务、商业及金融服务,目前主要应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民政优抚、人口计生、住房物业等政府公共管理和社会事业各领域以及公共交通、水电气等公用事业缴费、园林旅游门票结算、车辆安全管理、商务消费银联交易、小额电子钱包支付等服务行业。除满足地市应用外,若采用统一标准,还可以在一个省内或一个经济圈内互连互通。
市民卡工程是信息资源整合、服务体系整合、业务协同整合的重要抓手,是实现政府精细化管理和落实惠民政策的综合平台,是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落地的重要举措。
4.引领和带动了国家信息化全面快速发展
进入21 世纪之后,为全面推进国家信息化,中央确立了“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战略方针。事实证明,这一决策适应了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实际需要。
电子政务带动信息化全面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心支撑,各级政府信息化建设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极大地鼓舞了社会各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和积极性。二是需求带动,电子政务建设本身产生了强大的市场需求,政务信息资源公开又引发了更多的市场需求。三是服务带动,越来越多的政府服务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渠道提供,企业和居民的信息化水平如果跟不上就不能充分享受政府服务。
在电子政务的引领和带动下,国家信息化取得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好成绩。信息基础设施实现了全面跨越式发展,宽带网络发展迅速。在“智慧城市”建设引领下,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日益提高。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主要信息技术产品扩散进入快速成长期,计算机、互联网、移动电话、数字电视普及率大幅提升。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逐年提升,两化融合、三网融合、电子商务快速推进。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测评报告》显示,在信息化的全面推动下,中国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加速转型,预计到2020年中国信息社会发展指数将从2010年的0.39 提高到0.60,基本实现《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的“为全面进入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根本目标。
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发展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一是电子政务总体水平不高,整体位置尚处于全球中等水平,与先行国家有很大差距,与日益提升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相比还有很大距离;二是电子政务整体绩效水平亟待提高,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比较严重,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程度还很低;三是发展不平衡,地区间、城乡间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提供差别很大,很多弱势群体还无法享受电子政务带来的好处,重软轻硬、纵强横弱、重监管轻服务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四是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对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的认识需要进一步深化,以信息化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理念尚未真正确立,符合电子政务科学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亟待健全,信息化标准规范和制度建设跟不上发展需要,网络和信息安全态势不容乐观。这些问题既是电子政务发展的瓶颈和难点,也是未来电子政务绩效提升的着力点和潜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