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口状况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现在壮族已发展成为拥有1830多万人口的大民族(2009年),其中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1686万多人,占广西人口的32.98%;分布云南的有100多万人(2000年),还有50多万分布在贵州、广东和湖南以及全国各地。作为古代越人的主要后裔,壮族在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总人口1617.88万人,分别占全国人口总数和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1.37%和17.1%。在亚洲和世界1000万至5000万民族人口排列中,分别占第二十三位和第四十五位。壮族人口在1949年以前的数百年间增长缓慢,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约420万人,民国30年(1941年)约600万人,在129年间仅增加180万人。1949年以后,壮族人口增长加快,1953年为6864585人,1964年为8386140人,1982年为13383086人,1990年为15555820人。自1953~1990年的37年间增加869万人,平均年递增34‰。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壮族地区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逐渐趋缓,进入90年代以后,年增长率已降至15‰左右。2006年,达到1830多万人。
性别结构:壮族男女性别结构中,男性略多于女性。1982年壮族13383086人口中,男性6744944人,女性6638142人,男女比例为100.78∶99.22。同期,全国总人口中男女比例为102.66∶97.34,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中男女比例为101.76∶98.24。1990年壮族15555820人中,男性7940413人,女性7615407人,男女比例为102.20∶97.80。同期,全国和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男女比例分别为102.94∶97.06和102.50∶97.50。壮族男女性别不平衡程度略低于全国及少数民族的平均水平,但离生育性别自然法则的比例尚有一定的差距。在影响性别比例的多种因素中,重男轻女意识的存在是第一位的。
体质特征:壮族属于南亚蒙古人种(亦称蒙古人种南亚类型)。其外部体质特征主要有:肤色淡黄而比北亚、东亚蒙古人稍黑,身高以矮型(男150~159.9厘米,女140~148.9厘米)、亚中等型(男160~163.9厘米,女149~152.9厘米)、中等型(男164~166.9厘米,女153~155.9厘米)占多数,与华南、西南汉族相当,比北方汉族稍矮而比东南亚的马来人稍高。颧骨较突出,唇偏厚,均比北亚、东亚蒙古人更明显。鼻廓低,头发黑硬。在血型特征调查中,壮族与傣族的遗传距离最相近,仅有0.0062,壮族与侗族、布依族、黎族间距离也仅在0.0066~0.0084。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会展中心 摄影:李桐
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1990年广西壮族人口14215476人,占全国壮族总人口的91.4%。其中南宁地区和南宁市以507万多人列壮族聚居人口的首位,百色地区以274万多人居第二,柳州地区和柳州市以257万多人居第三,河池地区以238万多人居第四。以下依次为:钦州地区57万多人,玉林地区55万多人,桂林地区和桂林市13万多人,梧州地区(今贺州地区)和梧州市9万多人,北海市9000多人。邕宁县以75万多人列壮族人口第一大县,来宾县56万多人,靖西县54万多人,武鸣县53万多人,分列2~4位。壮族人口在30万人以上的县、市、自治县有都安、宜州、贵港、柳江、天等、平果、马山、忻城、隆安、横县、大新、上林、扶绥、田东、德保等,10万人以上的有南宁市辖区、柳州市辖区、宁明、龙州、鹿寨、象州、武宣、百色、田阳、河池、环江、东兰、大化、钦州、柳城、宾阳、融安、那坡、田林、隆林、罗城、南丹、巴马、上思、防城港等,10万人以下1万人以上有凭祥、合山、乐业、凌云、天峨、凤山、西林、三江、融水、金秀、永福、龙胜、平乐、荔浦、昭平、蒙山、贺州、钟山、玉林、桂平、平南、博白、灵山、桂林市辖区等。壮族人口占总人口90%以上的县、市有靖西、天等、德保、大新、隆安、龙州、平果、忻城、那坡等;占80%以上的有邕宁、武鸣、田阳、东兰、上思、田东、上林、凭祥、马山、扶绥等,占70%以上的有崇左、宁明、环江、宜州、柳江、都安、百色、巴马等,占60%以上的有河池、西林、来宾、武宣、田林等。2008年,壮族人口增加至1686万人。广西壮族人口分布的特点是:本民族居住地基本连片,以左江、右江、红水河、邕江、柳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具有沿江、沿海、沿边、沿山的区位;壮族与仫佬族、毛南族、侗族、布依族、水族、黎族居住地相邻或相近,与越南的侬族、岱族等相连,与泰国的泰族、老挝的佬族相近。壮族与上述国内外壮侗语族各族有着密切的历史文化关系;壮族与汉、苗、瑶等民族形成立体杂居的局面,即“壮族住水头(沿江),汉族住街头(城镇),苗瑶住山头(山区)”。形成立体杂居的原因为:壮族是这一地区最早的土著,他们多居于河谷、山谷的平坝垌场;汉族进入壮族地区多从事工商业,故住在城镇圩场;苗、瑶、彝等民族进入壮族地区最晚,故住山区或半山区。
山清水秀风光诱人的“长寿之乡”——广西巴马县 摄影:李桐
云南省壮族:1990年云南省壮族1010876人,占壮族总人口的6.5%。其中,与广西接壤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是云南壮族最大的聚居地,计有878264人,占云南壮族人口的86.9%。全州8个县中,广南27万多人,富宁20万多人,砚山11万多人,邱北10万多人,文山7万多人,马关4万多人,麻栗坡3万多人,西畴2万多人。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境内有壮族83716人,主要分布在蒙自、个旧、开远、河口、金平、弥勒、屏边、元阳等县(市、自治县)。文山州和红河州以外,尚有48975人小聚居或散居在云南各地,其中曲靖地区2万多人,昆明市7000多人,昭通地区4000多人,丽江地区3000多人,其余地、州、市有数百人至1000多人不等。2000年,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壮族增加至114.4万人。
云南壮族服饰
广东省壮族:1990年广东省壮族149112人。其中,清远市辖的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42841人,是广东省壮族最大的聚居地。此外散居广东各地的壮族有:茂名市和湛江市各2万多人,肇庆市1万多人,东莞市8000多人,广州市和深圳市各6000多人,江门市5000多人,佛山市4000多人,韶关市、汕头市、阳江市、中山市、珠海市等各有1000~2000人不等。近年来,广西壮族到广东从业定居者日渐增多。
贵州省壮族:1990年贵州省壮族38210人,主要聚居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其中从江县19498人,占贵州壮族人口的51%,大部分聚居于该县平正、宰河、尧贵、刚边、高武、秀塘等6个壮族乡内。此外,有1万多人散居各地、州、市。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7000多人,贵阳市2000多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000多人。
湖南省壮族:1990年湖南省壮族20918人。其中,零陵地区江华瑶族自治县11536人,大部分人聚居在该自治县清塘壮族乡。此外,散居在湖南各地的壮族还有:长沙市和衡阳市各1000多人,邵阳、株洲、怀化、岳阳、郴州、益阳等地市各有数百人不等。
散居壮族:广西、云南、广东、贵州、湖南五省区以外,1990年有121228名壮族人散居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海南省3.1万多人,河北省1.7万多人,列散居壮族前两位。福建、浙江两省各有7000多人,新疆6000多人,湖北5000多人,山东、四川、北京、江苏四省市各4000多人,河南、黑龙江两省各3000多人,江西、辽宁、安徽、山西、天津五省市各2000多人,内蒙古、吉林、陕西三省区各1000多人,上海、甘肃、青海、宁夏四省市区各数百人,西藏自治区最少,仅有53人。
壮族的就业状况:以2000年为例,第一产业为8108343人,占人口的79.96%;第二产业为520356人,占5.77%;第三产业为1042225人,占11.55%;其他为2.72%。总的来说,第一产业的比例仍然很高,壮族比全国高15.71%,比汉族高17.1%。改变壮族的产业结构,任务仍然很艰巨。
壮族6岁以上人口的文化状况:以2000年为例,有大专文化以上的为307298人,占2.09%;高中及中专为1354609人,占9.05%;初中为5200763人,小学为6955244人,两者占81.30%;文盲为1157823人,文盲率7.56%。壮族小学以上文化程度为13817915人。壮族由于居住连片,小学生复盲率很高,初中生也有一部分复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