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饮食习俗
壮族饮食习俗是以稻作文化为主干孕育而成的,主食为大米,肉类为猪、鸡、鸭等稻米转化物。以大米为原料的食品有:米饭、豆饭、竹筒饭、米粥、肉末粥、五色饭、油炒米饭(包生饭)、煨南瓜饭、艾草粥、大年驼背粽、牛角粽、羊角粽、状元粽、马脚杆、沙糕、糍粑、蕉叶糍、素火糕、五色糕、鱼生米粉、汤粉、炒粉、香煸米等,多达几十种。其他还有玉米粥、玉米白薯粥、玉米饭、玉米粽、南瓜、红薯、木薯、木薯粉、芋头、荞麦、小米黑饭豆、白饭豆、绿豆等。平峒及富裕人家,日常以大米饭及米粥为主;山区则吃豆饭,可省大米。豆饭颜色紫红,味馨香,很受欢迎。田少的山区,则以玉米为主粮,或磨为细粉熬粥,或压为碎粒焖饭,也可熬粥。困难人家,过去将红薯刮皮后投入锅中煮熟,加几把玉米粉熬红薯粥。
肉末粥食疗,可补身。如在其中加入茴香和桂皮,可治感冒、风寒以及胃寒。
节日食品首推驼背粽,按制作方法又可分为“包米粽”和“包糕粽”。包米粽是将糯米适当掺些粳米后浸泡一宵。如果是黑肉粽,则需以稻草灰过滤的黑灰水浸泡。事先将粽叶洗净待用,这是一种专用于包粽的草本阔叶,壮话叫“Rongdaij”,长约50厘米,宽约18厘米,柔软而有韧性,煮熟后在粽子上留下淡绿的颜色,并有诱人的清香。将泡好的米放在粽叶上,铺平,中间放上以作料泡好的生肉条,裹以绿豆沙,再盖上米,包成侧面呈钝角的等腰三角形的驼背粽,以稻穗秆绑好,煮熟即成。最大的状元粽要包一斗米以上。包糕粽做法与包米粽相同,但米需磨浆过滤,稍干即可包粽。一个粽子可供一到几桌人食用,表示团圆和美,又易于存放,为亲朋好友间馈赠礼品之首选。
壮族节日食品:粽子、五色饭、红蛋
壮族竹筒饭
驼背粽 摄影:李桐
五色饭是壮人三月三歌节必备的佳肴。相传古时有五个仙女来到壮乡,壮人用五种竹子搭成五色干栏让她们居住,又给她们披上五彩的壮锦,但米饭仅有白色,于是壮族姑娘们用红蓝草、黄花、枫叶、紫蕃藤叶汁分别将糯米泡出红、黄、黑、紫四种颜色,与白色米饭放在一起蒸出五色饭。仙女们吃到这香气四溢的五色饭,赞叹不已,遂流传至今。也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一条孝顺饲养它的孤寡老人的五花蛇特掘(Daeggud),这可能与敬蛇图腾有关。
糍粑也是壮族节日必备的食品,形如北方烧饼。做法是先将糯米浸泡,蒸熟,趁热倒入木槽或石臼中捣碎,捏成饼状即可。趁热吃,软韧可口,满口米香,也可蘸些红糖或芝麻。待冷后可油煎、油炸、水煮或火烤,使之胀软,清香诱人。亦为壮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云南文山壮人的马脚杆为禾秆灰泡的糯米,包成脚杆状,掺入八角粉、草果粉和腊肉丝,味道鲜咸可口。
壮族地区多优质米,南宁横塘细米,柳州地区油黏米,环江香粳,靖西香糯,东兰黑糯,都是做节日主食的佳品。用它们做食品,油花闪闪,柔软润滑,香气扑鼻,最是滋补养身。
舂糯米糍粑 摄影:李桐
壮族的肉食以猪、鸡、鸭为主,农家干栏一层或一侧有猪栏鸡窝,几乎家家饲养,赖以供给蛋白质和脂肪,辅以鱼、虾、狗肉、羊肉及山野珍禽百兽。但吃鱼需靠海边、河岸,至少得挖水塘,山野禽兽也非易得,所以猪、鸡、鹅、鸭等家禽家畜是壮人餐桌上的主要肉食来源。壮乡终年苍翠,菜地一片绿色,青菜主要有芥菜、白菜、圆白菜、韭菜、玻璃生菜、黄花菜、瓢羹菜、菠菜、空心菜、南瓜秧、白薯秧、萝卜等几十种;豆类有黄豆、扁豆、饭豆、黑豆、豌豆、花生、绿豆、荷兰豆等;瓜类主要有南瓜、丝瓜、木瓜、黄瓜、苦瓜等十几种;油类有大豆油、花生油、菜子油、茶油等。壮族用这些原料烹饪的名菜,主要有白斩鸡、煨鸡、炖药鸡、酱鸭、鱼生、烤香猪、烤鸭、酢肉、龙棒、骨丸、焖田螺、豆腐丸、酿苦瓜、猪汤浸、食拉撒、不乃羹、拌生血、酸肉、公鸡甜酒、打边炉、扣肉、粉蒸肉等等。
大化岩滩壮族的三月三家宴 摄影:李桐
白斩鸡是壮人最喜欢的节日食品和待客佳肴,做法是将家养未下蛋的雌鸡宰杀净毛,去内脏后腔内抹盐,放姜煮八成熟,切成一指宽的长条,整齐码在盘中,蘸以葱、姜、蒜、酱、香菜、盐、酱油、醋等调成的作料吃,鸡肉略带血丝,稍有甜味,鲜美脆嫩,爽口不腻。
鱼生是壮人的传统佳肴,做法是将新鲜的鲤鱼或草鱼去鳞去骨,切成薄片,蘸盐、醋、葱、姜、蒜、香油、酱油调成的作料吃。有的地方则把鱼片与作料拌匀,密封一会儿即可食用。另一做法是将炒热的大米粉倒入鱼片中拌匀,立即加入作料便可食用。鱼生脆嫩鲜美,爽滑利口,作料去腥,别有滋味。此道菜肴选料严格,因鱼身上易长寄生虫,人食后容易得病,故而应选干净河流里的新鲜鱼。鱼生一词为壮语直译,已成为粤方言词,岭南汉族人也十分喜食。
烤整猪是民间一绝,一般是选用肥嫩的小猪,以巴马香猪为上品,通常为10~35千克,肉质细嫩,不长膘。小乳猪宰杀洗净,去内脏,用铁条整个穿起,外皮涂上作料,架在火炭上慢慢地转动烘烤,直至外皮脆黄、里边熟透,香气四溢,将整猪上席,主客用刀具取食。烤肉肥而不腻,鲜香满口,为待客上品。与此齐名的还有壮家烤整鸡、烤整鸭、纸包鸡,远观其色,近闻其香,无不各有其特色,莫不使人食欲大增。
古代有不乃羹和乌浒人骨丸。不乃羹,用猪、羊、鹿、鸡肉等连骨熬制的浓汤,加入作料,宾主围堂而坐,去骨肉,以特制银勺鼻饮,今已失传。骨丸以带肉的猪、羊骨在石板上砸碎如泥,加作料捏丸,或炸或煮,脆香耐嚼,今马山县仍存此菜。
壮乡山珍有竹笋、银耳、木耳、菌类等,都可做名贵的菜肴。果子狸、黄猄、山瑞、野猪等野味闻名远近,近年因保护野生动物,不再捕杀。饮料之中,以米酒、白薯酒、木薯酒、桂花酒为日常饮料,甜酒很普遍,蛤蚧酒、三蛇酒、虎骨酒则为名贵药酒,不可多得。蛤蚧酒润肺、补肾、壮阳;三蛇酒以过山龙、扁头风、金环蛇或银环蛇浸泡,对治疗风湿、跌打损伤、腰肌劳损有特效。
壮人饮食风俗饶有风趣,素菜荤腥,炒七成熟,不喜焖烂。喜吃带叶鲜菜,不爱吃(或禁吃)马牛羊等食草动物的肉。一日三餐或四餐,食有定时。过节全家共席,坐有定位。靠近神案一侧为主位,右为上,爷爷或家主专座;左次之,奶奶或家婆专座;对面为女儿及儿媳、孙子座;两侧为儿子或女儿座;有客人,男女分席;儿媳平日也不能上桌。有些地方稍有变化,如下图为龙脊壮人饮食时坐位排次,以火塘为中心,左侧空位。这种排列,明显突出辈分及男子的中心地位。
龙脊壮人饮食时坐位排列图
壮家宴客极其注重礼节,依主客辈分年龄地位入座,年轻人要等客人入座,站在其身旁斟酒,然后入座。盛饭勺子不得碰锅发出响声,怕客人误会饭锅见底而不敢吃饱。递饭碗得从客人后侧双手递上,不得从别人前面隔位伸过去。但斟酒可以从席上探过身子,不算违礼。酒装大碗,以匙羹舀吃,不上杯,喜吃交杯酒(以匙代之)。壮人不喜欢狂饮烂醉,醉视为失礼。不少地方席上客人不夹菜,而由一家之主布菜,每次都由主人先把最好的荤菜夹到客人碟里,然后依次夹给其他人,或夹给客人后其他人才动筷。素菜自便。客人如自己夹肉,或一个劲儿地夹好菜,则算失礼,会被传为笑柄。按规矩,客人碟子不得见底,否则主人失礼。有的人初到壮乡,怕剩下饭菜难为情,总把碟子里的菜吃光,结果吃得越快夹到碟里的菜就越多,到宴席结束时便已经撑得站不起来了。过去到壮家做客,一家客人也就是全村的客人,要轮流宴请,一餐吃五六家是常事。有的家只要客人去坐一坐、吃一口菜、饮一口酒,主人就会认为是客人瞧得起他,分外高兴。有经验的人每家只吃一些,留有余地,这样就可以应酬多家的邀请而不至于吃撑喝醉。
马山古零镇95岁女寿星端坐厅堂主位等候儿女拜寿
婚嫁宴席,有8、10、12道菜不等,婴儿也占一位,每夹一菜,都要夹到婴儿位子上的空碗里,饭后由妈妈用蕉叶包好带走,人们认为理当如此,十分自然。这大约来源于氏族时代产品均分的习俗,所以有些地方打得野味,见者都有份;一家杀猪,各家派一人入席,并分得半斤几两回家,剩下的才是主人的。有的地方请客对歌,客人赢了才得开席动筷,常常引来满堂笑声,趣味无穷。壮人于饮食方面也有禁忌,忌讳清晨上路前吃夹生饭,认为有生命之虞,宁可改期,决不出门。
壮族历史上有不食隔宿米之俗,每日所食之米必当天舂,故而“每日夜半鸡鸣时,农妇即起床舂米,不明而止,比户皆然。碓声隆隆,扰人清梦,而所舂者只足本日之食。次日复然,甚少间断”。至今壮人依旧不食隔夜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