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通史(第四卷):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8章 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的角逐(6)

津卢铁路利用外国借款的成功范例证明了清政府利用外资修建铁路政策的正确,也引起了国际资本向中国市场的大转移,特别是当清政府筹借外债兴建卢汉铁路的消息宣布之后,立即引起了国际资本的高度兴趣,英、法、德、美等国的商人、银行纷纷与中国方面进行接触,有意以路权作抵押投资兴建卢汉铁路。外国资本的踊跃加入改变了卢汉铁路迟迟无法动工的被动局面,但由于中国方面主持其事的大员们背景不同,因此在究竟应该使用哪个国家的资金方面又发生了分歧。卢汉铁路的督办盛宣怀一心想借用美国的资本,而直隶总督王文韶力主借用英国的款项,湖广总督张之洞和李鸿章则倾向于由得到俄国支持的法比银团来承接卢汉铁路的工程项目。

美国对中国的铁路利权期待最早和最大,美国驻华公使田贝在甲午战争进行之际就向美国国务院建议,要注意中国在战后为了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有可能向外国让与迄今都不曾让与的某些优先权,而这些优先权的重要部分可能就包括铁路的修筑权。此后不久,美国的摩根和弗林辛迪加就向清政府提议贷款20000万两,但条件就是由他们拥有中国铁路的控制权。美国的华美合兴公司于1895、1896年两次派员来华,与中国方面探讨承建中国当时急需兴建的所有铁路工程。铁路总公司成立后,合兴公司的经理人巴时于1896年11月就与盛宣怀签订了卢汉铁路借款的草合同。紧接着,合兴公司又向中方提出包办全部工程、事权独揽的要求,并提出在借款利息和折扣外,中方必须向合兴方面另付给办公酬劳及余利红股的不正当要求。尤有甚者,合兴公司在谈判尚未结束的时候,竟然擅自派员勘察路线,并派员安插到将为卢汉铁路建设提供生产器材的汉阳铁厂。而美国驻华公使田贝也以美国在甲午战争期间曾经帮助中国谋致和平为由,威胁中国必须与美国公司签订长远合同,否则美国可能因此对中国产生恶感,以致影响中美之间的友好关系。所有这些,不能不引起中国方面的极大不满和反感,这就使美国获取卢汉铁路的修筑权蒙上了阴影。

美国方面有意承揽中国铁路的修筑权,但其真正的兴奋点并不在卢汉铁路,而是粵汉铁路和东北的铁路。但粵汉铁路属于英国人的势力范围,而东北铁路更与俄国、日本的利益密切相关。所以,美国资本谋求中国铁路修筑权的努力因这种种原因而告吹,不得不退出中国铁路修筑尤其是卢汉铁路修筑的竞争。

美国资本退出卢汉铁路竞争的另一个原因是英国的坚决反对。英国人认为,卢汉铁路将主要贯通其势力范围所在的长江流域,如果让美国势力染指卢汉铁路,那么英国的影响势必大减。为了摧毁美国公司在卢汉铁路兴建中的竞争力,英国方面不惜编造盛宣怀接受美国公司的贿赂、被美国收买的谣言,迫使中美双方不得不停止在卢汉铁路修筑项目上的合作。

在排除了美国公司之后,中英公司代表于1897年3月提出了一项400万英镑的借款草约,并附有粤汉铁路也归该公司承建的条件。中国方面对这项合作表示了浓厚的兴致,王文韶竭力赞成与英国公司的合作,他认为从草约文本看,借款的利息不算太高,英国公司也没有提出过于苛刻的条件。但是,张之洞坚决反对使用英国的借款,他认为如果让英国承建粵汉、卢汉两铁路,那么英国必将控制从香港直至北京的全部路权,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国家安全的角度看,张之洞的分析自然很有道理,于是中国方面只得放弃与英国公司的合作。(《张文襄公全集》第3册,693页。)

张之洞不仅无意与英国公司进行合作,而且从他本意来说,他根本无意将卢汉铁路交给任何大国的公司去承建。他之所以同意各大国的公司来竞争,只是为了获得卢汉铁路“发包”过程中的主动权。事实上,他和李鸿章等大员倾向于“国小志短”的比利时,他们相信像比利时这样的小国决不会像英、美等大国那样霸道,比较容易与中国方面进行合作。因此,早在1895年7月,张之洞就曾与比利时营造官德海斯就修建卢汉铁路进行过洽谈,德海斯在此后不久也曾草拟两份较为详细的铁路建设方案转送给总理衙门。1896年,李鸿章出访欧洲时,也曾就修建卢汉铁路的问题与比利时国王进行过商谈。所以说,卢汉铁路在这个项目刚刚确定时事实上就基本定下由比利时承建的方案。

作为一个欧洲小国,比利时方面太清楚在各大国激烈的竞争中如欲获胜,没有大国的支持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当中国政府有意将卢汉铁路的修筑权交给比利时的时候,比利时方面很快就找到了法国和俄国的银行、企业进行合作。而法、俄本来对在中国承建铁路就有很大的兴趣,但都因为中国政府惧怕与大国合作而告吹。现在由比利时这样的小国在前面负责交涉,法俄两国提供资本与技术,获取实际利益,故而事情的进展相对说来比较顺利。1897年5月27日,《卢汉铁路借款草合同》在武昌签字。合同规定,借款总数为450万镑,年息4厘,以铁路及其附属财产作保;自1909年起分20年还清本息,借款期内聘用比利时工程师修造、经营铁路;器材一半由中国自造,一半向比利时购买。

草合同签订之后,比利时方面援引英德借款的先例,向中方索要35万镑佣金,并在购置材料及用人等方面向中国施压。而英、美、德等国由于没有从这一巨大的工程项目中得到好处,也纷纷反对,甚至揭露比款中有法国资本,竭力期望中比之间的合作失败。

对于比款中的法国资本问题,中方早有觉察。盛宣怀早就知道这一点,他反对卢汉铁路与比利时合作的理由也正因为此。但是,张之洞等人则认为比款中的法国资本问题不必过虑,因为卢汉铁路的合作方毕竟是比方,而非法方,何况法国资本只是法国的商业资本,并非法国。“法商但能分比商之利,岂能出头揽我铁路之权?”(《张文襄公全集》第3册,693页。)张之洞的这一判断在后来的交涉中证明是错误的。

两个月后,即1897年7月27日,《卢汉铁路交款续增合同》签字,按照此合同的规定,比利时必须在翌年2月向中方支付第一笔借款100万镑。由于当时德国军队强占胶州湾,国际形势尤其是远东的形势日趋紧张,比方遂寻找借口不肯照合同办理,提出更改协议的要求。

由比利时承建卢汉铁路本来就遭到英、美等国的反对,比利时方面提出变更原议更为这种反对提供了新的机会。英国一直认为,比利时在法国、俄国的支持下承建卢汉铁路是侵犯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是一种反对英国的政治行动。1898年6月7日,英国政府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要求清政府将长江流域的铁路建设均交给英国的公司。两天后,英国政府又指使窦纳乐对总理衙门进行威胁,声称中国如果在长江流域对俄国或其他国家给予特别开放或赋予特权,那么英国政府在与中国有关的其他问题上将不可能继续以友好的态度进行合作。窦纳乐还竭力利用中比合作中出现的问题,怂恿清政府拒绝比款,期望中国政府将卢汉铁路的承建权交给英国的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王文韶劝盛宣怀不要贸然答应比方更改协议的条件,静观时变;而盛宣怀本来就不想使用比利时的借款而一直主张使用美国的资本,因此在这个时候,盛宣怀就名正言顺地提出放弃与比方的合作,卢汉、粵汉铁路均归美国承建的主张。(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三十一,19页,武进盛氏,1939。)

盛宣怀弃比归美的主张不论是否有道理,但立即遭到法俄两国的反对。法国驻华公使施阿兰明确表示:比利时出面提供的卢汉铁路借款系法国银行代办,法国有权干涉,法国坚持认为必须维持由比利时承建卢汉铁路的原则,不愿意看到此项合作有什么改变。俄国驻华代办巴布罗福也向总理衙门提出类似的要求。

英、法、俄的争夺使盛宣怀无法将卢汉铁路的承建权转交给美国的公司,而清政府内部高层主持其事的李鸿章更不希望发生这种变化。李鸿章应比利时驻华公使的请求进行斡旋,一方面与比利时方面直接商谈借款条件,另一方面明示盛宣怀不要指望美国的投资,继续与比方进行合作,尽早达成合作协议。特别是在英德续借款合同已经签订之后,来自英德两国的阻力已大为减少,为了避免夜长梦多,盛宣怀遂于1898年6月26日在上海与比利时方面签订《卢汉铁路比国借款续订详细合同》及附件《行车合同》。(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一),773—782页。)

卢汉铁路的竞争最终以法国及其盟国俄国的胜利而告终,倍感失落的美国在看到竞争卢汉铁路无望的时候,就通过曾经留学美国的容闳转而竞争津镇铁路的承建权。1898年1月18日,容闳以江苏候补道的身份向总理衙门递交《津镇铁路条陈》,建议招集洋股,设立公司,修筑由天津经山东德州至江苏镇江的铁路。同年2月,清政府批准容闳筹借洋款,设立公司,修筑津镇铁路。

清政府批准容闳修筑津镇铁路的建议首先遭到德国的反对,德国援引《胶澳租界条约》中的约定,宣称山东为其势力范围,在山东境内修建铁路是德国的专有权,无论何人都不能越过德国在山东境内修建铁路。如果中国政府一定要在山东境内修建铁路,就必须交给德国公司承建。(容闳:《西学东渐记》,141页,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在卢汉铁路竞争中失败的英国也一直在谋求所谓“补偿”。1898年8月17日,英国外相指示驻华公使窦纳乐向清政府正式提出补偿要求,扬言若清政府不立即同意英国的要求,英国政府认为这是对它蓄意的敌对行为,英国将为此而采取相应的措施。8月21日,窦纳乐致函总理衙门,一举提出包括津镇铁路在内的五路承筑计划,(英国提出的五路承筑计划是:由天津至镇江,由河南、山西两省至长江,由九龙至广州,由浦口至信阳,由苏州至杭州或展至宁波。其中津镇铁路为其重点,英国的计划是把关内外铁路、津浦铁路、沪宁铁路、沪杭甬铁路连贯起来,使之成为纵贯中国东部的南北干线,以抵消俄法卢汉铁路与美国粤汉铁路所构成的腹地南北干线的影响与重要性。)以补偿英国未能承建卢汉铁路而少获得的利益。为了确保英国的要求能够获得清政府的满意答复,英国不惜命令其太平洋舰队进入战斗准备,并向威海卫和汉口集结。在英国外交和军事的双重压力下,清政府于9月6日照复窦纳乐,答应了其中的四条铁路可由英国承建,至于津镇铁路,由于必须通过德国在山东的势力范围,清政府没有贸然答应。

英国政府知道修筑津镇铁路必须与德国进行协商,因为在英国强租威海卫的时候,英国为了换取德国的支持,曾公开承认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因此,为了获得津镇铁路的修筑权,英国开始有意识地拉拢德国。1898年3月底4月初,英国首相就向德国驻英公使表示希望两国联合,共同阻止俄国进一步吞并中国,表示英国将尽力在中国支持德国。8月29日,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建议英国政府发表声明,表明英国在中国所采取的行动绝无损害德国利益的意思,而是为了两国的共同利益。至于津镇铁路的合作,窦纳乐建议该路的长江一段由英国的公司承建,山东一段由德国的公司负责。8月30日,德国驻英公使表示,德国希望两国资本在权利平等的基础上参加津镇铁路的修建;英国政府表示同意德国的建议,认为这是解决津镇铁路问题的最好办法。

按照英德两国政府达成的共识,两国金融界代表于9月1日开始在伦敦举行谈判,第二天达成两国共同修建津镇铁路的合作协议。(许毅:《清代外债史资料》中册,318—319页。)这份协议不仅确认了津镇铁路的合作方式,而且重新确认了英德两国在华的势力范围。

英德协议签字后,9月10日,两国驻华公使分别照会总理衙门,要求按卢汉铁路同样的条件,由英德两国的公司承建津镇铁路。德国公使同时表示,德国商人要求承建津镇铁路代表了德国政府的意思,希望中国政府予以积极的配合。如果中国政府不答应此项要求,那么中德之间的友谊极可能因此而中止。(盛宣怀:《愚斋存稿》卷三十三,16页。)

从中国政府的立场看,其实津镇铁路的建设并非那么急迫,卢汉铁路建造后,中国并不急于再建造一条与之平行的南北铁路,因此清政府对于容闳过去提出的津镇铁路建造计划,事实上已经搁置不议。英德两国向清政府提出承建津镇铁路的建议后,清政府方面表示为难,但由于英德两国的强硬态度,也使清政府无法阻止,只得派出工部侍郎许景澄等人与之谈判。中方建议将津镇铁路的建设规划暂时搁置,不过考虑到英德两国银团的利益,建议德国将山东境内的铁路从济南向西连接卢汉铁路上的保定,建议英国将浦口西线接至卢汉线上的信阳。然而由于德国一心要南下长江、北上天津,根本不愿听从清政府方面的建议,中方也只好回到建造津镇铁路的原规划方案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