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站在故事外,纯然地观察
古人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意思就是对身边发生的事太过习以为常,慢慢地开始忽略掉其中的真义。这样的看和听,并不是真正的观察。很多时候,我们要了解自己就要站在自己的身外,以别人的眼光来观察自己。
如何站在自身之外,纯然地观察自己呢?印度灵性大师克里希那穆提做了很好的诠释。
有一次,克里希那穆提和几位朋友在印度一起乘车旅行。司机驾着车,克里希那穆提坐在他旁边的位置,还有三位先生则在后座热切地讨论“觉察”的问题,还不断问克里希那穆提的意见,甚至那位司机后来也加入了他们的讨论。有一刻司机稍稍分了一下神,不幸的是,车子已经轧过一头来不及闪到路边的山羊。然而所有人都没有觉察到这一幕,他们仍然在激烈地讨论觉察力,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刚刚扼杀了一个生命。克里希那穆提问这三位致力于“觉察”的先生有没有注意到刚才所发生的事,他们居然感到惊讶万分,顿时不知所措。
我们许多人都如此,对于外在或内在的事物常常浑然不知。稍有耐心和敏锐觉察力的人也必须投入全身心的注意力,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山川河流、鸟唱虫鸣的美,也才能看到其他人身上善良的美德和伟大的博爱。为什么必须投入“全身心的注意力”才能够觉察?存不存在一种纯然的观察——纯然地看、纯然地听、纯然地爱,从而消除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之间的区分?
纯然的观察到底指的是什么?纯然的观察就是要我们放下自己的自我中心感,全心全意地去觉察。若我们想要全心全意地寻找答案,那么我们可能听见一个声音在耳边不断提醒着我们:“我在思考,我要找到觉察的答案”,这样我们就成了一位刻意的观察者,且和真相之间已经因这个目的而筑起了一道墙,它还会使我们的注意力偏离正确的轨道。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自以为很认真地在探讨觉察的问题,却又不能观察到事物的本质原因。真正能完全解决问题的是纯粹的心灵,它能让我们在没有意识到观察者的情形下观察,只要观察就可以了,不要加入主观的作为观察者过去的经验、记忆和知识,而且我们必须亲自去观察,而不是透过别人的眼睛。
如果想从已有的经验中去观察一个东西,那么我们的思维就不会是自由的,或者说只要存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的鸿沟,我们就不能够专注地去认识。我们可以试着问问自己是否曾受困于作为观察者而产生的艰难观察;是否曾经不依赖任何联想或既定的知识,好好凝视过一个对象,譬如一棵树,甚至是寂寞和痛苦;当最亲爱的亲人死去的时候,是否能够看着寂寞,观察寂寞,而不带任何过去的记忆,也没有观察者地观察;当我们在看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不带任何偏见、概念、判断和字眼去观察,才能看到它之所以为它的原因和屏障。试试看,身临其境、全神贯注地观察一棵树会是一种什么经验?会发现在那份强烈的感受之下,观察者消失了,只剩下了专注本身。心不在焉时才会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区别。
要完全了解某样东西,我们必须做到纯然的观察。但是这很难,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心不在焉。例如看见一朵花或一棵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是一朵玫瑰花”,或者“它是一颗梧桐树”,然后分析它的叶子、颜色。当在给它们命名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停止了观察。如果能全神贯注于一件事情,观察者就消失了,只剩下了一股专注力,也就是最高形式的智慧。它是我们对待问题的专注力,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能量。这种心智状态显然是完全寂静的,而这种寂静只有在完全专注和纯然观察时才会出现,它不是靠修炼得来的。这种既无观者也无被观者的彻底寂静,就是最高形式的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