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声东击西(1)
原典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译文敌人处于心迷神惑、行为紊乱、意志混沌的状态时,就像处于高出地面的沼泽,溃决之势已成,不能正确预料和应付突发事件。此时,应该利用他们心智混乱,无法自主把握前进方向的时机,灵活机动地运用时东时西,似进似退的战略,造成对方的错觉,进而出其不意地将其一举消灭。
解读“声东击西”之计一般用在己方处于进攻态势的情况下。“声东”旨在虚晃一枪,所击之“西”才是主攻目标。因此,此计的重点在于对我方的企图和行动绝对保密,制造假象、佯动误敌来伪装己方的攻击方向,转移敌人的目标,使其疏于防范,让“西”成为敌方的不备或不及之地,然后乘其不备,发动突然进攻,一举击败敌人,出奇制胜。
“声东击西”的战例颇多,使用的方法也各异,而成败的关键在于攻方的“声东”是否能让防御方完全相信,或迷惑其意志,或故布疑阵,使对方力量分散,使其减弱“西面”的防御甚至完全放弃对“西面”的防范,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总结起来,“声东击西”之计可以有以下几种使用方式:一是忽东忽西牵制敌人。不固定我方的进攻方向,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在那儿,把敌方弄得晕头转向,无法确定我方的主攻方向和真实意图,只好处处被动设防。时间一长必然只有招架之功,而无还手之力,我方便可利用时机大获全胜。二是即打即离迷惑敌人。是指我方时而主动攻战,时而远远离开。敌方以为我方要打时,我方不打;敌方以为我方不打,我方却突然发动袭击。以致敌人无法部署战前准备,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三是发动佯攻蒙蔽敌人。是指我方故意向甲地发动进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等敌人把兵力全部调到甲地时,我方突然在乙地发起猛攻。敌人知道后,为时已晚。四是避强击弱袭击敌人。是指在我方飘忽不定的进攻下,敌人无法制定准确的进攻计划,我方就避开了敌之锋芒,乘机猛攻敌人的薄弱环节,让其无力应对,妥协就范。总之,“声东击西”历来受到中国兵家的重视,但是如果此计运用不好,被对方发现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则会搬起石头反砸到自己的脚。
秘密与主动是处事的最高手段,公开等于不设防,被动则必然受牵制。不管在战场、商场还是政治舞台上,“声东击西”之计都处处可见,时时可用,种类繁多。只不过有的利用得好,结局很成功;有的使用不当,反而弄巧成拙。而当别人对我们实施“声东击西”之计时,我们应该采取一些防范对策来应对。首先,要尽可能前后呼应,防备不测。为各个方向的部队建立良好的即时联系,这样一处受到攻击时,另一处就可以立刻赶到救援,有效应对敌人的阴谋。其次,敌人伪装得再隐蔽,也会有蛛丝马迹露出来。勤于观察善于分析,总可以发现破绽。最后,多换位思考,谨防被诈。经常站在敌人的立场上进行思考,设想如果自己是对方,会采取怎样的行动,然后观察敌人的所作所为是否与自己所设想的相同,如果完全相反,就要防备敌人是否有诈了。
智慧典例
英军突袭登陆
1982年,在与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中,英军就曾利用“声东击西”战略成功地突袭登陆。
马尔维纳斯群岛战
马尔维纳斯群岛海岸线曲折,有许多避风海湾和自然港。英军在其中选择的登陆地点圣卡洛斯港,其优点是入水处水深36米,可供大型舰只停靠,岸上地域开阔,便于部队活动。但其不利之处在于海湾呈狭长状,宽度仅6~16公里,导致舰队活动余地狭小,无法对空建立纵深的防御警戒体系,容易被敌方战机集中袭击。而且,此处交通很不便利,只有一条小道和斯坦利港相通,一路还沼泽丛生、泥泞不堪、行进困难,不便于登陆部队向斯坦利港移动。因此,阿军断定英军不会由此登陆,便只派出极少量的部队进行防卫,而将防御重点部署在海面较为宽阔、交通条件较好的斯坦利港、达尔文以及古斯格林港。
英军在5月初,就已选定圣卡洛斯港为登陆点,但为了掩盖这一真实目的,迷惑阿军,英军采取了各种“声东击西”的措施:首先是在英国报纸上大量登载虚假预测及分析,指出英军将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的西岛或东岛南部登陆。在发起登陆作战前不久,英国防部官员仍在向媒体佯称,英军目前只是利用小股作战部队对阿军进行袭扰,消耗阿军的武力,并不准备大规模登陆。接着,在登陆前两天,英军又用飞机连续轰炸驻扎东、西岛南部的阿军,对马岛北部不闻不问。到了5月20日午夜,登陆舰船向圣卡洛斯湾进发之际,英特遣舰队的两艘航空母舰仍在从东北方向驶往马岛南端海域,假装进攻目标为马岛南部。就在英军登陆圣卡洛斯港时,他们仍在不停地用飞机、军舰对斯坦利港、古斯格林港、豪沃拉港、路易港和狐狸湾进行轰炸。同时,突击队还煞有介事地强行登陆达尔文港、路易港和狐狸湾,并发起牵制性的攻击。英军在做了以上这些“声东”准备后,还觉得不够,又把阿军的通讯设施通通摧毁,导致阿军无从得到前线消息,不能及时实施空援。同时,还利用无线电静默中断向美国提供英阿双方舰位的相关情报。这既使得阿军无法准确判断英军的真正意图,同时还将他们牵制在错误的地点。阿军明知圣卡洛斯已失守,却无法抽兵解救。
由于英军采取了一系列“声东击西”的措施为总战略服务,阿军一直被蒙在鼓里,不断地加强对斯坦利港和南部达尔文港的警戒与防守,却没有在北部的圣卡洛斯港增加一兵一卒。5月21日凌晨2时,英军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迅速上岸,轻而易举地完成了登陆。阿军一直到天亮后才醒悟过来,而此时,英军已在圣卡洛斯港建立了稳固的滩头阵地。这次成功登陆为英军后来取得节节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将阿军7 000人被困在斯坦利港,迫使阿军投降求和,从而结束了战争。
总裁造势救企业
十年前,日本SB咖喱粉公司一度产品滞销,入不敷出,濒临破产。新上任的总裁为此寝食难安,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到一种特殊的制造舆论的办法,帮助公司起死回生。当时,日本的私车价格昂贵,一般家庭都无力承担,因此不少人持有驾驶执照却没有车。新总裁了解到这情况后,果断决定利用这点来为公司扩大名声。几天后,他在几家报纸上同时刊登了一条广告:“征求有照无车者。本公司出租咖喱色小轿车,租期一年,收费低廉。”这则广告很快吸引了众多有照无车的年轻人。仅仅几天时间,东京街头便随处可见咖喱色的小轿车。每当人们看到这种小车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说:“这些车是SB公司出租的。”小小的咖喱色轿车,为SB公司做了极为有效的活广告,让SB公司名声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咖喱粉的销量自然而然也就增加了,SB公司从此摆脱了困境。
第二年,为了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影响力,SB公司又抛出新的一招:他们在日本几家最大的报纸上同时刊出巨幅广告,声称将租用几架直升飞机,将公司的咖喱粉撒到白雪皑皑的富士山顶,让富士山变颜色。“天呢!白色的富士山顶将一去不复存在!以后人们看到的会是黄顶的富士山啦!”广告一经刊出,全国民众立刻哗然,富士山是日本的象征,怎么可以随便玷污!人们纷纷提出批评,甚至开始对SB公司进行猛烈的抨击。在一片谴责声中,SB公司的大名传遍了整个日本。而精明的SB公司在飞临富士山的前一天,又在报纸上发表声明,决定撤销原来的计划。日本民众欣喜若狂,以为是他们的声讨发挥了作用,而SB公司也同时在庆祝自己的胜利。因为这一切都是总裁虚张声势的计谋,并不是真的要把咖喱粉撒到富士山上。他完全料到了这则启事会遭来的舆论压力,因此决定用这种看似疯狂的举动引来日本民众的关注,让他们牢牢地记住SB的名字,并且误以为这是家实力极其雄厚的企业。这一出人意料的举措,果然让SB公司名声大噪,并在人们心目中树立了“财大气粗”的形象。许多企业纷纷前来与SB洽谈业务,几年之后,SB果真一跃成为了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大公司。
在企业竞争中巧妙地使用“声东击西”,大造舆论,故布疑阵,是有力打败对手、拓展产品销路、占领市场的有效手段。SB公司先后采取的两种造势策略,让他们成功地蒙蔽了民众和合作伙伴,利用舆论的力量,为自己的产品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