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你知道读懂微表情看透人心的重要性吗?
“普通人在谈话中每十分钟就会撒三次谎。”在美剧《LIE TO ME》中,男主角Lightman如是说。随着这部以表情识谎为题材的美剧席卷中国,引发了一阵民间测谎风潮。伴随TVB电视剧《读心神探》的热播,“微表情”这个新兴名词进入大众视野,社会上再次刮起了“读心术”的风潮,一时间,“FBI教你读心术”之类的书籍开始热销,“非常了得”等猜题类综艺节目更是请到心理专家现场讲解“微表情”的实际应用。在当下复杂的人情世故中,掌握一些“微表情”成了流行的防欺安全盾牌。在一些有着“难言之隐”人群的故布迷阵下,通过“微表情”可以在第一时间看透人心,知己知彼地站在“明处”,为下一步的合理应对做好充分准备。
微表情是一种人类在试图隐藏某种情感时在主观表情前无意识做出的极其短暂的面部表情。“微表情”最短只持续1/25秒,但就是这个一闪而过的表情,会暴露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时,一个“微表情”过后却是同内心完全相反的故意“做出”的表情。掌握一些“微表情”的要领,便可以识破那些“假表情”,真正掌握对方的真实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自己的社交步调。
“微表情”从心理学上来讲属于心理应激“微反应”的范畴,它仅受人类本能控制,主观思想无法左右、也无法掩饰,更不能伪装。因为当你要操控自己的“微表情”时,“微表情”却已经在出卖你的内心之后逃之夭夭了。即使是伪装能力超强的人,在遇到有效刺激后的第一瞬间也会表现出“微表情”,他的“假表情”只能出现在“微表情”之后。因此,“微表情”可以说是个人内心想法的忠实呈现,更是了解一个人内心真实想法的最准确线索。
大脑中有一个叫“杏仁核”的结构,主要用来识别人的面部情绪。有些“杏仁核”特别发达的人,对“微表情”的敏感度就会强,但大多数人却无法捕捉到这一闪而过的“微表情”。因为“微表情”的停留时间异常短暂,甚至是清醒的做出表情的人和大多数观察者甚至是清醒地做出表情的人都察觉不到的。实验显示,只有百分之十的人群可以察觉到“微表情”的存在,但这并不妨碍“微表情”存在的“意义”。很多时候,虽然我们会忽略“微表情”,但我们的大脑仍会受其影响,感受到表情的“不单纯”。比如带有“嗤笑”的“微表情”的笑脸,虽然那个“嗤笑”的“微表情”只会停留不到一秒的时间,但就算没有刻意察觉,你也会更倾向于认为这张“笑脸”是“狡猾的”或“不可信的”,伪装最终失败。但如果某人很自然地表现出发自心底的“高兴”表情,且其中不含有向左的“微表情”,我们就会直觉地判断这人是高兴的与值得信赖的。
掌握一些“微表情”对我们的正常社交是有帮助的。了解人类的表情反应机制,我们就能从一闪而过的表情信号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并可以纠正之前对“微表情”的错误理解,消除人际上的误解,避免“错判”;更可以彻底了解一个人的“诚恳度”,结交到更多真诚的朋友。因为相比起有意识做出来的表情,“微表情”更能体现人们真实的感受和动机。
人类主要拥有七种正常的表情:快乐、悲伤、恐惧、愤怒、厌恶、惊讶和轻蔑。详解如下:
快乐:嘴角向上翘起,面颊上抬起皱纹,眼睑开始收缩,眼角会形成“鱼尾纹”,就是传说中的“喜不自胜”。
悲伤:眼睛眯起来,眉毛向内收紧,嘴角下拉,下巴向上抬起或收紧,就是传说中的“悲从中来”。
恐惧:嘴巴和眼睛张大,眉毛夸张上扬,鼻孔张大,就是传说中的“大惊失色”。
愤怒:眉毛向下垂,前额紧皱到一处,眼睑和嘴唇紧绷着,就是传说中的“怒不可遏”。
厌恶:不顾情面地当面嗤鼻,上嘴唇上提,眉毛呈八字下垂,眯起眼睛,就是传说中的“深恶痛绝”。
惊讶:下颚下垂,嘴唇和嘴巴放松,口略张开,眼睛张大,眼睑和眉毛微抬,就是传说中的“目瞪口呆”。
轻蔑:只有嘴角一侧抬起,露出讥笑的表情或呈得意笑状,就是传说中的“不屑一顾”。
掌握这七种“正常”的表情之后,我们便有了学习“微表情”的基础。
一、“微表情”之“嘿!我看出你在撒谎!”
通常人在撒谎时,眼睛会看向一个方向,手势却朝向另一个方向,用肢体语言显示出“心口不一”。
撒谎时由于自己对自己说的谎话感觉别扭,周身不舒服,通过微耸单肩来放松和缓解。
一个人在言不由衷时肢体动作和语言往往相悖,比如嘴上说的是“是”,却会微微摇头,一般看到相反的意思表达便可认定是在撒谎。
说话时双唇用力挤一下再说出口,说明其话语中有夸大或不确定的成分,被“逼”着说出口很不自然。
人在撒谎时,会自觉地处于劣势,想要寻求自我保护,于是会不自觉地收缩自己的身体,如弓起背部或将手臂环在胸前,又或是把一些物品放在胸前,做出保护性的姿态,寻求一些安全感。
在提问与回答地时侯,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1秒),表示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事先准备好的谎言,因为人都有下意识的迫不及待的“答题欲”。
一个人笑的时候,若眼角平整没有出现细纹,则有可能是在假笑。
在受到惊吓地时侯,脸上的惊讶表情只能持续不到一秒钟的时间。所以如果你看到一个人“惊讶”了很久,那他多半是一个很好的“演员”。
说谎时身体机能受到主观意识干预,肢体动作与语言往往不能同步。比如一个人大声吼叫着拍桌子表示愤怒,如果他先突然大声喊叫然后用手猛拍桌子,那就表示这个愤怒是“做”出来的,这是对可怕事情反应的手势时间差。一个人“真”发怒的话,喊叫与拍桌子会同时进行。
初步判断一个人是否在说谎时,可以通过突然打断他的话来检验,如果他的身体动作突然全部停止,那么他在说谎。
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那么不用再问下去了,因为那通常表示你的质问就是事实。
一个人在撒谎时,会要求与你有更多的眼神交流,密切关注你对他谎言的反应,判断你是否相信他的谎言。所以看到一个人一刻不停地盯着你的眼睛,就要小心他嘴里讲出的话了。
如果得到的回答只是生硬地重复着问题,那么表示他头脑正飞速旋转,想着“说谎”后的各种可能性,因此嘴巴会显得笨拙一些。比如,你问“你去过他家吗”,他生硬地回答“我没去过他家”。而不是简单随意的“没有”之类。
一个人在心虚的时候,便会在外表现出“强势”的样子。这就是易经中说的“阴中有阳”,通俗来讲就是“虚张声势”。比如他突然话语重复、声音上扬,强迫对方相信自己的观点,那么他已经在明确地告诉你“我在说谎”。
当描述一连串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时,如果事情是事先编造好的,那他可以按虚构好的顺序说,条理清楚,但却无法倒叙重复。相反,如果是真实的事件,往往会因为回忆细节而有言辞中断或者前后矛盾的情况,但却可以倒叙重复。所以说,太过流利的叙述往往不可靠。
心理学上讲的回忆机制是这样的,眼睛向左看是在回忆,向右看是在创造,等同于“思考谎话”。你可以通过观察一个人眼珠的转动方向来了解他是否对你撒谎。但有些人可能正好相反,所以你在实践前可以先问他一些没有利害关系的简单小事,比如“早餐吃的什么?”在掌握他眼球转动规律后便可以实施你的“测谎任务”了。
一个人在撒谎时,会不由自主地摸鼻子,特别是男人。因为男人鼻子里的海绵体在撒谎时容易发痒,用手捂住便可“掩饰真相”,但同时也暴露了自己的谎言,可见“匹诺曹”的故事也是有科学依据的。
人在说谎的时候会比较费神,因此需要不断思考。这时你会发现说谎的人有时会用手扶住额头,一方面表示在思考,另一方面也表示他对说谎很羞愧。同时他的额头会不由自主地冒汗,特别是在夏天。
同样,一个人在说谎时,也喜欢摸脖子,这是一种典型的强迫行为。而说话时抬起下巴实际上则表示他对于说谎特别尴尬。
一个人在撒谎时,打破了自身正常的情绪反射机制,于是在撒谎的时候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表情,甚至根本没有任何表情。所以当你很奇怪一个人在叙述一件很急迫的事情却表现得很平静时,那么他的“急迫”便掺了“水分”。
当一个人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在说什么的时候,就会通过摩挲自己的双手来使自己安心,这也是通过肢体强迫以便使谎话继续下去的动作。
二、“微表情”之“哦!原来你的情绪不太好!”
当你发现一个人眉毛逐渐上扬并且挤在了一起,就表示对方正在陷入恐惧、担忧与忧虑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安抚。
如果一个在咬嘴唇、摸耳朵,说明内心正在滋长一种控制欲,通过先“控制”自己的器官来缓解控制与增长的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焦虑,由于对外界无法完全掌控的心理落差所带来的焦躁不安。
当一个人鼻孔外翻、呼出粗气,嘴唇紧抿的时候,表示内心有无法抑制的怒气,正在尽力控制不发作,这个时候最好不要再火上浇油。
而下巴扬起、嘴角下垂则表示自责,一个人真心改过了,就不用太为难他了。
眉毛向上拉紧表示恐惧的情绪,同时双眼猛然睁大、瞳孔散大则表示恐惧到了极点。
但一个人紧张害怕的时候,血液会从上身向下身汇聚,这时你触碰他的手,会发现双手冰凉,皮肤的温差大于5℃,即常言道“吓得脸发白手发凉”。
用手抚摸额头或一侧的脸颊亦或耳垂,说明他正在控制情绪,表示内心正在紧张中煎熬。
通常紧张时一个人会不自觉地把双手放在大腿上来回摩擦,试图缓和自己的情绪。
当一个人在生气、恐惧的时候,瞳孔会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散大。眼睛直接反映内心,内心的张扬会从瞳孔反映出来。
三、“微表情”之“啊!还是离开你为妙!”
一个人单眼微微眯起来,单侧嘴角微微挑上去,表示不屑与轻蔑,不尊重对方的态度已经显现了。
当一个人用微竖的中指抚弄面部五官时,则表明他对现下的对象有敌意。
上嘴唇别扭地向上翻,露出上排牙齿,同时伴有不屑的眼神,则表示厌恶。厌恶说明已经感到对自身的利益有损,有仇恨的意味在其中,比讨厌、轻蔑更可怕。
当你看到一个人的嘴唇左边向上撩起,做出邪笑,劝你还是及早离开吧,他已经在心怀诡异了。
而一个人眉毛向下皱在一起,却眼睑上扬、眼袋紧绷,一脸邪相,说明此人将要实施血腥的罪行,有明显的攻击倾向,请马上离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