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资源要素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资本投入、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供给三种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已经难以为继,如何依靠技术创新驱动,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和新一轮的持续增长,已经成为我们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2009年开始,广东省科技厅决定组织实施创新型企业技术创新工程试点项目,引导省内创新型企业组建企业研究开发院、制定企业创新路线图,即“院线提升计划”,以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企业制定创新路线图,构建研究开发院,是开展创新活动、构建创新平台、描绘未来创新发展路径、突破创新关键壁垒、创新商业模式的重要途径。华南理工大学技术创新战略与管理研究中心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企业创新管理研究,承担过多项相关研究项目,发表了系列学术成果。为此,广东省科技厅支持华南理工大学开展了相应的课题研究。

作为该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总结,我们本期推出了两部学术成果——《创新管理:企业创新路线图》和《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这两部创新管理姊妹篇是在广东省科技厅的指导和支持下完成的。从2009年开始,课题组成员历时5年对广东省内外包括广东TCL集团、中集集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内的几十家著名的行业先进企业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课题组实地调研了广东省内外包括广东TCL集团、中集集团、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大众集团、大连造船厂、广东美的集团、广东温氏集团、广东科达机电、广东易事特、广东威创视讯、广州广药集团(及其下属的白云山制药、和黄中药、王老吉等十多家企业)、广州广汽研究院、广州广船国际、广州龙穴造船厂、广州黄埔造船厂、广州文冲造船厂、广州珠江啤酒、广州金发科技、广州重型机器厂、广州浪奇、广州广日电梯、广州白云电器、广州海格通信、广州国光电器、广州毅昌科技、广州杰赛科技、广州锐丰音响、广州达安基因、广州达意隆、广州迪森热能、广州万孚生物、广州金域科技、广州安居宝、广州岭南电缆厂、广州南方制碱、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深圳研祥集团、惠州雷士照明、深圳新宙邦、佛山联塑科技、佛山沃德森、顺德万和股份、东莞迈科科技、中山华帝股份、中山木林森、中山大桥化工、珠海优特电力、惠州亿纬锂能、肇庆风华高科、汕头超声集团、汕头西陇化工和揭阳康美药业等。进行了广泛的实地考察和调研,与大部分企业的总经理和董事长进行了反复、长期的讨论和沟通,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在与这些企业家面对面地、深入地交流过程中,我们常常被一种强大的、充满激情的精神力量所冲击——这是由信念、智慧、勇气和热情组成的一股不服输、勇于进取的创新创业的力量。他们身上洋溢出来的那种充满乐观主义的创业精神、以肩负民族企业振兴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感、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让我们心生民族自豪感。他们志存高远、心雄万夫的豪迈气概,他们更上高楼、极目楚天的独识卓见,他们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深沉气度,令我们顿生钦佩之叹。中国企业家非凡的精神向往、价值追求、崇高使命和卓越智慧,将汇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成为推动民族企业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

课题组还赴三星广州研究院、京瓷办公设备科技(东莞)有限公司、大连三洋压缩机有限公司等中外合资企业进行了实地考察。在黄银燮董事长的亲自陪同下,我们考察三星广州研究院的时间虽然仅有短短的两个多小时,但是这个世界一流企业展现出的秩序井然、整洁明亮、严谨规范的创新环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创新平台:企业研究开发院的构建》从理论上系统研究了企业在建设研究开发院的过程中涉及的顶层设计、活动流程、组织结构、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一个包含战略系统、活动系统、支撑系统三大系统的研究开发院建设框架。从实践上,广东省众多创新型企业,包括广东美的集团、广东TCL集团等在内的40多家企业典型案例镶嵌其中,增强了本书的可操作性与可读性。在本书的理论指导下,通过我们团队的合作和支持,金发科技对公司的全面创新系统进行梳理与归纳,获得了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组)该奖项已公示。同期获此殊荣的有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兖矿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南车集团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共六家企业。;佛山市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对佛山一环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集成创新管理系统进行总结与凝练、中山市小榄镇政府对该镇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进行概括和升华,二者同时获得了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012年,仅有“佛山一环快速干线工程建设与管理创新实践”“专业镇中小微企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创新与实践”两项成果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在此,对所有企业的支持和合作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由我负责制定全书的详细写作提纲,提出编写思路、构建概念框架、确定具体内容,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编写工作。广东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周海涛处长、梁丽娟副处长、张燕科长、陈晓科长,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林波部长、聂晨曦女士等领导专家多次参与组织研讨会议,为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方法和工具探索性研究以及本书的编写提供了极富建设性的宝贵意见。本书的编写工作主要由我和余传鹏博士研究生执笔完成。此外,李云健参与了导论部分的编写和审校工作,徐洋洋参与了第6和第10章的编写和审校工作,崔婷婷参与了第11章的编写和审校工作;陈志明博士研究生,郑少贤、李晓杰、陈力恒、李娟娟等硕士研究生,为本书的资料搜集做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华南师范大学薛捷副教授、华侨大学林春培讲师、华南理工大学王福涛副教授为本书的修改提供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本书概念框架思成于理论,多数案例来源于实践;着眼于思想凝练,致力于知行合一。对于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既着重于多元性、直接性、现实性和跨学科的设问,也注重建设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应答;既重视企业创新实践经验的总结,也着力加强企业创新管理理论和方法论的系统构建。努力使其在方法论和理论方面与可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方面得到有机的平衡统一,一直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之一。值得指出的是,本书虽然以一种新的创新系统理论形态呈现,但许多理论、方法、观点都是建立在前人大量研究基础上的。尽管在书中引用或借鉴他人文章的地方都进行了注释或标注资料来源,但难免挂一漏万,在此对所有引用和借鉴成果的相关作者表示衷心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所限,以及本书所提出的企业研究开发院本身就具有较大的探索性与创新性,书中的遗漏、缺点在所难免,希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最后,衷心感谢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鼎力支持。

于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