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病简明松筋拍打拉伸疗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拍打疗法简介

拍打疗法的理论基础

什么是拍打疗法

拍打疗法,是指用手掌、拳背、掌侧小鱼际、指尖、桑枝棒、木棒或钢丝制成的拍子等,在人体的特定部位进行轻重不同且有节奏的拍打,以治疗疾病或保健身体为目的的一种中医外治方法。拍打疗法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严格来说,它是从推拿按摩疗法当中衍生出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在古代被称作“拍击功”、“拍打功”。它以中医经络与穴位理论为依据,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筋络,达到治病和保健等目的。拍打疗法讲究点、线、面的结合,点指人体穴位,线指人体经络,面指相应的经筋及皮部。

拍打疗法的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经络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联络人体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运行气血,调节阴阳及机体活动的作用。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有规律的循行,把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筋脉皮肉等连接成为一个具有生命功能的整体。穴位则是五脏六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经络的交通枢纽。若是经络不通,穴位则会亮起“红灯”,气血则不畅,不通则痛,就会引发病患。若经脉畅通,穴位则会亮起“绿灯”,气血则通达无阻,通则不痛,疾患自然消除。拍打疗法正是依据此原理,通过辨证施治,对相应经络、穴位进行拍击敲打,使经络畅通,气血旺盛,以达“诸脉皆通,通则疾除”的效果。

在人体所有经络中,十二经脉加上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和督脉,合成十四经脉,它们是人体经络中最主要的部分。人体的十二经脉,六条行于手,六条行于足,每条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脏腑和阴阳而定的。行于手的六条分别是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起于胸止于手,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起于手止于头,包括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行于足的六条分别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足三阴经起于足止于胸,包括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起于头止于足,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不同,它们既不直属脏腑,也无表里关系,其功用主要是将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相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或对十二经脉的气血进行蓄溢调节。任脉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督脉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任脉和督脉各有其腧穴,故常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脉。人体其余各脉的腧穴都寄附于十四经之中。

《黄帝内经》上说“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又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认为经脉不通是万病的起因,而要治愈疾病则必须从疏通经脉开始。《医宗金鉴》曰:“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拍按之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其患可愈。”拍打疗法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消除疲劳、保健身体、防治疾病、还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适用广泛、效果显著等众多优点,是一种非常值得推广和采用的自然疗法。

拍打疗法的作用

研究表明,人体肌肉每平方毫米的横切面上约有4000条毛细血管,在平常安静的状态下仅有30~270条是开放状态,而在运动时毛细血管大量开放,此时开放数量可达安静时的20~50倍之多,因此,此时肌肉可获得比平时多得多的氧气和养料。而全身毛细血管的大量开放会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血压,促进心脏功能改善,较好地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急慢性病症,这也正是为什么原本拍打疗法效果显著的原因。

具体讲,拍打疗法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拍打疗法可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协调阴阳。

气血畅通可令周身的组织器官得到充足的营养,使瘀阻之毒及代谢废物及时排出体外,从而祛病健身。《黄帝内经》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灵枢·经脉》也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那怎样令经脉畅通呢,《医宗金鉴》为世人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方法,它说:“气血郁滞,为肿为痛,宜用拍按之法,按其经络以通郁闭之气……其患可愈。”拍打相关的部位、经络、穴位,可令经络畅通,气血旺盛,阴阳平衡,疾病自然痊愈。

拍打疗法可强健肌肉,灵活骨骼,增强活力。

因为在拍打经脉的同时,还拍打了十二经筋。十二经筋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部分,其分布范围与十二经脉大体一致。“筋”,《说文解字》解作“肉之力也”,意为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腱”是“筋之本”,指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按经络分布部位,人体的筋肉亦可分成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经筋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骨骼和关节处,也有的进入胸腹腔内,但不像经脉一样属络脏腑。手足三阳之筋均到达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达阴部。《素问·痿论》中记载:“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经内关节的体系,是其外周的连属部分,它能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这也正是为什么人体被拍打之后,感觉浑身充满力量、活力增加的原因。

拍打疗法可反映症候,提高抗御病邪的能力。

这是因为,拍打经脉筋肉的时候,首先要将力量施诸皮表,拍打了十二皮部。十二皮部,是指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是经脉之气散布之处。由于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脉气血相通,故它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素问·皮部论》说:“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可见,皮-络-经-腑-脏构成了疾病转变的各个层次。反之,脏腑、经络的病变也可反应到皮部。因此,临床上很多内部疾病是通过对体表的诊察和施治来推断和治疗的。拍打不仅能反映机体症候,还能强健皮部,提高其御邪淫、抗疾病的能力。

拍打疗法可增强血管弹性。

拍打上述部位的同时,也刺激了身体的血管,使血管不断收缩扩张,血管弹性增强,为血液流通提供了宽松的环境,这样,就可令血压正常,有效地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病症。

拍打疗法的优点

拍打疗法作为中国传统的自然医疗方法,不吃药、不打针、不照射、不化疗,不针对现代医学的病理、病因对疾病进行对抗性的治疗,而且操作简单,适用广泛,效果显著,可谓是绿色低碳的一种治疗方式。它的显著优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操作简单,随时随地

拍打疗法是对经络、穴位比较宽泛的拍击敲打,接触皮肤的面积比较大,因此对穴位及其他医学知识的掌握不必像针灸那样准确、严格,甚至在没有一点医学知识的前提下,也可通过拍打敲击达到缓解疼痛或治疗疾病的目的。另外,拍打疗法不需要特殊的程序,也无需涂抹润滑介质,可隔衣进行,所以能随时随地进行。只要我们双手空闲,就可拍拍打打,或用来缓解疲劳,或用来保健身体,或用来治疗疾病。

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

由于拍打疗法是用手或一些简单的器具,如木棒、石块等直接拍打叩击体表,使力量向下渗透至筋络经脉,以达舒筋活络、畅达气血、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之效,从而开窍醒神、强身健体、扶正祛邪。整个治疗的过程不施针药,无需激光照射或化疗,因此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且低碳环保。

适用广泛,效果显著

拍打疗法不仅可治疗生活中的常见病,如感冒、咳嗽、呃逆等,还可治疗突发急症,如中暑、昏迷、落枕、扭伤等,使患者迅速脱离危险。另外,拍打法不但能改善身体亚健康,还可美容瘦身,适用范围极广。

对于一般的急发病症,拍打一次即可见效,即使不能一拍即愈,连续拍打几次也可逐渐痊愈,当然康复的情况还与病情的轻重和个人体质有关。对于慢性病症,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拍打,也能痊愈或使病情大大改善。

常见的拍打方式及手法

拍打疗法操作简单,用手或桑枝棒、木棒、小石块等工具即可进行拍打操作,其中以用手操作最为常见。另外由于病情或身体部位等因素的需要,拍打的手法又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治疗时可选择适合的一种或几种手法进行拍打。选择适合的拍打手法,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几种常见的拍打手法,以供参考之用。

掌拍法

根据拍打时所用的不同部位,掌拍法又分为掌心拍法、掌背拍法和掌根拍法,其中掌心拍法最常用,掌根拍法次之,掌背拍法不经常用到,主要用于自我拍打腰背时。

用掌拍法操作时,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自然微屈,手腕放松,力度适中,有节奏地拍打相关部位。

拳击法

拳击法是用拳击打患处或相关部位的一种拍打方法。其中拳心和拳轮击打法最常用,拳背击打法主要用于腰背部的击打。

运用拳击法治疗时,根据所需施加的力度,选择微握拳或紧握拳,一般讲需要力度轻柔时选择微握拳即可,需要加大力度时则握紧拳头。拳击不要拖泥带水,要发力脆快,力点准确,速度适中,富有节奏。

拳击法一般比掌拍法的力度更大,拍打范围更集中,常用于两乳之间及腰背部,头、腹、四肢也可采用此法拍打。

切击法

切击法就是用单手或双手的小鱼际部像用刀切菜一样切击相关部位。切击时,手指自然伸展,除拇指之外的其他四肢并拢,用掌侧快速且有节奏地剁击体表。此法多用于胸、腰、肩及四肢部。

五指叩击法

五指叩击法,就是用五指指尖或指腹有节奏地叩击相关部位。在叩击时,可单手进行,也可双手并用,幅度和力度不宜过大,如小鸡啄米一般快速地对体表不断叩击。此法多用于头部,亦可用于胸腹部。

单指点击法

单指点击法就是用中指或示指的指尖或指腹点击体表的相关穴位。此法较其他方法对穴位掌握的要求高,需要操作者清楚穴位的分布,操作时,力达指尖,像小鸡啄米一般快速而准确地点击体表穴位。人体有些部位不便采用其他拍打方法,如人中穴、承浆穴等处,这时单指点击法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拍抓法

拍抓法是一种复合型的拍打方法,操作时,先用掌拍法拍打体表,紧接着五指内屈抓捏肌肤,两个动作一气呵成,中间没有停顿,也可以说两者其实是一个连续的动作,拍打时力达手掌,抓时力聚五指。每个动作完成之后,在进行下个动作之前可稍作停顿。此法多用于胸、腹、臀、四肢等肌肉丰盈之处。

拍推法

拍推法也是一种复合型的拍打方法,操作时,先用掌拍法拍打相关部位,紧接着手掌向前推,拍与推连贯进行,在一个动作内完成。拍打体表时加强下按之力,直线前推,速度匀缓。此法更有利于舒经活络,多用于拍打胸、腹及四肢等处。

拍颤法

拍颤法也是一种复合型的拍打方法,操作时,先用手掌拍打相关部位,紧接着手掌和前臂稍用力下压并左右震颤,震颤频率要高,拍与震颤之间没有时间间隔,需连贯进行,在一个动作之内完成。拍颤法更利于疏散肌肉筋骨之间的结节粘连,有显著的解痉止痛、消食和中的作用。此法多用于腹、背、腰、臀、大腿等处。

棒击法

棒击法是用木棒、桑枝棒、塑料棒等击打体表的拍打方法,主要用于占身体较大面积的部位,如背部、臀部及四肢等处,头、脖颈、胸、腹不宜采用此种拍打方法。用棒击打身体时,保持棒与体表平行,注意力度不要过猛,施力干脆短促,击打均匀并附有节奏感。

石敲法

石敲法就是用石头在体表敲击的一种拍打方法。石敲法所用的石头在若干年后已经光滑如镜,在选择作为拍打工具的石头时,要选用表面光滑不会刺伤皮肤的石头。敲击时,注意用力不要过猛,动作干脆利落,短促均匀而富有节奏感。此法可用于拍打背、腰、臀及四肢部,不宜拍打头、胸、腹。

拍打疗法的基本步骤

选择拍打部位。

在拍打之前,根据拍打的目的选择拍打的部位,如果是为了全身保健就要对全身经络、穴位进行拍打,若为了治病就要根据疾病的需要选取适当的部位、经络和穴位进行对症拍打治疗,若是为了美容瘦身就要选定特殊的经络、穴位进行有针对性的拍打。

选择拍打方式及手法。

根据选定的拍打部位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拍打方式,或用木棒,或用石头,或用双手等。通常情况下木棒、石头等身外之物不易寻找,而双手则是随身而行,随时随地可以使用,所以用手进行拍打最为常见。

若用手进行拍打,我们还要根据选定的部位及个人需要选取适宜的手法,如拍打人中处宜用单指点击法,而拍打头部即可选用掌拍法,也可选用拳击法,还可选用五指叩击法,总之,所选用的拍打手法一定要用起来顺手、得当。

选择适宜的拍打体位。

拍打操作之前还要选择合适的体位,体位的选择首先要便于操作,方便施力,如拍打臀部宜采用站位或俯卧位,而不宜采用坐位。其次应让自身及患者感到舒服,能持久地配合治疗。如拍打胸部、腹部可采用站位或仰卧位。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经常用到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站位:此体位适用于人体上半身及臀部和大腿处的拍打。

仰靠坐位:将背部依靠在椅背上,抬头挺胸。此体位适用于前头部、面部、前颈部和胸部的拍打。

俯伏坐位:坐下,上肢趴在椅背或其他平面上,头部稍微向下低垂。此体位适用于后头部、后颈部、背部的拍打。

侧伏坐位:坐下,身体一侧斜靠在椅背或其他物体上。此体位适用于侧头部、面颊一侧、耳部,颈侧及上半身侧身的拍打。

仰卧位:适用于前头部、面部、前颈部、胸、腹和四肢前侧的拍打。

俯卧位:适用于后头部、后颈部、肩、背、腰和四肢后侧的拍打。

侧卧位:适用于侧头部、面颊一侧,颈侧、腹侧、胸侧及上下肢侧的拍打。

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体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治疗的需要或避免因长时间保持一个体位而导致的肢体麻木僵硬。总之,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拍打手法,以求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按照一定顺序进行拍打

通常,我们要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外到里的顺序进行拍打治疗。如进行全身保健时,我们要先从头部开始拍打,然后一点一点向下移,直至足部。而对于每一个部位则要先拍打左边,再拍打右边。从前到后先拍前身,再拍侧身,最后拍后身。从外到里是指在拍打四肢时要先拍打外侧,再拍打里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拍打上肢外侧时,要从下往上拍打,而在拍打上肢内侧时则要从上往下拍打;恰恰相反,在拍打下肢外侧时,需要从上往下拍打,而在拍打下肢内侧时则要从下往上拍打。此外,拍打任脉和督脉时,则是从下往上拍打。

拍打完毕,稍作休息

拍打完毕之后,最好能喝一杯温开水,以补充水分,并能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废物排出体外。喝过水,稍作休息,再进行其他活动。

拍打疗法的操作要领

拍打者与被拍打者需放松身心

在进行拍打治疗时,操作者要放松身体与心情,尤其是要放松手、腕,做到手法灵活、拍打自然、轻松自如。精神紧张容易造成失误,心情轻松自然则会令整个拍打过程如行云流水。身体紧张会令呼吸急促、动作僵硬,易使拍打出现艰涩不畅感,身体放松则会令呼吸均匀、动作轻柔,让患者觉得被拍打简直是一种享受。因此,操作者在拍打时,要从头到脚自然放松,做到心轻、肩松、臂松、腕松、掌松、指松,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略微前倾,呼吸均匀自然,拍打柔中带刚,但不机械僵硬。如果操作者实在是紧张,就可利用深呼吸、熏香等令自己放松下来。

受拍者也要将身心放松下来,不要把拍打看得像动手术一样可怕,即使是拍出了痧,也不必过分担忧,出痧说明病邪已经溢出体外,这样身体才会逐渐好转。若是一味担忧拍打时会很疼痛,则会给自己造成心理暗示,妨碍治疗或减弱疗效。

拍打手法要灵活多变,富有弹性

由于人的身体不是一个平板,所以不要只机械地采用一种手法,比如说可用拳击法拍打大腿,却不宜用拳击法拍打面部。另外,长时间采用一种手法,操作者就会逐渐产生疲劳,出现拍打无力或用力不当的情况,令拍打效果大打折扣。因此操作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及拍打部位的不同经常变换手法,或用掌拍打,或用拳击法等方法,以使整个拍打过程持续有效地进行。

另外,拍打手法还要有弹性,不可生硬地击打,手需柔中带刚,刚柔并济,顺着肌肉的弹性拍打,在骨头突出处手法要更加轻柔,在肌肉丰满处可稍加力度。

力度得当,施力均匀

拍打不可用力过猛,过猛容易对皮肤肌肉及五脏六腑造成伤害;拍打亦不可用力过小,过小起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操作者应根据被拍打者得具体情况施加力量,如被拍打者身形健硕,则可采用较大的力,若被拍打者身形羸弱则要用较小的力量;如果被拍打者是疼痛敏感者,那么就要用较小的力进行拍打,反之,则要用较大的力。

在拍打的过程中,不能重一下,轻一下,施力要均匀,尤其是对待同一个部位,要让力保持均衡的状态,以使力量均匀渗透到肌肉筋脉。

速度适中,富有节奏

世界上任何活动着的生物,其生命活动都是有一定节奏和规律的,就像人的呼吸及心脏的跳动一样,在正常情况下,它们均是按照一个固定的速度和频率进行的,如果某种意外的情况改变了这种频率和速度,则会令人感觉到不舒服。拍打治疗也是一样,要根据受拍者的身体状况和拍打部位来决定拍打的快慢,从而使拍打节奏契合被拍打者的需要,让受拍打者尽可能地感到舒服。高明的操作者还会令拍打产生艺术性的节奏感,敲打人体就像敲打钟鼓一样,发出清脆悦耳的击打声,令受拍者获得被拍打的快感和享受。

要遵循一定的路线

拍打时要遵循一定的路线,不能东拍一下,西拍一下。通常要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外到里的顺序进行拍打。在掌握大路线的同时,要注意到局部,比如说在拍打上肢内侧时要从上往下拍打,而在拍打上肢外侧时则要从下往上拍打;在拍打下肢内侧时要从下往上拍打,而在拍打下肢外侧时则需要从上往下拍打。之所以采取这样的顺序,跟我们先前讲到的经络理论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手三阴经起于胸止于手,所以在拍打手臂内侧时要从上往下拍,而手三阳经是起于手止于头,所以拍打手臂外侧时要从下往上拍;同理,由于足三阴经起于足止于胸,所以拍打腿部内侧时要从下往上拍,而足三阳经起于头止于足,所以在拍打腿部外侧时要从上往下拍。

拍打的时间和疗程应因人而异

对于身体健康者,单纯只为保健,在1日的任何时候都可以拍打,每次可拍打头、肩、胳肢窝、肘、膝等处约5分钟,每天1~3次,也可适当增加次数。对于亚健康者,某些部位功能不佳,除拍打以上保健部位外,可在病灶处延长拍打时间,通常每处拍打5~30分钟,每天1~3次。对于自感不适或有明显病灶者,除拍打保健部位外,可重点拍打病灶处约30分钟以上,比如肩周炎,可重点拍打双肩,每天拍打1~3次,亦可适当增加次数。对于大病患者,如肩不能举、腿不能走,或被医院诊断为牛皮癣、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患者,建议从头到脚拍,且适当延长拍打时间,每天1~3次,待病情缓解后再酌情减少拍打时间。

拍打时间和频率如同推拿,没有绝对的标准,要因人而异,还要根据拍打疗法的目的进行。不管出痧与否,都可每天拍打,因为拍打不同于吃药、打针、照射,没副作用,即使不为治病,也可健身强体。但如果受拍者出现严重痧像或者过度疲劳,则需等痧或疲劳感消失后再进行拍打。

拍打疗法的注意事项

1.若不是隔着衣物拍打,而是直接在患者皮肤实施拍打,那么操作者一定要将双手洗净,剪短指甲。若不是用双手进行拍打,而是用木棒或石块,则要在拍打前进行消毒处理。另外,为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和增强治疗效果,可在受拍者身上涂抹润滑介质。如果是隔衣物拍打治疗,则无需进行清洁和消毒处理。

2.要在清洁的环境中进行拍打治疗,一个清洁、温馨、静谧的地方能令人身心放松,而嘈杂、污染的地方易使人心情烦躁,影响治疗的效果。另外,室内温度适宜,太冷容易令人感冒,太热容易出汗,阻碍拍打治疗。

3.为了缓解紧张,令拍打者与受拍者放松身心,使操作轻松愉快地进行,可在房间内熏香或播放轻柔的音乐。

4.严重感染的部位,昏迷、急性创伤者,不要进行拍打治疗。

5.女性月经期间和妊娠期间,均不宜拍打治疗。

6.在拍打前,被拍打者需排空大小便,这样拍打过程才不会因为尿急等原因而中断。

7.拍打时注意避风和保暖,不可用空调、电扇等直吹受拍者,以免风寒之邪通过开泄的汗孔进入体内,引起疾病。

8.拍打时,如果患者出现精神疲惫、面色苍白、冷汗频出、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神志不清、昏厥、心悸、心慌、发烧、出血等情况,可暂停拍打,等患者病情缓解后再行拍打。若一直没有缓解则要终止拍打,必要时需到医院就诊。

9.拍打后,对积滞严重者,可用热敷或药酒轻揉,切忌不要用冷水。

10.操作完成后,让患者饮用一杯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津液,并加快新陈代谢,促进代谢物尽快排出体外。之后,稍作休息,最少休息10分钟再行活动。

11.不要在拍打结束后立即洗浴,最好在3小时后并要用热水洗浴,2天内不可用凉水洗浴。

12.进行下次拍打治疗需等这次痧斑消失,不可带痧拍打。

13.拍打治疗后,饮食宜清淡,尽量不要吃辛辣、刺激、油腻、生冷的食物,也不要吃容易使患处发炎的食物,如海鲜类食品等。

拍打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

拍打疗法作为一种自然的治疗方法,其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宜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凡是推拿按摩、拍痧、针灸疗法适治的病症均可采用拍打疗法进行治疗,可用于治疗内、外、儿、妇、皮肤、五官等科的疾病。另外,拍打疗法对一些当今医学无力解决的疑难杂症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并具有应对急发病症、消除亚健康及美容瘦身的功效。不过,任何治疗方法都不是完美无缺的,在治疗的过程中,如能辅之其他的有益疗法,多管齐下,则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说在拍打治疗的同时,辅以食疗、运动治疗等方法,则易使疾病快速好转并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据临床实践表明,拍打疗法可治疗头痛、眩晕、高血压、咳嗽、发烧、呃逆、鼻渊、牙痛、缺乳、胃痛、胃胀、腰痛、肩周炎、坐骨神经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白带异常、中暑、脑卒中、落枕、扭伤等病症,还可祛斑、除皱。

禁忌证

尽管拍打可以治疗很多种疾病,但任何治疗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在下列情况下是不宜用拍打疗法进行治疗的。

1.对疼痛过敏者,不宜拍打。

2.女性在孕期、经期,忌拍打腹部、腰骶部及三阴交、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3.有严重出血倾向的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血友病、凝血障碍性疾病及过敏性紫癜等禁止拍打治疗。

4.危重病症,如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脏病或肾、肺功能衰竭等不宜拍打治疗,应立即住院观察治疗。如遇紧急情况,可将拍打作为急救措施,以争取时间。

5.乳头、肚脐、原因不明的肿块及恶性肿瘤部位禁止拍打。

6.重度糖尿病、肝硬化腹水、全身重度水肿者禁止拍打治疗。

7.皮肤溃烂、损伤、炎症及传染性皮肤病或皮肤病原因不明者均不宜采用拍打疗法。

8.外科手术疤痕处应在两个月以后方可进行拍打治疗,恶性肿瘤患者手术后,疤痕局部慎拍打。

9.大病初愈、重病、气虚血亏及饱食、饥饿状态下也不宜拍打。

10.精神失常及精神病发作期间不宜拍打。

11.小儿囟门未合者不宜拍打。

12.新发生的骨折处、新扭伤的局部禁止拍打。

拍打部位及主治

拍打头部

拍打头部时,要从头顶正中的百会穴向后拍至后颈部,再从头顶向下拍打至颈侧处。中医认为头部是“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俱会于此,此处聚集着丰富的穴位。拍打头部,可缓解大脑疲劳、清神明目,防治视力减退、头痛、头晕、失眠、神经衰弱、健忘、耳鸣、耳聋、面瘫、脱发、白发等病症。

拍打颈部

脖颈是连接头部和身体躯干的纽带,是人体多条经脉的必经之处,分布着众多穴位,如大椎穴等。拍打脖颈可疏经通络、活利筋骨、调理气血、止痉解痛,能治疗落枕、颈椎病、气管炎及头晕、头痛等多种疾病。拍打颈部时,不可用力过猛,宜采用轻柔舒缓的手法,尤其是前颈部务必轻轻拍打。

拍打面部

拍打面部更要手法轻柔,切不可伤及皮肤,最好涂上润滑介质再拍打,如柔肤水、凡士林等。拍打此处可调理面部气血,促进面部新陈代谢,增强皮肤弹性,消除皱纹、色斑、暗黄等,使皮肤光鲜亮泽。此外,还可保健眼睛,改善视力,治疗头痛、耳鸣、鼻炎、鼻出血、鼻塞、牙痛、面瘫等病症。

拍打胸腹部

胸腔和腹腔内藏有五脏六腑,统摄着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拍打胸腹部可润肺强心、疏肝利胆、健脾和胃、调节内分泌,可治疗哮喘、呃逆、咳嗽、胸闷、心悸、心绞痛、乳腺增生、肝炎、胆囊炎、腹胀、腹痛、便秘、泄泻、月经不调等病症。

拍打腰背部

拍打腰背部同样具有调理脏腑的功效,还可保健脊椎、腰椎,治疗腰背部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脊强痛、腰肢扭伤、肾虚等多种病症。拍打腰背部可稍稍用力,以使力量渗透体内。

拍打臀部

臀部肌肉丰厚,分布着少量的穴位,主要有环中、环跳、会阳、长强等穴。拍打此处可治疗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便秘、泄泻、痔疮、阳痿、带下等病症。另外,可具有瘦臀、提臀的功效。

拍打上肢

上肢分布着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即人体十二条主要经脉中的一半均过此处,同时又有穴位位于此处。拍打此处可疏通经脉、畅达气血、强健筋骨,能治疗肩周炎、上肢麻木、意外扭伤、头痛、头晕等大量病症。另外,由于手上分布着五脏六腑的全息反应区,因此拍打手部还具有保健脏腑的功能。

拍打下肢

与上肢类似,下肢也分布人体十二条主要经脉中的六条,它们分别是足三阴经和足三阳经,同时亦有大量的穴位位于此处。拍打下肢可通经活络、润滑筋骨,增强肌肉的弹性和韧性,加强双腿站立和行走的功能,常用于治疗下肢麻木、瘫痪、痉挛、劳损、跌打挫伤、踝关节扭伤等病症。足部有五脏六腑的全息穴区,因此拍打此处,还有保健五脏六腑、补益气血的功效。

十二正经

手太阴肺经

经络循行

肺经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还循胃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行气管、喉咙,横出腋下(中府、云门),下循上臂内侧,行心经、心包经之前(天府、侠白),过肘中(尺泽),经桡骨边缘(孔最),进入桡动脉(列缺、经渠、太渊),行大鱼际边缘(鱼际),出拇指末端(少商)。

主要腧穴

本经腧穴从中府到少商共11穴,左右共22穴。即中府、云门、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等。

1.中府

【定位】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缘直下1.5寸,平第1肋间隙处。

【主治】咳嗽,气喘,胸闷不适,肩背痛,颜面四肢水肿。

2.云门

【定位】距前正中线旁开6寸,当锁骨下窝凹陷中。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热,肩痛。

手太阴肺经

3.尺泽

【定位】微曲肘握拳,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

【主治】肘臂挛痛,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急性吐泻,小儿惊风。

4.孔最

【定位】前臂掌面桡侧,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主治】肘臂挛痛,咳嗽,气喘,扁桃体炎。

5.列缺

【定位】前臂掌面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痛,半身不遂,口眼斜,颈项强痛,头痛,手腕疼痛。

6.太渊

【定位】腕掌侧横纹,桡动脉桡侧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咯血,胸痛,咽喉肿痛,无脉症,手腕痛。

7.鱼际

【定位】第1掌指关节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主治】咳嗽,咯血,发热,咽喉肿痛,失音,小儿疳积。

8.少商

【定位】拇指桡侧,距指甲角约0.1寸。

【主治】咽喉肿痛,脑卒中昏迷,中暑呕吐,小儿惊风,癫狂,咳嗽,酒渣鼻。

手阳明大肠经

经络循行

大肠经起于示指末端(商阳),沿示指桡侧缘(二间、三间),出第1、2掌骨间(合谷),进入两筋(拇长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间(阳溪),沿前臂桡侧(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进入肘外侧(曲池、肘髎),经上臂外前(手五里、臂臑),上肩,出肩峰前面(肩髃、巨骨),向上交会颈部,下入锁骨上窝,络于肺,通过膈肌,属于大肠。

手阳明大肠经

颈部支脉上行颈旁(天鼎、扶突),通过面颊,进入下齿槽,出来夹口旁,交会人中(左边的向右,右边的向左),上夹鼻孔旁(口禾髎、迎香),接胃经。

主要腧穴

从商阳至迎香共计20穴,左右共40穴。即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手五里、扶突、迎香等。

1.商阳

【定位】位于示指桡侧,距指甲角0.1寸处。

【主治】主治咽喉肿痛,牙痛,脑卒中,昏迷。

2.三间

【定位】微握拳,位于示指桡侧第2掌指关节后凹陷处。

【主治】疏调头面阳气,明目固齿,利咽喉,定神志,解筋结。适用于视物昏花,牙齿松浮,咽喉不利,声音嘶哑及嗜睡,腹胀。

3.合谷

【定位】位于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凹陷中。或以一手拇指的指关节横纹正对另手的拇、示指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所指处即是。

【主治】头痛,牙痛,发热,喉痛,指挛,臂痛,口眼斜,便秘,经闭,鼻塞;耳聋、青春痘、赘疣,是面部美容的主要选穴之一,为临床急救之要穴。

4.阳溪

【定位】腕背横纹桡侧,拇指跷起时,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处中(即鼻烟窝处)。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手腕痛、头痛、目赤肿痛、耳聋。

5.偏历

【定位】屈肘,在前臂背面桡侧,阳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处。

【主治】耳鸣,耳聋,目赤,手臂酸痛,咽喉肿痛,水肿。

6.手三里

【定位】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

【主治】肘臂疼痛,上肢瘫痪麻木,腹痛,腹泻,腹胀,齿痛。

7.曲池

【定位】屈肘成直角,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凹陷中。

【主治】发热,牙痛,咽喉肿痛,手臂肿痛,肘痛,齿痛,腹痛,癫狂,瘰疬,高血压,风疹,痤疮,湿疹,荨麻疹。

8.臂臑

【定位】肩外侧,三角肌止点处,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

【主治】瘰疬,肩臂疼痛,颈项拘挛,眼睑下垂,面肌痉挛。

9.肩髃

【定位】肩峰前下方,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臂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在前方的凹陷中。

【主治】肩臂挛痛,上肢不遂,荨麻疹,腋臭。

10.迎香

【定位】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沟中。

【主治】鼻塞,鼻炎,鼻出血,口歪,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

经络循行

从鼻旁开始(迎香),交会鼻根中,旁会睛明,向下沿鼻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槽(巨髎),回出来夹口旁(地仓),环绕口唇(会人中),沿下颌出面动脉(大迎),沿下颌角(颊车)上耳前(下关),经颧弓上(会上关),沿发际(头维),至额颅中部(会神庭)。

足阳明胃经

颈部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人迎),沿喉咙(水突、气舍),进入锁骨上窝,通过膈肌属于胃(会上脘、中脘),络于脾。

胸腹部主干:从锁骨上窝(缺盆)向下,经乳中(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向下挟脐两旁(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进入气街(气冲,股动脉搏动处)。

下肢支脉:从胃口向下,沿腹里,至气冲(股动脉搏动处),由此下行,经髋关节前(髀关),到股四头肌隆起处(伏兔、阴市、梁丘),下向膝髌中(犊鼻),沿胫骨外侧(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下行足背(解溪、冲阳),进入中趾内趾缝(陷谷、内庭),出第2趾末端(厉兑)。另一分支从足三里分出(丰隆),向下进入中趾外侧趾缝,出中趾末端。

主要腧穴

从承泣至厉兑共计45穴,左右计90穴。即承泣、四白、地仓、大迎、颊车、人迎、缺盆、气户、乳中、乳根、梁门、天枢、归来、气冲、犊鼻、足三里、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等。

1.承泣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位于眼眶下缘与眼球之间。

【主治】眼病,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眼睑动,口眼斜,眼睑肌痉挛,近视,面肌痉挛。

2.四白

【定位】目正视,瞳孔直下1寸,位于眶下孔凹陷中。

【主治】口眼斜,目赤痛痒,头痛,眩晕,面肌痉挛。

3.地仓

【定位】瞳孔直下,平口角旁0.4寸,正视,瞳孔直下与口角水平线交点处即是。

【主治】流涎,口眼斜,三叉神经痛。

4.颊车

【定位】下颌角前上方1横指凹陷中,咀嚼时咬肌隆起处。

【主治】口眼斜,牙痛,颊肿,牙关脱臼,腮腺炎,面神经麻痹。

5.下关

【定位】颧弓与下颌切迹之间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主治】面瘫,牙关不利,牙痛,耳聋,耳鸣,聤耳,面神经麻痹。

6.头维

【定位】额角发际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迎风流泪,喘逆烦满,额部皱纹,眼睑动。

7.人迎

【定位】喉结旁开1.5寸,胸锁乳突肌前缘。

【主治】咽喉肿痛,喘息,高血压,瘰疬,瘿气。

8.缺盆

【定位】在锁骨上窝中央,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瘰疬,颈淋巴结核。

9.乳根

【定位】乳头直下,第5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处。

【主治】咳嗽,气喘,呃逆,胸痛,乳痈,乳少,乳房过小。

10.天枢

【定位】前正中线旁开2寸,平脐。

【主治】腹泻,便秘,腹痛,月经不调,经痛带下,痢疾。

11.水道

【定位】下腹部,当脐中下3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小腹胀满,痛经,小便不利,水肿,疝气。

12.伏兔

【定位】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6寸。

【主治】腿痛,下肢不遂,脚气,疝气,腹胀。

13.梁丘

【定位】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2寸。

【主治】胃痛,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乳痈。

14.足三里

【定位】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嵴外1横指处。

【主治】胃痛,呕吐,腹泻,便秘,下肢痿痹,膝胫酸痛,疳积,乳痈,虚劳。

15.上巨虚

【定位】足三里穴下3寸。

【主治】夹脐痛,腹泻,便秘,胫前挛痛,下肢瘫痪,脚弱无力。

16.下巨虚

【定位】上巨虚穴下3寸。

【主治】小腹疼痛,泄泻,痢下脓血,腰脊痛,乳痈,下肢痿痹。

17.丰隆

【定位】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与外侧踝尖连线的中点,条口穴外1横指。

【主治】头痛,咽痛,咳嗽,痰多,肢肿,便秘,狂痫。

18.内庭

【定位】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主治】牙痛,咽喉肿痛,口臭,胃痛,吐酸,腹胀,泄泻,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足太阴脾经

经络循行

从大趾末端(隐白)开始,沿大趾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内侧缘(三阴交、漏谷),交出肝经之前(地机、阴陵泉),经膝股部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会中极、关元),属于脾,络于胃(腹哀,会下脘、日月、期门),再通过膈肌,夹食管旁(食窦、天溪、胸乡、周荣),上连舌本,散布舌下。其分支从胃别出,上行通过膈肌,注入心中(大包)。

主要腧穴

自隐白至大包共计21穴,左右共42穴。即隐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腹哀、大包等。

1.隐白

【定位】在足大趾内侧末节,距趾甲角约0.1寸。

【主治】腹胀,便血,崩漏,月经过多,癫狂,多梦,惊风,昏厥。

2.公孙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肠鸣腹胀,腹痛,痢疾,泄泻,心烦失眠。

3.三阴交

【定位】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的后缘。

【主治】失眠,腹胀,消化不良,遗尿,小便不利,阳痿,遗精,崩漏,带下。

足太阴脾经

4.地机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

【主治】腹痛,泄泻,小便不利,水肿,月经不调,遗精,痛经。

5.阴陵泉

【定位】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主治】腹胀,泄泻,膝关节酸痛,小便不利。

6.血海

【定位】屈膝,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月经不调,经痛,经闭,膝痛,股内侧痛,瘙痒症,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丹毒。

7.大横

【定位】脐中旁开4寸。

【主治】虚寒泻痢,大便秘结,小腹痛。

手少阴心经

经络循行

从心出来,属于心脏,下过膈肌。络于小肠。外行经脉从心上行至肺,向下出于腋下(极泉),沿上臂内侧后缘,走肺经、心包经之后(青灵),下向肘内(少海),沿前臂内侧后缘(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到掌后豌豆骨,进入掌内后边(少府),沿小指桡侧出于末端(少冲),接小肠经。

主要腧穴

自极泉至少冲共计9穴,左右共18穴。即极泉、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等。

手少阴心经

1.极泉

【定位】在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主治】胸闷,胁肋痛,心痛,心悸,臂肘冷麻,瘰疬,腋臭。

2.少海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

【主治】心痛,肘臂挛痛,目眩,头项痛,腋胁痛,瘰疬。

3.通里

【定位】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1寸。

【主治】心悸,怔忡,头晕,咽痛,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4.阴郄

【定位】在前臂掌侧,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

【主治】心痛,惊悸,骨蒸盗汗,吐血,衄血,暴喑。

5.神门

【定位】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凹陷中。

【主治】心痛,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痫,高血压,胸肋痛。

6.少府

【定位】在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当小指尖处。

【主治】心悸,胸痛,小便不利,遗尿,阴痒痛,小指挛痛。

7.少冲

【定位】在小指桡侧,距指甲角约0.1寸。

【主治】心悸,心痛,癫狂,脑卒中昏迷,热病,胸胁痛。

手太阳小肠经

经络循行

从小指外侧末端(少泽),沿手掌尺侧(前谷、后溪),上向腕部(腕骨、阳谷),出尺骨小头(养老),直上沿尺骨下边(支正),出于肘内侧当肱骨内上髁和尺骨鹰嘴之间(小海),向上沿上臂后外廉,出肩关节(肩贞、臑俞),绕肩胛(天宗、秉风、曲垣),交会肩上(肩外俞、肩中俞),进入缺盆,络于心,沿食管,通过膈肌,到胃,属于小肠。

颈部支脉从缺盆上行沿颈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颊(颧髎),到外眼角,弯向后,进入耳中(听宫)。

主要腧穴

从少泽至听宫共计19穴,左右共38穴。即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小海、肩贞、天宗、肩外俞、天窗、天容、听宫等。

1.少泽

【定位】小指尺侧,指甲角旁约0.1寸。

【主治】发热,脑卒中昏迷,乳痈,乳少,咽喉肿痛。

2.后溪

【定位】微握拳,在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项强痛,耳聋,热病,疟疾,癫症,痫证,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

3.腕骨

【定位】在手掌尺侧,当第5掌骨基底与钩骨之间的凹陷处,赤白肉际。

【主治】头痛,耳鸣,耳聋,指挛臂痛,疟疾,胁痛,黄疸。

4.阳谷

【定位】在手掌尺侧,尺骨茎突与三角骨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眩,牙痛,耳鸣,耳聋,热病,腕痛,癫痫。

5.养老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

【主治】肩臂疼痛,目视不明,落枕。

手太阳小肠经

6.支正

【定位】在前臂背面尺侧,当阳谷与小海的连线上,腕背侧横纹上5寸。

【主治】项强,肘挛,手指痛,头痛,热病,癫狂,扁平疣。

7.肩贞

【定位】在肩关节后下方,臂内收时,腋后纹头上1寸。

【主治】肩胛酸痛,肩关节活动不便,上肢瘫痪,瘰疬。

8.天宗

【定位】在肩胛部,当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

【主治】肩背酸痛,肩关节活动不便,气喘,乳痈。

9.肩外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主治】肩背酸痛,颈项强急。

10.肩中俞

【定位】在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肩背酸痛。

11.颧髎

【定位】在面部,当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

【主治】口眼斜,牙痛,眼睑动,三叉神经痛。

12.听宫

【定位】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癫狂痫,聤耳。

足太阳膀胱经

经络循行

从目内眦(睛明)开始,上行额部(攒竹、眉冲、曲差),交会头顶(五处、承光、通天),从头顶分出到耳上角。

直行主干从头顶入络脑(络却、玉枕),回出项后(天柱)分开下行三条支脉:

1.沿肩胛内侧,夹脊柱(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到达腰中(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属于膀胱(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

2.从腰中分出,夹脊旁,过臀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阳、承扶),腘窝中(殷门、委中)。小腿后侧(合阳、承筋、承山),外踝后面(飞扬、跗阳、昆仑)。

3.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经过髋关节部,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浮郄、委阳),会合于腘窝中(委中),由此向下通过腓肠肌(合阳、承筋、承山)。出外踝后方(飞扬、附阳、昆仑),沿第5跖骨粗隆(仆参、申脉、金门、京骨),到小趾外侧(束骨、足通谷、至阴),下接肾经。

主要腧穴

自睛明至至阴共计67穴,左右共134穴。即睛明、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关元俞、承扶、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承山、昆仑、申脉、金门、至阴等。

1.睛明

【定位】在面部,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

足太阳膀胱经

【主治】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视不明,近视,斜视,夜盲,色盲,眼睑下垂,角膜炎,结膜炎。

2.攒竹

【定位】在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头痛,失眠,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眩,假性近视,面瘫,泪溢,眼睑下垂。

3.眉冲

【定位】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主治】头痛,眩晕,痫证,鼻塞。

4.通天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线直上4寸,旁开1.5寸。

【主治】头痛,眩晕,鼻塞,鼻出血,鼻渊。

5.玉枕

【定位】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痛,鼻塞。

6.天柱

【定位】在顶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中。

【主治】头痛,项强,鼻塞,肩背痛。

7.大杼

【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项强,肩胛酸痛。

8.风门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目眩,项强,腰背痛,鼻塞多涕。

9.肺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气喘,潮热,盗汗,咯血。

10.厥阴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咳嗽,心痛,心悸,胸闷,呕吐。

11.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失眠,健忘,心痛,心悸,心烦,梦遗,盗汗,癫狂,痫证,咳嗽,吐血。

12.膈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呕吐,气喘,咳嗽,盗汗,呃逆。

13.肝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黄疸,胁肋痛,目赤,夜盲,视物不清,脊背痛,癫狂,痫证。

14.胆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胁肋痛,口苦,黄疸,肺痨,潮热。

15.脾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脘胀痛,呕吐,消化不良,泄泻,痢疾,便血,水肿,背痛。

16.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胃痛,腹胀,肠鸣,呕吐。

17.三焦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肠鸣,腹胀,呕吐,泄泻,胃脘痛,腰背强痛,水肿。

18.肾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带下,不孕,不育,腰背酸痛,耳鸣,耳聋,小便不利,水肿。

19.气海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胀,痛经,肠鸣。

20.大肠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腿痛,腰肌劳损,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

21.关元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泄泻,遗尿,小便不利。

22.膀胱俞

【定位】在背部,当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遗精,水肿。

23.八髎

【定位】在第1、2、3、4骶后孔中(分别称为上髎、次髎、中髎、下髎)。

【主治】腰腿痛,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遗精,小便不利,便秘。

24.委中

【定位】在腘窝横纹中央,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主治】腰痛,膝关节屈伸不利,脑卒中昏迷,半身不遂,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25.承山

【定位】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主治】腰腿痛,腓肠肌痉挛,痔疾,便秘。

26.昆仑

【定位】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痛,项强,目眩,鼻出血,腰痛,踝关节扭伤,小儿痫证,难产。

27.申脉

【定位】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主治】痫证,癫狂,头痛,失眠,眩晕,腰痛。

28.京骨

【定位】在足外侧,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项强,腰腿痛,癫痫。

29.至阴

【定位】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头痛,鼻塞,目痛,胎位不正,胞衣不下,难产。

足少阴肾经

经络循行

从足小趾下边开始,斜向脚心(涌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内踝之后(太溪),分支进入脚跟中(大钟);另一支上向小腿内侧(复溜、交信,会三阴交),出窝内侧(筑宾、阴谷),上大腿内后侧,通过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盲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足少阴肾经

上行主干从肾向上(商曲、石关、阴都、通谷、幽门),通过肝、膈、进入肺(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沿着喉咙,夹舌根旁。

主要腧穴

从涌泉至俞府共计27穴,左右计54穴。即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筑宾、阴谷、俞府等。

1.涌泉

【定位】在足底部,足趾屈曲时呈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处。

【主治】头顶痛,眩晕,昏厥,失眠,小儿发热惊风,便秘,癫证,失音。

2.然谷

【定位】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

【主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小便不利,泄泻,咯血,小儿脐风。

3.太溪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眩,喉痛,齿痛,耳鸣,耳聋,失眠,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小便频数,腰痛,消渴。

4.照海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主治】失眠,小便不利,小便频数,痫证,月经不调,痛经,目赤肿痛,咽喉肿痛。

5.复溜

【定位】在小腿内侧,太溪直上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泄泻,肠鸣,水肿,腹胀,盗汗,腰痛。

6.大赫

【定位】在下腹部,当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

【主治】遗精,带下,月经不调,痛经。

7.俞府

【定位】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主治】咳嗽,气喘,胸痛。

手厥阴心包经

经络循行

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部和下腹部,络于上、中、下三焦。

胸中支脉:沿胸内出胁部(天池),当腋下3寸,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天泉),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曲泽),下向前臂,走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郄门、间使、内关、大陵),进入掌中(劳宫),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中冲)。

主要腧穴

自天池至中冲共计9穴,左右共18穴,即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曲泽

【定位】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热病,肘臂挛痛,风疹。

2.郄门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

【主治】心痛,胸痛,咯血,呕血,癫痫,疔疮,瘙痒症。

3.内关

【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手厥阴心包经

【主治】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呃逆,精神失常,失眠,偏头痛,癫痫,肘臂挛痛,晕车。

4.大陵

【定位】在腕横纹的中点处,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心痛,心悸,胸胁痛,胃痛,呕吐,癫狂,手臂挛痛。

5.劳宫

【定位】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主治】心痛,呕吐,癫狂痫,口疮,口臭,脑卒中昏迷,中暑。

6.中冲

【定位】在中指尖端中央。

【主治】脑卒中昏迷,舌强不语,小儿惊风,中暑,昏厥。

手少阳三焦经

经络循行

起始于环指末端(关冲),上行小指与环指之间(液门),沿手背(中渚、阳池),出于前臂尺骨与桡骨之间(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向上通过肘尖(天井),沿上臂外侧(清冷渊、消泺)。向上通过肩部(臑会、肩髎),交出胆经后边(天髎),进入缺盆,分布于膻中,散络于心包,通过膈肌,遍属于三焦。

胸中支脉:从膻中上行,出锁骨上窝,上向颈旁,联系耳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孙),弯下向面颊,至眼下(颧髎)。

耳后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耳门、耳和髎),经过上关前,交面颊,到外眼角(丝竹空),接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

主要腧穴

自关冲至丝竹空共计23穴,左右共46穴。即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肩髎、翳风、耳门、丝竹空等。

1.关冲

【定位】在环指尺侧,距指甲角0.1寸。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中暑。

2.液门

【定位】在手背部,当第4、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热病,手臂痛。

3.中渚

【定位】在手背部,当环指掌指关节的后方,第4、5掌骨间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耳聋,耳鸣,喉痹,热病,手指不能伸屈。

4.阳池

【定位】在腕背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处。

【主治】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喉痹,口干,消渴,腕痛。

5.外关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热病,头痛,耳鸣,耳聋,目赤肿痛,肘臂手指痛、屈伸不利,瘰疬。

6.支沟

【定位】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主治】耳鸣,耳聋,暴喑,胁肋痛,便秘,热病,瘰疬。

7.天井

【定位】在臂外侧,屈肘时当肘尖直上1寸凹陷处。

【主治】偏头痛,耳聋,瘰疬,胸胁痛,癫痫。

8.翳风

【定位】在耳垂后方,当乳突前下方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中。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

9.角孙

【定位】折耳郭向前,当耳尖直上入发际处。

【主治】颊肿,目翳,牙痛,项强。

10.耳门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上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颈颔痛。

11.丝竹空

【定位】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眼睑动。

足少阳胆经

经络循行

从外眼角(瞳子髎)开始,向上到达额角(颔厌、悬颅、悬厘、曲鬓),下耳后(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从耳后进入耳中,走耳前(听会、上关),至外眼角后。

躯体主干:从耳后,沿颈旁,至肩上后退(肩井),进入缺盆,由此下向胸中,过膈肌,络于肝,属于胆。另一支从缺盆下腋下(渊液、辄筋),沿胸侧,过季胁(日月、京门,会章门),向下会合于髋关节部(带脉、五枢……环跳),沿大腿外侧(风市、中渎),出膝外侧(膝阳关),下向腓骨头前(阳陵泉),直下到腓骨下段(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下出外踝之前(丘墟),沿足背进入第4趾外侧(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

足少阳胆经

主要腧穴

自瞳子髎至足窍阴共计44穴,左右共88穴,即瞳子髎、听会、上关、率谷、完骨、阳白、风池、肩井、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足窍阴等。

1.瞳子髎

【定位】在面部,目外眦旁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目翳,泪溢。

2.听会

【定位】在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主治】耳鸣,耳聋,齿痛,面神经麻痹。

3.上关

【定位】在耳前,下关直上,当颧弓的上缘凹陷处。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口眼斜,齿痛,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4.率谷

【定位】在头部,当耳尖直上入发际1.5寸,角孙直上方。

【主治】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惊风。

5.完骨

【定位】在头部,当耳后乳突的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头痛,颈项强痛,齿痛,口歪,癫痫。

6.阳白

【定位】在前额部,目正视,瞳孔直上,眉上1寸。

【主治】头痛,目眩,目痛,视物模糊,眼睑动。

7.风池

【定位】在项部,枕骨下两侧,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平风府穴。

【主治】头痛,感冒,项强,鼻出血,鼻塞,耳鸣,耳聋,脑卒中,热病,疟疾,癫痫,口眼斜,落枕。

8.肩井

【定位】在肩上,当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

【主治】项强,肩背痛,手臂上举不便,乳汁不下,乳痈,难产,瘰疬,落枕。

9.环跳

【定位】在股外侧部,当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内2/3交界处。

【主治】腰腿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风疹。

10.风市

【定位】大腿外侧中间,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患者垂手直立时,中指尖处即是该穴。

【主治】偏瘫,膝关节酸痛,瘙痒症。

11.阳陵泉

【定位】在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主治】膝关节酸痛,胁肋痛,下肢痿痹,半身不遂,黄疸,小儿惊风。

12.光明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缘。

【主治】目痛,夜盲,下肢痿痹,乳房胀痛,近视,目花。

13.悬钟(绝骨)

【定位】在小腿外侧,当外踝高点上3寸,腓骨前缘。

【主治】痴呆,脑卒中,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

14.丘墟

【定位】在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凹陷中。

【主治】踝关节痛,胸胁痛,目赤肿痛,颈项痛,足内翻。

15.足临泣

【定位】在足背外侧,当第4跖趾关节的后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处。

【主治】头痛,目眩,瘰疬,胁肋痛,足跗肿痛,足趾挛痛,乳痈,月经不调。

16.足窍阴

【定位】在足第4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失眠,胁痛,足跗肿痛。

足厥阴肝经

经络循行

从大趾背毫毛部(大敦)开始,向上沿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l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蠡沟、中都、膝关),上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进入阴毛中,环绕阴器,至小腹(急脉),夹胃旁,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向上通过膈肌,布于胁肋,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主要腧穴

从大敦至期门共计14穴,左右计28穴。即大敦、行间、太冲、中封、中都、曲泉、阴包、章门、期门等。

1.大敦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旁0.1寸。

【主治】疝气,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癫痫。

2.行间

【定位】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

足厥阴肝经

【主治】头痛,目眩,目赤肿痛,口歪,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脑卒中,足跗疼痛,疝气,癫痫。

3.太冲

【定位】在足背侧,第1、2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中。

【主治】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歪,胁痛,遗尿,月经不调,咽痛,小儿惊风,呃逆,下肢痿痹。

4.蠡沟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不调,带下,下肢痿痹。

5.曲泉

【定位】屈膝,在膝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胫骨内侧髁之后,半腱肌、半膜肌止端之前的凹陷处。

【主治】产后腹痛,小便不利,遗精,膝痛,月经不调,带下,痛经。

6.章门

【定位】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主治】胸胁痛,胸闷,腹痛,腹胀,泄泻,小儿疳积。

7.期门

【定位】在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主治】胸胁痛,腹胀,呕吐,呃逆,乳痈,奔豚气。

奇经

督脉

经络循行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长强),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腰俞、腰阳关、命门……大椎),上达项后(哑门、风府),进入脑内(脑户、强间、后顶),上行巅顶(百会、前顶、囟会),沿前额下行鼻柱(上星、神庭、素髎),止于上齿龈(人中、兑端、龈交)。

主要腧穴

从长强至龈交共计28穴。即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灵台、大椎、陶道、哑门、脑户、强间、后顶、百会、神庭、人中、龈交等。

1.长强

【定位】在尾骨端,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痔疾,腰脊或尾骶部疼痛。

2.命门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腰脊疼痛,阳痿,遗精,尿频,遗尿,带下,月经不调,水肿,腹泻,小腹冷痛。

3.灵台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6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疔疮,脊背强痛。

4.神道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5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督脉

【主治】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失眠,脑卒中不语。

5.身柱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疔疮。

6.陶道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头痛,疟疾,热病,脊强,癫狂,骨蒸潮热。

7.大椎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头项强痛,落枕,癫痫,小儿惊风,疟疾,肩背痛,腰脊强痛,风疹,痤疮。

8.哑门

【定位】在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1颈椎下。

【主治】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证,头痛,项强。

9.风府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

【主治】头痛,项强,眩晕,失音,癫狂,痫证,脑卒中,咽喉肿痛。

10.百会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头顶正中。

【主治】头痛,头晕,昏厥,脑卒中失语,痫证,脱肛,泄泻,失眠,健忘。

11.上星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头痛,目痛,鼻渊,癫狂,疟疾,热病。

12.神庭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目赤肿痛。

13.素髎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鼻渊,鼻出血,喘息,惊厥,昏迷,新生儿窒息,酒渣鼻。

14.人中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2/3交界处。

【主治】昏迷,惊厥,急慢惊风,口眼斜,癫痫,闪挫腰痛,颜面水肿,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15.龈交

【定位】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主治】齿龈肿痛,癫狂,口臭,鼻渊,脑卒中失语,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

任脉

经络循行

起始于会阴部(会阴),向上到阴毛处,行于少腹正中(曲骨、中极),上出关元穴。沿前正中线(石门、会海、阴交、神阙……廉泉)向上到达咽喉部,再向上到达下颌(承浆),环绕口唇沿面部进入目下。

本经腧穴

自会阴至承浆共计24穴。即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神阙、中脘、上脘、紫宫、廉泉、承浆等。

任脉

1.会阴

【定位】男性,在阴囊根部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女性,在大阴唇后联合与肛门连线的中点。

【主治】小便不利,痔疾,脱肛,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癫狂,昏迷。

2.中极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主治】小便不利,遗尿,疝气,遗精,阳痿,早泄,恶露不止,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水肿。

3.关元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主治】腹痛,泄泻,月经不调,带下,痛经,遗尿,小便频数,遗精,阳痿,疝气,不孕,脑卒中脱证,虚劳羸瘦,延缓衰老。

4.气海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主治】腹痛,泄泻,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遗尿,遗精,阳痿,疝气,虚脱,形体羸瘦,延缓衰老。

5.神阙

【定位】脐中央处。

【主治】腹痛,泄泻,脱肛,虚脱,水肿,便秘,脑卒中脱证。

6.中脘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吞酸,泄泻,消化不良,便秘,便血,小儿疳积,脏躁,癫狂。

7.鸠尾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主治】胸痛,呃逆,腹胀,癫狂痫。

8.膻中

【定位】在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隙,两乳头连线中点。

【主治】咳喘,胸闷,胸痛,心痛,心悸,乳少,噎膈,乳痈。

9.天突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正中。

【主治】喘咳,咯痰不畅,胸痛,咽喉肿痛,梅核气,噎膈,单纯性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亢进。

10.承浆

【定位】在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主治】口眼斜,牙痛,齿龈肿痛,暴喑,癫狂。

经外奇穴

1.四神聪

【定位】在头顶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1寸处。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目疾。

2.印堂

【定位】在两眉头连接的中点。

【主治】头痛,眩晕,鼻出血,鼻渊,失眠,健忘,小儿惊风,产后血晕,痴呆。

3.鱼腰

【定位】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主治】眉棱骨痛,眼睑下垂,目赤肿痛,目翳,口眼斜。

4.太阳

【定位】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1寸处凹陷中。

【主治】头痛,目疾,面瘫。

5.夹脊

【定位】在背部,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一侧17穴,左右共34穴。

【主治】脊椎疼痛强直,脏腑疾患,以及强壮作用。

6.桥弓

【定位】位于耳垂后翳风穴到同侧缺盆穴连成的直线上。

【主治】头痛,头晕,斜颈。

7.子宫

【定位】女脐下4寸,旁开3寸。

【主治】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阴挺,不孕。

常用穴位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