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
(1)家长要学会了解孩子
了解和研究孩子是教育孩子的前提,古今中外的知名教育家都十分重视了解和研究教育对象。我国古代《学记》认为:“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按照这个要求,我们的父母就要能够洞察孩子的心,全面把握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再有针对性地“长善”和“救其失”,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
“您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当然了解!”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这样回答。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每一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并能说出他的一些特点的。孩子从出生之日起就融入充满爱的家庭氛围之中,父母是孩子最亲密最值得信赖的人。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为父母了解和研究儿童提供了时空和情感上的便利条件,相信天下没有人比父母更能了解自己的孩子了。但是父母的看法并不总是准确和全面的,也不是总能够考虑到孩子各方面的特点的。“察子失真”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错误,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因为父母经常与孩子在一块,就会对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熟视无睹或视而不见,还有些父母忙于事业发展,累于生活琐事,很少能抽出时间专门地观察、研究自己的孩子,因而不能形成对孩子正确、全面的认识。这正如一句古诗所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家长了解和研究孩子,具有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时间和空间条件看,父母和孩子间的时空距离是最为接近的,两代人频繁互动的交往为家长了解孩子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孩子主要生活在家庭里,家庭是满足孩子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主要场所,即使是上小学后,孩子每天仍有大约三分之二左右的时间在家庭里活动,在每天同孩子的交往中,父母经常为孩子操心,满足他们的需求(尤其是物质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自然会去了解孩子的各种状态,去体会孩子的心态,去思考孩子的要求,长此以往,父母就能对孩子有一定的了解。另外,父母还能站在“历史的高度”去把握孩子的过去和现在,并推知孩子将来的发展,这是任何其他人所不能胜任的。
父母和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为家长了解和研究孩子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在家庭关系中,除了夫妻关系,就是亲子关系,这是异于夫妻关系的又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家庭关系。正是这种亲子关系,促使父母对子女产生深切而真挚的爱以及强烈的责任感,促使父母时刻关注孩子的言行,去考虑孩子的教育和培养问题。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期望值越来越高,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努力去掌握有关教育知识,加强自身科学文化素养,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孩子做好了知识上的储备。
②了解和研究孩子的一般内容
鲁迅先生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孩子的世界”究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的健康状况与身体发育情况,主要是指儿童的形体结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基本活动能力和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的基本知识、技能、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等。
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情况。智力是各种认识能力的综合表现,是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思维力等能力的综合,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情感、动机、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也有影响。
学习情况主要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学习成绩以及学习中的困难等。
孩子的个性心理品质。这大致表现为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上的差异,个性的形成与如下四种因素有关:先天的生理素质、孩子所处的生活环境、个人的活跃程度、周围人对孩子的教育熏陶。孩子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的不同,要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训练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如果忽视孩子在某一方面所具备的能力素质,粗暴地强制他们放弃原有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习他们根本不感兴趣的东西,只会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孩子的思想品德素质。主要包括政治影响、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当前的思想矛盾、思想问题与实际困难等。
所以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今天的孩子难教育,这是个世界性的问题。难在哪里呢?有人说知识不足,有人说方法不当,这些都是对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恐怕是对今天的孩子缺乏了解,有些父母也许不服气:“知子莫如父母,我们天天看着自己的孩子,难道还不了解他(她)?”
让咱们来看一些事实吧!
住进高楼里的孩子孤独感增强了,父母们于心不忍,建议孩子外出跑跑跳跳,孩子却回答:“没劲!”鼓动孩子找邻居伙伴玩玩,孩子竟说:“不愿意”。
如今的孩子特别喜欢看卡通(漫画)。有位家长是儿童图书奖的评委,抱回家许多获奖图书。可儿子毫无兴趣,却用零花钱买回近百本卡通,忘了吃饭、忘了功课、忘了睡觉,看得开怀大笑、浑身乱抖。父母困惑不已,要过卡通书细看了半天,居然看不明白:这是什么鬼东西,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可问题是孩子一看就懂,一懂就迷,您是大人怎么就看不懂呢?
正如读书一样,世界上的书浩如烟海,最难读的是子女这部无字之书。做父母的,要透过子女的内心世界,读懂他们的每一天,每一年,也就是说,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
假如家长和孩子之间关系出现问题,主要原因是由于双方沟通不够、缺乏了解而引起的。许多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越大,便越难与他们沟通,甚至不知应该怎样去交谈。
孩子是成长的个体,其心理特点具有发展性、多变性、可塑性。在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大脑发育、语言发育、心理发育等关键期。
当孩子逐渐长大,知识面、接触面增大,他开始学会自己观察、思考,对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有时觉得有些事情没有必要跟父母说,这样父母就会缺乏对孩子的了解,因此相互间的沟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家长的理解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它是使家庭教育步入正轨的一个重要前提。许多家长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其实他们何尝理解孩子!他们是按自己的想法为孩子做这做那的,孩子想什么家长根本不管。
(2)给父母们的建议
父母对子女说话时,应该有正向的目的,例如提供知识信息、解决疑难、分享情感,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父母如果能表现友善,不以强者的权威压制孩子,往往会得到孩子相对的友善。
家长与孩子对话,一定要注意语气与态度,尽可能经常微笑,以欢愉、平和的声音,显示出友善、冷静的态度以达到沟通的效果。不妨试试以下的建议:
①接纳孩子。必须让孩子知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父母都是爱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说了什么或做了什么,也许父母并不接纳他的行为,但依然是关爱他的。有时只要简单的一句话:“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或“我也这样想!”都能使孩子觉得受到父母的认同。
②表达感情。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时候才表达亲昵的行为,当孩子长大后便改以冷淡的态度,甚至拒绝孩子的“痴缠”。然而温暖的身体接触可令孩子切身体会父母的关怀。此外,也别忘了接纳孩子对你表达的爱意。所以,请多亲亲孩子并常说:“我爱你!”
③多说“我”,少说“你”。不要说“放学后,你应该立即回家!”可以说:“放学后你不立即回家,我会很担心。”
人们常常说,在孩子的教育上,应该要从正确理解孩子入手。这个“正确理解”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了解孩子的性格情况和兴趣的方向,或者掌握孩子的要求和想法等等,这对理解孩子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可是,如果根据错误的做法和肤浅的方法去理解的话,结果就不会达到真正的理解。所以,为了真正理解孩子,必须要有正确的理解方法。这就是要考虑正确理解孩子的基本方法,也就是对孩子的基本看法,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考虑具体细致的方法了。
对孩子的基本看法,有各种不同的观点,家长们则要从如何去看待和处理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动的角度上去予以探讨。
孩子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在占其日常生活大部分的游戏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精神活动,包含着这种精神活动的孩子的行动,就是孩子的所有“反应”或者“活动”的反应。如需要母亲、同小朋友说话、猜谜、看画册或者听故事等等都是孩子的“行动”、“活动”或者“反应”。
在这样的行动中,既有象“看书”那种能够直接观察出来的行动,也有象“喜欢老师”那种通过对孩子的活动或者行动的观察而间接推测出来的行动。总之,表现在我们面前的孩子的行动,任何时候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脱离环境的行动是不存在的。这就是说不能脱离环境去考虑孩子的行动。
孩子愿意去野外采集美丽的花草,喜欢在室外做模仿游戏,乐意在教室里看连环画剧和听故事,等等。当孩子进行游戏活动时,在那里一定有包围孩子行动的场面,也就是环境。
这就是说,不论在什么时候,行动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
由此可以认为,行动是由环境所决定的。了解这种情况下的环境对行动具有何种意义,并且进而弄清行动和环境有着怎样的因果关系,我认为这对了解孩子的行动,更好地理解孩子,是极其重要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