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作战篇(1)
概述
本章从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条件的依赖关系出发,指出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国家造成的危害,论述速战速胜的重要性。
因为出兵打仗要耗损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拖久了会使军队疲惫、锐气挫伤、财力枯竭,别的诸侯国更会乘机进攻。大凡用兵作战,先发制人贵速,主动攻击贵速,利用战机贵速。在战略持久的外线作战中,进行战役进攻的外线作战,也贵在速战速决。用兵作战贵在迅雷不及掩耳,疾电不及瞬目。长久暴师于坚城之下,必然钝兵挫折;进行速战速决,方能势如破竹。所以“兵贵拙速,不尚巧迟,速者乘机,迟者生变。”所以从速胜的观点出发,孙武反对以当时简陋的作战武器去攻克坚固的城寨,也反对在国内一再征集兵员和调运军用物资,而主张在敌国就地解决粮草,主张用财货厚赏士兵,主张优待俘虏,主张用缴获的物资来补充壮大自己。他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保持自己的实力,迅速克敌致胜。
孙武根据当时战争的实际情况,特别是交通运输、财力特力等条件限制,提出了“役不再籍,粮不三载”的具体要求,是符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要求的,也是孙武以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战争的一种表现。
一其用战也胜,久则饨兵挫锐
【原文】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1),攻城则力屈(2),久暴师则国用不足(3)。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4),则诸侯乘其弊而起(5),虽有智者(6),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7)。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8)。故不尽知(9)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注释】
(1)久则钝兵挫
锐:意谓用兵旷日持久就会造成军队疲惫,锐气挫伤。钝,意为不锋利,疲惫、困乏的意思。挫,挫伤。锐,锐气。
(2)力屈:力量耗尽。屈,竭尽、穷尽。
(3)久暴师则国用不足:长久陈师于外就会给国家经济造成困难。暴:同“曝”,露在日光下,文中指在外作战。国用,国家的开支。
(4)屈力殚货:殚,枯竭。货,财货,此处指经济。此为力量耗尽,经济枯竭。
(5)诸侯乘其弊而起:其他诸侯国便会利用这种危机前来进攻。弊,疲困,此处作危机解。
(6)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意谓即使有智慧超群的人,也将无法挽回既成的败局。后,后事,此处指败局。
(7)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拙,笨拙。速,迅速取胜。巧,工巧、巧妙。此句意谓用兵打仗只听过宁可指挥笨拙而求速胜,而没见过为求指挥巧妙而使战争长期拖延的。
(8)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长期用兵而有利于国家的情况,从未曾有过。
(9)不尽知:不完全了解。
【译文】
用这样大规模的军队作战,就要求速胜。旷日持久会使军队疲惫,锐气受挫。攻打城池,会使得兵力耗竭。军队长期在外作战,会使国家财力不继。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实力耗尽、国家经济枯竭,那么诸侯列国就会乘此危机发兵进攻,那时候即使有足智多谋的人,也无法挽回颓势了。所以,在军事上,只听说过指挥虽拙但求速胜的情况,而没有见过为讲究指挥技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事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情形,从来不曾有过。所以不完全了解用兵弊端的人,也就无法真正理解用兵的益处。
【心得】
在战争中,古今中外的军事家都强调“兵贵神速”、“速战速决”的作战原理。拿破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也许会失去一场战斗,但我绝不会失去一分钟。”特别是进攻作战,军需消耗巨大,运输任务艰难,久战不下必然造成“国用不足”、“屈力殚货”。劳民伤财、国库空虚的局面将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如果拖久了必然会导致“钝兵挫锐”,军心涣散,予人可乘之机。那时,“诸侯乘其弊而起”,将使自己四面受敌,从而陷入困顿。
战国时,齐湣王连年征战,导致国力衰弱,反胜为败,让人深省。公元前301年,恃强好战的齐湣王联合秦、韩、魏攻楚,占领重立;公元前298年,齐又联韩、魏攻秦,拔函谷关;公元前287年,齐再次联合赵、韩、魏、楚共同攻秦,使秦废帝号;公元前286年,齐败秦灭末又侵楚。30年的征战,使齐国钝兵拙锐,国力日衰,兵弱将寡,将士离心。这时,燕昭王采取了乐毅的建议,统率燕、秦、楚、韩、赵、魏的军队一起攻齐,一举而拔城70余座。
就竞争的实质来看,核心的问题就是时间的竞争。彼得·德鲁克也认为:“时间是稀缺资源,如管理不好,就什么也管理不好。”成功与失败都是时间的概念。战争如此,企业间的竞争也是如此!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中,如果稍有迟缓,则同样可能使自己陷入不利的境况,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在商战中速战的思想体现得十分明显。特别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商战中,企业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只有对技术与市场等环境的变化作出快速反应,才能够保持不败。
二取用于国,因粮于敌
【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1),粮不三载(2),取用于国(3),因粮于敌(4),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5),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6),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7)。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8)。
【注释】
(1)役不再籍:役,兵役。籍,本义为名册,此处作动词用,即登记、征集。再,二次。意即不二次从国内征集兵员。
(2)粮不三载:三,多次,载,运送。即不多次从本国运送军粮。
(3)取用于国:指武器装备等从国内取用。
(4)因粮于敌:因,依靠、凭借。粮草给养优先在敌国就地解决。
(5)国之贫于师者远输:之,虚词,无实义。师,指军队。远输,远道运输。此句意谓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是由于军粮的远道运输。
(6)近于师者贵卖:近,临。贵卖,指物价飞涨,意谓临军队驻扎点地区的物价会飞涨。
(7)急于丘役:急,在这里有加重之意。丘役,军赋,古代按丘为单位征集军赋。
(8)中原内虚于家:中原,此处指中国。句意为国内百姓之家因远道运输而变得贫困、国家空虚。
【译文】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集,粮草不多次运送。武器装备由国内提供,粮食给养在敌国补充,这样,军队的粮草供给就充足了。国家之所以因用兵而导致贫困,就是由于远道运输,远道运输会使百姓陷于贫困。临近驻军的地区物价必定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得百姓之财富枯竭。公家财富枯竭,国家就急于增加赋役。如此一来,国内便家家空虚。
【心得】
孙子在这里论述了军事后勤的问题,提出“因粮于敌”的军事思想。“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古代战争,最主要的消耗即在粮草的供应上,对此,孙子明确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运输,远输则百姓贫”。在当时交通运输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远道运输不仅劳民伤财,致使兵饥民疲,还会加重国家的经济负担,使“中原内虚于家”,而且运输线也常常成为敌人攻击的目标,一旦粮道被敌人断绝,士卒将会困于虎口。基于这种情况,孙子提出“因粮于敌”的主张。在古代,“因粮于敌”的思想一直是指导作战的原则,这反映了孙子取之于敌,用之于战的战略思想。
刘邦攻昌邑而取陈留,正是利用了此一战略原则,公元前208年闰9月,刘邦西入关直捣咸阳,公元前207年,因粮食不济,攻昌邑未克,移军高阳。郦食其建议刘邦发兵取陈留,因为“陈留是交通要道,有金可依,有粮可用,有兵可招,进可战,退可守”,刘邦采取他的建议,里应外合,一举攻下陈留,解决了后勤供应的问题。后来刘邦又迅速地攻克咸阳,子婴请降,秦亡。
三智将务食于敌
【原文】
故智将务食于敌(1),食敌一盅(2),当吾二十盅;桤杆一石(3),当吾二十石。
【注释】
(1)智将务食于敌:智将,明智的将领。务,务求、力图。意为明智的将帅总是务求就食于敌国。
(2)盅:古代的容量单位,每盅为6斛4斗。
(3)桤杆一石:桤杆,泛指马及其他中等牲畜的饲料。石,古代的容量单位,30斤为钧,4钧为1石。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