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泥河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由来及相关知识(1)
38.“泥河湾”的名称是如何得来的?
在桑干河畔的阳原县化稍营镇有个小村子叫泥河湾村,清朝时建村,具体年代不详。村民分赵、李、陈、常四大姓氏,全村不足百户人家。因其位于著名的桑干河北侧河水缓流之处,时常形成大片河湾淤泥地而得此村名。1921年法国神甫文森特在泥河湾教堂主持教务,将在泥河湾村附近发现的古生物化石送给古生物学家桑志华,促使其到泥河湾地区考察。1923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来到泥河湾村附近考察,将分布于小渡口村东的河湖相沉层积划为“泥河湾层”。1930年,德日进、皮孚陀所著《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一书,记录了泥河湾村附近发现6大类、3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其中桑氏狗、纳玛象、长鼻三趾马等,代表了第四纪初期的属种,被称为“泥河湾动物群”,从此“泥河湾”不再是村落之名,而成为具有地层学、考古学意义的专用科学术语,越传越广,享誉世界。
39.什么是泥河湾盆地?
泥河湾地区200万年前是一个大湖,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湖底抬升,导致湖水泄尽,形成一个盆地,称为泥河湾盆地,过去也称桑干河盆地或桑干河及其支流壶流河河谷,地域包括河北省张家口市的阳原县和蔚县部分、山西省大同市的城区、大同县、阳高县、应县、浑源县和广灵县,以及朔州市城区、山阴县和怀仁县部分,面积达9000平方公里。桑干河从西南向东北蜿蜒流过,贯穿整个泥河湾盆地。盆地里晚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别是河流相沉积厚达1000多米,由厚度不等的黏土、粉砂、砂、砾石相互重叠组成,各层颜色差异明显,呈灰色、黄绿色、黄褐色等。
40.泥河湾地区地貌特征有哪些?
据科学考证,从四五百万年前,一直到数万年前,泥河湾盆地是一个大湖,称为泥河湾古湖或“大同湖”。湖泊四面环山,湖岸上是草原和高耸的山峰。后来湖水流尽,演变成盆地,由于受水流等自然因素影响,区内地形演变成台地、河谷、阶地、冲沟、潜洞、落水洞、土墩、土柱、土桥、断层崖等。
41.泥河湾地区自第四纪以来大体上经历了怎样的气候变化?
通过植物孢粉分析,泥河湾地区250万至200万年前气候较干冷,200万年至80万年前由前期较冷湿的环境转变为温暖的温带气候,而且有的时段可能达到亚热带的气候条件。泥河湾地区现代气候特点为东亚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夏季温和,秋凉气爽,冬季寒冷,降水少,干燥、干旱年份多。
42.泥河湾因何闻名中外?
泥河湾拥有着第四纪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的标准地层,地层中蕴藏着二、三百万年以来地球演化、气候变化、古生物及人类进化历史的异常丰富的科学信息,并且已出土了数量可观、种类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和众多的、连续无断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址遗迹,这些预示着其极有可能是东方人类的起源地。因此,其于二十世纪中期就已经闻名中外了。
43.什么是“泥河湾层”?
泥河湾层是广泛存在于泥河湾盆地内一套位于三趾马红土层上和黄土堆积之下的一套河湖相地层。其地层在泥河湾村西南6公里的小渡口附近出露较好,由灰、黄、绿等色的黏土、粉沙、沙砾石组成,地层层层叠叠,蔚为壮观。1923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来到泥河湾村附近考察,将分布于小渡口村东的河湖相沉层积命名为“泥河湾层”。
44.泥河湾层属于哪个地质年代?
泥河湾层广泛存在于泥河湾盆地,已知厚度至少1274米,形成在新生代的上新世和第四纪的更新世以及全新世,一直到数千年前的沉积。
45.对泥河湾地层的研究开始于何年代?
1924年,英国地质学家巴尔博通过研究首先将分布于泥河湾一带的河湖相沉积物命名为“泥河湾层”。
1927年,英国巴尔博、法国的桑志华和德日进在《中国地质会志》报道了泥河湾层中发现的泥河湾动物群。
1930年,德日进、皮孚陀发表的《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专集,是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第三纪至第四纪地质研究和哺乳动物化石研究工作的必读之书。
由此可见,对泥河湾地层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
46.泥河湾地层何时成为国际公认的标准地层?
1948年第18届国际地质大会建议把欧洲的维拉弗朗动物群及其相应陆相地层作为第四纪早更新世的代表,中国泥河湾动物群与维拉弗朗动物群相似,因此两个地层可以进行对比。1954年,“泥河湾层”就作为与维拉弗朗组时代相当的中国北方第四纪早期的标准地层。
47.什么是岑家湾台地?
岑家湾台地,由巴尔博、桑志华和德日进于1927年命名,指的是在泥河湾村南发育在桑干河右岸的台地,由“泥河湾层”和黄土构成,它是泥河湾盆地古湖消失过程中,盆地底面遭受桑干河侵蚀切割而成。台地高出桑干河120~180米。
48.什么是泥河湾动物群?属于哪个地质年代?
1925年,巴尔博和桑志华在泥河湾东侧和下沙沟东北侧获得了真正需要的古生物信息。其后,5月28日至6月29日,8月11~26日,桑志华又两度到泥河湾盆地调查,在下沙沟和泥河湾附近进行了发掘。1926年9月25日至10月8日,桑志华带德日进到下沙沟确认和厘定其地层和古生物的发现。泥河湾盆地的哺乳动物化石,几乎所有重要的发现出自于泥河湾和下沙沟附近的泥河湾层“中间的砂和黏土”层位,在下沙沟约合2.5公顷范围内总共发掘了大约25个化石点。多数化石点不是含椎实螺的绿色砂层,就是最为常见的红色砂质黏土层,其中有的骨化石堆积呈透镜体状包裹在结核中。
1930年,德日进与皮孚陀(JeanPiveteau)发表了《中国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LesMammif侉resFossilesdeNihewan,Chine),记述泥河湾哺乳动物群6目37种(包括不定属种),其中建立了10个新种,有桑氏水獭、肿颌鼬、泥河湾巨剑齿虎、三门马、双叉四不象鹿、布氏真枝角鹿、华丽水鹿、中国羚羊、翁氏扭角羊、中国古野牛。他们曾经试图按照分布高度和古生物组合划分泥河湾层,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因为当初发现的化石层都包含着差异较大的种类,例如:在泥河湾村附近的淡红色黏土层中有纳玛古菱齿象、披毛犀、板齿犀、三门马、蹄兔、巨付驼、丁氏鼢鼠、中国古野牛、桑氏缟鬣狗和直隶狼等;在下沙沟的砂层中发现了纳玛古菱齿象、披毛犀、中国三趾马、三门马、羚羊、翁氏扭角羊、布氏真枝角鹿、华丽水鹿、肿颌貂、白刺猬相似种等,而且在附近的另一个地点的砂层里,1925年桑志华发掘出剑齿虎和羚羊的头骨化石以及马的大量化石材料,还有中国三趾马、爪兽、步氏麂、华丽水鹿、桑氏缟鬣狗和贾氏獾等。因此,他们认为泥河湾层是绝对同质的。他们根据化石动物群,把泥河湾层确定在李氏三趾马红土和含披毛犀黄土之间的更靠近黄土的部位。他们认为泥河湾层与其看成是上新统,不如视作为更新统。与欧洲的地层相比,泥河湾层可能比森林层和Solihac略老一些,而比Sen侉ze及Vald‘Arno顶部稍年轻点。
目前,泥河湾盆地发现各个时期的许多动物化石,但泥河湾动物群在时间上限定在早更新世,在地层上限定在下更新统。
49.泥河湾地区发现了哪些动物群遗址?
泥河湾地区的动物群遗址主要包括:泥河湾动物群、东窑子头动物群、西窑子头动物群、稻地动物群、马圈沟动物群、辛窑子动物群、许家窑动物群、小长梁动物群等。
50.下沙沟剖面发现了哪些哺乳动物的化石?
下沙沟剖面动物化石属早更新世晚期动物群,主要有白鼠、中华貉、直隶犬、鼬、山西猞猁、中华长鼻三趾马、李氏野猪、巨颏虎等。
51.泥河湾层中发现的软体动物化石有哪些?
泥河湾层含有丰富的软体动物化石,如河北蚌、大丽蚌、蔚县丽蚌、红崖冠蚌、河豆蚬、双色篮蚬等,在哺乳动物发掘和考古发掘工作中被不断发现。
52.泥河湾动物群何时被确定为早更新世动物群?
1954年在纪念中国猿人发现25周年大会上,我国地质工作者正式把形成“泥河湾层”的“泥河湾期”定为早更新世,自此我国地质学界根据大会关于第三纪与第四纪划分标准的决议,将泥河湾动物群定位为早更新世标准动物群。
53.为什么拿泥河湾动物群和维拉弗郎动物群相比较?
泥河湾动物群和维拉弗郎动物群同是在第四纪地质时期的地层中发现的,而且数量大、种类多,代表了不同地方同一时期内的动物。
54.西窑子头动物群何时由谁发现?代表动物有哪些?属于哪个地质年代?
西窑子头动物群于1980年由李鼎容、王安德发现,并在西窑子头花豹沟三趾马红土地层剖面中发掘出大量动物化石,具有代表性的有后裂爪兽、贺风三趾马、灵猫、中华大羚、古麟等,地质年代属上新世。
55.沟底遗址(马圈沟第三文化层)动物化石有哪些代表性古动物?属于哪个地质年代?
2001-2003年,谢飞等在发掘研究马圈沟第三文化层时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共25个属种,代表性动物有披毛犀、转角羚羊、三门马、秀丽鹿、草原猛犸象、泥河湾日进鼠等,地质年代属于早更新世动物群。
56.谁是发现泥河湾动物化石的第一人?
在泥河湾盆地,当地人很早就知道这里盛产“土龙骨”和“海牛”骨骼。1921年3月,桑志华发表一篇题为《向传教士呼吁》的文章,号召各地的传教士向他提供动物化石和有关的线索,为即将建成的北疆博物院充实古生物标本收藏。正在泥河湾传教的神父文森特首先响应桑志华的号召,向他报告在泥河湾附近黄土之下松散地层中发现有化石。同时,1923年,一个农夫送给巴尔博一块犀牛肢骨化石和一些石膏晶体,说是从河北阳原县东城附近桑干河岸边采集的。1924年,桑志华和德日进看到了文森特从泥河湾村附近采集的动物化石。
57.系统研究泥河湾的专著的第一部是谁写的?书中介绍了什么?
1930年法国地质学家德日进、皮孚陀所著的《泥河湾哺乳动物化石》一书,介绍了在该区域发现的6大类30多种哺乳动物化石,是第一部系统研究泥河湾的专著。
58.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有什么意义?
泥河湾旧石器遗址群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华北地区将近200万年前已经有了人类的生存,这对研究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早期人类起源、古人类及其古文化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旧石器文化的演变提供了大量实物证据。
59.小长梁旧石器遗址群由哪几部分组成?
小长梁旧石器遗址群位于郝家台保护分区内,由小长梁遗址、仙台遗址(又名大长梁地点)和山神庙咀遗址组成。60.小长梁遗址由谁发现?其出土石器有什么特点?小长梁遗址由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尤玉柱、汤英俊和李毅于1978年发现。其出土的石器都比较小,大多重在5至10克之间,最小的不足1克。可分为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和锥形器等类型。2001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朱日祥等通过磁性地层学研究确定小长梁遗址距今136万年。尤其令人难以理解的是,泥河湾盆地小长梁遗址发现的这些细小石器非常多且年代非常早,加工技术又特别精细、进步,世界上尚未见有记录。小长梁遗址的发现打破了欧洲人“中国没有100万年前人类文明”的论断。
61.上沙咀遗址属于哪个地质年代?
1972年盖培和卫奇在泥河湾村西北侧上沙咀发掘一具纳玛象头骨化石的时候,发现一件人类打石片的石核,确定为早更新世旧石器,曾经引起国内外考古学界的密切关注。现在经过进一步勘察,伴随纳玛象头骨化石的旧石器时代遗物确实产自属于下更新统的泥河湾组,其时代在100万年以前。现在可以判定,上沙咀遗址是泥河湾盆地第一个发现的早更新世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
62.东谷坨旧石器遗址何时由谁发现?其特点及意义有什么?
东谷坨旧石器遗址于1981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裴文中组队,卫奇组织调查,虎头梁村民王文全发现。其出土石制品以燧石为基本原料,也可见硅质灰岩、石英岩、蛋白石及水晶等岩质,石器制造主要是以锤击法为主,偶用砸击法。石制品个体以小、中者居多。石器以各种刮削器为主,主要以石片为毛坯,加工精细。其他类型还包括尖状器、砍砸器等。其地层年代距今100多万年。东谷坨遗址分布面积大,文化层厚,遗物相当丰富,它的发现对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更新世早期人类行为提供了具有极高价值的考古信息。
63.马圈沟遗址群各个文化层旧石器遗址何时由谁发现?有哪些价值?
马圈沟遗址群位于阳原县大田洼乡岑家湾村西南。1991年由虎头梁村民王绪堂发现半山遗址(Ma),1992年由岑家湾村民白日有发现马圈沟遗址(Mb,即马圈沟第一文化层),2001年秋天由岑家湾村民白日有发现马圈沟第二文化层(Mc),2001年春天由东谷坨村民白瑞华发现沟底遗址(Md,即马圈沟第三文化层),2002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马圈沟打井采集古地磁测年样品,东谷坨村民霍成发现三个文化层(Me、M和fMg,即马圈沟第四、第五和第六文化层),2003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在马圈沟再次打井采集古地磁测年样品,东谷坨村民发现了日祥遗址(Mh)。
2001年,河北省文物局谢飞领队对沟底(Md,马圈沟第三文化层)遗址进行发掘时,惊现100多万年前古人类切割动物的痕迹,生动地展示了古人类用石器切食大象、刮肉取食、敲骨吸髓的情景,特别是象骨上的切割痕迹为研究当时人类的行为提供了珍贵的科学资料。专家由此推断这时的旧石器加工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地质年代可追溯到二百万年前。
64.虎头梁旧石器遗址有哪些发现?
虎头梁遗址位于阳原县东城镇虎头梁村东南约800米处,1965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太原工作站王择义、王向前和武文杰发现65039地点(于家沟)和65040地点,提供发现线索者是虎头梁村民王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