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世界4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章 日常观赏鸟的饲养(5)

新捕来的黄雀可用苏子诱食,但不能长期饲喂,否则容易导致黄雀过于肥胖。平时,以谷子、黍子、稗子和少量苏子饲喂黄雀即可。经实验证明,喂食混合粉料更能促进黄雀对于营养的全面吸收,更有利于其身体健康。可把玉米、花生仁、苏子以3:1:1的比例研磨成粉状,再加入少量砂粒,混合饲喂;或者是将粟子、稗子、白苏子等饲料按5:4:1的比例进行调配饲喂;还可以将蒸至六七分熟的玉米磨成面粉后,与熟蛋黄按2:1的比例调拌均匀后饲喂。

有了以上的主食还不够,还要经常喂些水果(尤其是苹果)、带叶的蔬菜(如:白菜、油菜、马齿苋等)给它们。苹果可以切成片状或块状,夹在笼条上或者插在食插上,任其自由啄食;蔬菜最好是选择鲜嫩的菜心来饲喂,并且饲喂之前要先将蔬菜冲洗干净,以保证其饮食卫生。可以把蔬菜夹在笼丝上或者切碎放在菜缸内,也是任其自由啄食。平时的食料中还可以掺入少量的沙子,以促进肠胃的消化吸收。冬季时,需要加喂一些含丰富脂肪的油料作物,为黄雀抵御严寒增加能量,但切忌饲喂量过多。在黄雀的发情期要增喂一些熟鸡蛋黄;换羽期则要增喂一些含钙质多的物质,如骨粉等。还要多喂些蔬菜,补充些苏子。这样黄雀羽毛才换得快、“开叫”早,而且羽毛会闪银灰色光,十分漂亮。另外在这两个时期,营养中都需要添加的就是维生素(一般在蔬菜、水果中获取)。

水是鸟体不可或缺的一种营养物质,而且黄雀喜欢饮用清水,所以鸟笼内的水缸里是不能断水的。尤其是在冬季,天气寒冷,缸内的水容易结冰,应注意观察并改善黄雀因为水缸内的水结了冰,而无法喝到水的情况。黄雀很爱清洁,饮用水一定要经常更换,特别是夏季和秋季,最好能每天更换一次。而且还要保持饮水罐的清洁。定期进行清洗、消毒。

黄雀体形较小但食量并不小,而且有挑食的习惯,每天浪费的饲料较多,可以采用每天少投勤添的做法以避免浪费,但要保证饲料罐中始终不能空。为防止食物被拨撒掉,可以选择口小肚子大的,或是又大又深、足以让鸟站在其中取食的食罐。

在管理上,要保证黄雀食物和饮水的新鲜、充足,每周定期清理1~2次笼子。黄雀在春、秋、冬季应经常放在室外多晒太阳。但在夏季切忌曝晒,鸟笼最好放在室外通风的地方,还要预防蚊虫的叮咬。黄雀喜欢水浴,春、夏两季时,鸟笼里要设置水浴槽,以方便其水浴。

黄雀在春秋两次换羽期内的管理是其饲养的关键。护理工作要做得细心周到。首先,在换羽期间要保持环境的安静。黄雀换羽期间需要安静的环境,因为此时的它们对外界的警惕性很高,安静的环境能使它们减少不必要的体力消耗。如果此时它们受到惊吓,可能会导致换羽期的中断或延长,影响鸟的健康。同时还要注意减小环境温差变化,保持一定温度,防止气温不稳,忽冷忽热。室内温度一般不宜低于18℃。让鸟儿晒太阳的时候,应把笼子挂在向阳避风处,不能让太阳直射或曝晒。另外,换羽期内要减少鸟儿进行水浴的次数,水浴时也要注意水温不能太低。

繁殖

黄雀虽然饲养起来很简单,但人工繁殖却比较困难。目前人工繁殖黄雀尚未取得较成功的经验。据了解,曾有一个国家在孵卵时成功了,但接下来的育雏却还是以失败告终。

如果人工繁殖黄雀能够取得成功,那么以后我们饲养黄雀的时候,就不必再去野外捕捉野生的黄雀幼鸟了。这样一来,既简化了人工驯养黄雀的繁琐步骤,也有力地保护了自然界中的生物种群。

我们可以尝试着对自己饲养的黄雀进行人工繁殖。一般先要将多对黄雀放进一个大笼子里共同饲养,期间要仔细观察,发现有亲密成对的,就将它们放进繁殖笼内,给它们安上早已消毒好的人工草巢,悉心照料,它们就有可能会交配并产卵。在黄雀产卵以后,仔细观察它们孵卵、育雏的过程,并做好观察记录。像这样经过不断的尝试和经验的累积,一定能总结出好的经验,闯过黄雀的育雏关,让人工饲养条件下繁殖黄雀不再是一个难题。

训练

黄雀为北方笼鸟,特别是在北京地区春秋季节,黄雀作为旅鸟,在华北地区的山地和平原上都能见到,也很容易捕获。因而,饲养黄雀在这里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并且这里还有着悠久的人工饲养黄雀的历史,更是因此而创造出了许多饲养黄雀的“讲究”。

黄雀歌声婉转浑厚,有悦耳的音质。其鸣叫音节多变,在转音时,常会带有粗犷而低厚的声调,好似男中音,使人听而陶醉。而且黄雀的仿效能力比较强,经过训练后的好黄雀,不仅能学会灰喜鹊、沼泽山雀(红吱)和蟋蟀(俗称油葫芦)3种动物的鸣叫声,这也就是北京地区讲究的“三口”;而且还没有“杂口”,也就是说它们的叫声里一点也没有搀杂其他鸟的叫声,尤其忌讳太平鸟、燕雀、金翅雀等鸟的叫声。

要想训练黄雀的“三口”是相当困难的。首先需要捕捉一只离巢不久,还未学会成年黄雀或其他野鸟鸣叫的幼雄性黄雀,即“麻鸟”“麻头”“麻脸”。不仅仅是因为幼鸟容易驯熟,更重要的原因是幼鸟刚离巢不久,而此时其繁殖地的气候已开始变冷,需立即向南迁飞。它们还没有学会老鸟或其他鸟的鸣叫,即没有“口”,只有这样的鸟才有可能培育成真正的“三大口”黄雀。“麻鸟”是稚羽还未曾脱换的雄鸟,与雌鸟十分相似,难以区分;而“麻头”和“麻脸”则是已经部分换羽的幼黄雀,体色已基本接近于雄性成鸟,只是头部和脸部还残留着黑褐色的斑点,比较容易识别。

要想区分“麻鸟”与雌黄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要从其嘴部形状、身体姿态以及脚上的鳞片等几方面来判断它是不是幼鸟,然后主要再从其体色上进行判断。第一、“麻鸟”身体羽毛为褐色,而不像雌鸟那样发灰色;第二、“麻鸟”胸部常有鲜黄色羽毛,而非雌鸟的污黄色;第三、“麻鸟”的羽干纹不太匀称,呈“水滴”状分布,而雌鸟的却很对称。

要想捕捉“麻鸟”,就要对它们的生活习性非常熟悉,最早要知道你所在的地区,一般会在什么时间里看到黄雀,或者是有黄雀飞过。在北京地区,黄雀秋季迁过的时间是在10月初到11月末,其中幼鸟迁过的时间较晚,它们一般在10月末到11月初才会陆续出现。这时就可以对它们进行重点捕捉了。

捉到“麻鸟”之后,不能马上就开始“三大口”的训练,不可操之过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喂熟。新捕来的幼鸟一般都不太闹,不用将其捆膀,只要把它放进事先准备好的鸟笼中,再给鸟笼罩上笼套就可以了。罩笼套是为了避免幼鸟被突然变化的生活环境吓到,再因受到过度的惊吓而影响了“三大口”的学习,那损失可就大了。幼黄雀体质娇弱,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善,消化能力差,在喂养上需要下很大的工夫,尽量选择一些既有营养,又容易消化,黄雀还爱吃的食物(如苏子)来饲喂。坚持喂上大约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之后再逐渐更换其他食物。

在对幼鸟进行“三大口”的训练的时候,为了不让它们有杂口,必须将其与燕雀、金翅雀、太平鸟、画眉、金丝雀等所谓的“杂鸟”进行严格的隔离。在白天,一般要把幼鸟关在屋里,尽可能地不让它接触到那些“杂鸟”的叫声。晚上再将笼套打开,任其在灯下鸣叫。

接下来就是关于“三大口”的学习了。首先是学习灰喜鹊的叫声。经常提着鸟笼去有灰喜鹊栖息的树林中遛鸟,去的途中一定要将鸟藏好,最主要的是将它的“耳朵”藏好。在听到有灰喜鹊发出的鸣叫时,再打开笼套,让幼黄雀听得更清楚一些。每次像这样倾听的时间都不能太短,经过大约20天左右的听和学之后,幼黄雀就能逐渐学会灰喜鹊的鸣叫了。接下来是学习红吱的鸣叫。可以将红吱和黄雀放在一起,让它们在彼此的相处中逐渐听熟并学会。最后是学习油葫芦的叫声。养鸟人可以自己养只油葫芦,油葫芦最爱在晚上鸣叫,所以正好趁晚上把黄雀从屋里“解救”出来的时候,让它在灯下边学习边实践。如此,按照上面所说的方法,一定能够培养出一只优秀的“三大口”黄雀!

此外,只要人们悉心训练,黄雀还能学会“叫远”“抽签”“撞钟”“戴面具”“放飞衔蛋”等很多技艺。与其他鸟类一样,黄雀的训练也是根据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以它们喜爱的食物作为诱饵,采用“食诱+鼓励”的方法,经过反复多次的训练,让它们逐步建立起“只要做出某个动作或是表演某个技艺,就能获得食物”的条件反射。当然,在帮助它们建立条件反射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最需要有的就是耐心和细心。

下面以训练黄雀“戴面具”为例,介绍一下黄雀技艺的具体训练方法:

首先,要准备一个用硬纸板做成的凹形面具,面具表面可用水彩绘画出各种戏剧脸谱,内侧用铁丝串好,以便黄雀衔取。选在黄雀饥饿的时候进行训练。真正开始训练时,先在面具上放上几粒黄雀爱吃的食物,因为黄雀正处于饥饿状态,它会很容易地就过去啄食食物,等它将面具上仅有的几粒食物吃完,我们再用手中的食物引逗它去咬住面具内侧的铁丝。如果它做到了,就立即奖励它几粒食物。像这样反复训熟之后,再加大难度。进行先将面具扔到远处,让黄雀飞过去将其衔取回来,将这些规定动作都完成以后才给食的训练。经过这样反复多次的训练,黄雀就能表演“戴面具”了。有时还可以调换多个不同的面具,让人觉得非常有趣。

这就是训练“戴面具”的方法,训练“撞钟”、“抽签”等其他技艺的方法也就大同小异了。其实训练方法并没有多难,关键的是我们要有耐心、有信心,如果作为主人的我们都没有耐心和信心的话,那小黄雀们又从哪去找自信呢?

交嘴雀

身体特征

交嘴雀体长15~17厘米,体重29~48克,其显着特点是嘴尖端侧扁,上、下嘴交叉。雄鸟体羽主要为朱红色,翅膀、尾羽黑褐色,下腹白色,脸部暗褐色。雌鸟头部、上体主要为灰褐色,翅膀、尾羽黑褐色。头顶、腰部、腹侧和两胁均染鲜亮的黄绿色,脸为灰色。我国有两种,一种是白翅交嘴雀,翅膀有明显的二道白斑;另一种是常见的红交嘴雀,体形似麻雀,稍大,体长约16厘米,通体朱红色,翅膀和尾近黑色,下腹白,脸暗褐色。

生活习性

交嘴雀喜欢栖息在寒温针叶林带的鱼鳞云杉至臭冷杉林和黄花落叶松、白桦林巾,多在树上活动,常结群游荡,群飞群宿,冬时也到平原和地面活动。性活泼,不停地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或在树上跳来跳去。飞速很快,飞翔时两翅激烈扇动,边飞边鸣叫,其鸣声响亮,尖而带颤。繁殖期为6~8月。7月中旬,群逐渐见小,开始成对活动,且雌雄双双寻找巢地。巢位于混有云杉的红松——落叶松密林中的高大树木侧枝上,距地高20余米。巢呈碗状,由落叶松和云杉细枝以及苔藓、地衣等编织而成。一窝3~5枚卵,壳色污白而带浅绿,缀以紫灰色底斑及红褐色和黑色的斑点。孵卵由雌鸟担任。孵卵期间,雄鸟饲喂雌鸟。孵化期17天。双亲以落叶松子育雏,14~18天后离巢。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可养在金丝雀笼中。生鸟可扎翅一星期左右,养于坚固的竹笼或铁笼中,待适应人工饲喂以后,再系架饲养。北京地区饲养交嘴雀讲究用直架,多用六道木,直径约1.2厘米,长约45厘米,鸟栖的部分10~15厘米长,用棉线密缠,将鸟用可转动的脖锁带脖线拴在此处。

食物种类

以裸子植物,特别是松、杉等的果实为主食,也吃些树芽、花、杂草种子、水果以及昆虫等。笼中的交嘴雀也喜欢吃带壳的种子,尤其是油料作物的种子,如松子、柏子、小麻子、苏子、葵花子等,但不宜多喂,否则身体过肥,会影响换羽。一般可把80%的谷子(或稻子)和20%的油料种子混匀后喂给。冬季可稍增加油料种子的比例。换羽期则需减少油料种子比例,并增加青绿饲料。

饲养方法

饲养初期,交嘴雀不适应长时间停栖架上,因其总是试图飞逃。此时脖线要短,以防鸟飞时缠绕,甚至吊死,并要人看守,发现吊着要提到架上。若无人看守或晚间应把鸟架横着固定在距地面10厘米处,脖线缩短到10厘米长,以防鸟吊着或缠绕其他障碍物。饲料由粟子、稻谷、麻籽、高粱等混合而成,配比为3:3:3:1,辅以水果、昆虫。秋冬季可增加松子、葵花籽、核桃或花生米等脂肪较高的饲料,但要控制好用量。交嘴雀也可以上架饲养,系脖线以10厘米长左右为宜,离桌面或地面的距离不能太大,以免将鸟吊着。因为核桃的表面凹凸不平,交嘴雀用勾曲的嘴可衔住比它头还大的核桃。可直接放人大笼饲养,高2.5米、长3米、宽2米的笼,可饲养20~30只。笼顶须1/3遮雨。笼内多没栖架,上下纵横,供其跳跃飞翔。要做好日常的卫生工作。每日让其水浴1次。为了驯熟,把交嘴雀喜欢吃的油料种子用手拿着喂。当鸟适应架上生活、不畏人、可上手取食后,再逐渐训练“叫远”“叼钱”等技艺。训练学技艺的方法与黑头蜡嘴雀一样,先教学“叫远”,然后再教学“叼钱”,但交嘴雀学“打弹”较困难。不管训练哪种技艺,训前放长脖线,训后一定把脖线收回,固定于平常位置。

金丝雀

身体特征

金丝雀体长12~14厘米,体形较麻雀瘦削。嘴短而粗,如圆锥形,身体羽毛有黄、绿、白、红、咖啡色等色彩,而且各种色彩相配得自然协调,毫无装饰拼凑之感。刚刚出窝的金丝雀幼鸟,两性羽色相同,单从外观难以鉴别雌雄。但经2~3个月后,雄鸟的肛门突起呈锥形,而雌鸟的肛门则较平,呈馒头状。鉴别时用手将鸟捉住,吹起肛门周围的羽毛就可看清楚。幼金丝雀出生35~45天就开始鸣转,这时从它们鸣转的姿态上可区分雌雄。鸣转时喉部鼓起、上下波动、声音连续不断的是雄鸟。金丝雀成年鸟的雌雄鉴别较容易,因雄鸟的鸣声悠扬动听,雌鸟的鸣声单调。

生活习性

金丝雀鸟性格温和,容易驯化,饲养方便。野生金丝雀鸟成群生活,灵活多动,反应灵敏。野生金丝雀鸟的巢属地面巢,巢如碗形,中间凹圆,利于卵向中间集中和孵化,巢的外层用树枝或其他植物茎组织,内层用羽毛、软纤维物或树叶等铺垫。外直径约为11厘米,内直径约为6厘米,深约4厘米。金丝雀鸟每年春、秋两季繁殖,每窝卵数4~6枚,雌鸟孵卵,孵化期15~16天。幼雏为晚成鸟,由亲鸟哺喂幼雏。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