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下属的应对妙招(1)
在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大多数的理论都专注于领导的管理方法。但是,管理是双向的,光有好的领导者,没有好的员工和下属也是不行的。作为一个员工和下属,应该从哪些方面提高自己、培养自己,使自己能被重用和提拔呢?下面教你几招。
木桶理论的启示
人们熟知的木桶理论的直接意义有两个:其一,比最低木板高的所有木板的高出部分都是毫无意义的,高得越多浪费越大;其二,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应该设法加高最低的木板的高度,以增大木桶容量。这是最有效也是唯一的途径。
然而彼得·德鲁克曾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指出:“精力、资源和时间应该用于使一个能干的人变成一个出众的明星”,而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无能的做事者”。这是一个与木桶理论相悖的忠告,我们暂称之为“德鲁克原则”。
彼得·德鲁克认为“从无能提高到中等水平所耗费的精力和劳动,远远超过从一流表现提高到卓越超群所需耗费的精力和劳动”。因而人们不应该把努力浪费在改善能力低的人或技能这一方面,而是应该使那些表现一流的人或技能变得更加卓越超群。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切地知道这其中到底能节省多少精力、资源和时间,但这个道理是被人们普遍接受的。
木桶理论着眼于人的不足、人的缺点,而且认为人们的缺点、不足都是不好的,因而总是牢牢地盯住人的缺点和不足,千方百计地试图让人改正缺点。木桶理论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在现实的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这样做。因为短的木板通常是由于被损坏,而它又会损及周围的两块木板,因而增高一块木板是没有意义的。而同时更换三块木板,这成本也是相当高的。搞不好要把木桶拆开重新组装!我们要付出原材料、加工费、拆开、重组的劳动与时间。如果选材不当,木板之间的寿命不同,木桶还会有多次损坏的可能。
由于成本过高,我们很难见到加高短木板以增加木桶容量的实际案例,相反我们常常看到把大木桶截成小木桶的情形。因为一块木板损坏的同时,其他木板也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于是把高于最低木板的部分全部截去。这样既不会影响木桶的容量,又不会因木板的参差不齐而不美观,同时还减轻了重量。这是实际的木桶理论。
与此相反,德鲁克原则关注人的优点,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精力、时间和金钱都用在尽量发挥人的优点上,而让人的缺点和不足不起作用,或者至少不干扰优点的发挥,即用人所长、避人所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有最适合于他优点的工作,也有最不擅长的工作。如果一个人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金钱都用在克服错误、改善不足上,也许他的优点永远得不到发挥,甚至他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是否有优点,有哪些优点,这是极其可悲的。
住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一个农夫,他出巨资买下一片农场后发现上当了,因为这块地坏得既不能种水果也不能养猪,这里能够生长的只有白杨树和响尾蛇。在一番痛苦和后悔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很好的主意,他把响尾蛇的蛇毒运送到各大药厂去做蛇毒血清,把响尾蛇的皮以很高的价钱卖给厂商去做鞋子和皮包,把响尾蛇的肉做成蛇肉罐头进行销售。由于他的眼光和天才般的贡献,他所在的村子现在已经改名为响尾蛇村。
“不仅是在必要的情况下忍受一切,而且还要喜爱这种情况”。从无数成功者的历程中可以看到:他们的起步条件并不比我们优越多少,甚至还不如我们,他们所不同的就是没有在痛苦抱怨中沉沦,而是积极地利用现有的这点资源努力进取,甚至把缺陷做成了“特点”,慢慢地他们就创造、积累了更多、更好的新资源。
因此,与其把眼睛盯在自己的不足上,不如把精力都放在关注自己的优点上。
研究表明,人的大部分性格与特点是与生俱来的,后天的只占40%左右。后天养成的习惯、形成的观念比较容易改变,而先天形成的性格、特点一般不容易改变,即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子女无论怎么相像,仍然各不相同;一个无论多么优秀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也不会一样;无论人们怎样崇拜、敬仰爱因斯坦,去学习他,世界上也只有一个爱因斯坦。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
也许正是每个人都保留了与其他人不同的外貌、体征、性格、人格特点,人类社会才会如此丰富多彩。如果强制人们的某些性格特点,人们就失去了自我。
管理学家笔记
经济学家提醒为人下属的你:坏习惯必须改掉,因为它妨碍你取得绩效。你在某一方面的不足并不一定要花大力气提高到哪怕只有中等水平。因为,这样做很可能不是改善你某一方面的能力,而是使你失去自我,反而得不偿失。
秀才赶考的三个梦
有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经常住的店里。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这三个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赶紧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都脱光了躺在一张床上了,却背靠背,不是没戏吗?”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准备回家。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吗,今天你怎么就回乡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乐了:“哟,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你这次一定要留下来。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说明你这次有备无患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
积极的人,像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有什么样的想法,就有什么样的未来。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着名的实验。
新学年开始时,罗森塔尔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100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卖力,结果肯定非常好了。
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够充分肯定自我,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当你面对挑战时,你不妨告诉自己:你就是最优秀的和最聪明的,那么结果肯定是另一种模样。
19世纪,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就是,人类可以简单地借由改变他们的心理状态,来改变他们的命运。
我们来看看一位伟人的经历。
1832年,他失业了,伤心之下,他决心要当政治家,当州议员,糟糕的是他竞选失败了。这对他来说无疑是苦上加苦。于是他着手自己开办企业,可一年不到,这家企业又倒闭了。在以后的17年间,他不得不为偿还企业倒闭时所欠的债务而到处奔波,历尽磨难。他再一次决定参加竞选州议员,这次他成功了。他内心萌发了一丝希望,认为自己的生活有了转机:“可能我可以成功了!”
第二年,他订婚了,但离结婚还差几个月时,未婚妻不幸去世。这对他精神上的打击实在太大了,他心力憔悴,数月卧床不起,得了神经衰弱症。1838年他觉得身体状况好一些了,于是决定竞选州议会议长,结果失败了。1843年再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又一次失败。
要是你处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放弃努力?但他没有放弃,他也没有说:“要是失败会怎样?”1846年,他又一次参加竞选国会议员,终于当选了。
两年任期很快过去了,他决定要争取连任。他认为自己表现是出色的,相信选民会继续选举他。但结果很遗憾,他落选了。而且还赔了很大一笔钱,他只能申请当本州的土地官员,但州政府却把他的申请退了回来,上面指出:“做本州的土地官员要求有卓越的才能和超常的智力,你的申请未能满足这些要求。”
然而,他没有服输。接着又是三次的失败。
这个在九次失败的基础上赢得两次成功的人正是阿伯拉罕·林肯,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追求。他一直在做自己生活的主宰。1860年,他当选为美国总统。
阿伯拉罕·林肯遇到过的敌人你我都曾遇到。他面对困难没有退却、没有逃跑,他坚持着、奋斗着。他压根就没想过要放弃努力,他不愿放弃。就像你我一样,林肯也有自由选择权。他可以畏缩不前,不过他没有退却。依靠坚定的信念,他坚持了下来,一直没有放弃成功的努力,在失败面前不断地去尝试,最后获得了伟大的成功。
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了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高尔基也指出:“只有满怀自信的人,才能在任何地方都把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实现自己的意志。”古往今来,成功人士虽然从事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经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对自己都充满自信,由此激励自己自爱、自强、自主、自立。
管理学家笔记
有了自信,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关键就在于是谁拥有如此执着的理念?是谁更执着地相信成功在望?是谁自信地叩响了命运的大门?所以首先,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
骆驼与目的
有一位父亲带着三个孩子,到沙漠去猎杀骆驼。很快,他们到达了目的地。父亲问老大:“你看到了什么呢?”
老大回答:“我看到了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以相同的问题问老二。
老二回答:“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骆驼、还有一望无际的沙漠。”
父亲又摇摇头说:“不对。”
父亲又问老三。
老三回答:“我只看到了骆驼。”
父亲高兴地点点头说:“答对了。”
锁定一个目标,然后开始修炼自己,逐渐接近目标,整个过程既漫长又专注,最终会获得成功。
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生于纽约州长岛南亨亭顿附近的一个农舍中,他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二。1823年,惠特曼一家移居到纽约布鲁克林区。惠特曼只上了6年学,然后开始做印刷厂学徒。惠特曼基本上是自学的,他特别喜欢读霍默、但丁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做了两年学徒以后,惠特曼搬到纽约市,并开始在不同的印刷厂工作。1835年,他返回长岛,在一所乡村学校执教。
1855年7月4日,在纽约,一本薄薄的小诗集出版了。这本小书只有九十五页,包括十二首诗和一篇序。绿色的封面,封底上画了几株嫩草、几朵小花,书名叫《草叶集》。扉页上没有作者名字,卷头上却有一幅铜版像:一个普普通通年轻的劳动者,身穿法兰绒敞口衬衫、头上斜戴宽边呢帽、嘴上蓄有短须,右手放在屁股上,左手插在裤袋里,漫不经心地站在那里。据说,这本诗集是自费出版的,初版印了一千册,没有卖掉一本,全送掉了。作者曾拿了几本样本回家。他的弟弟乔治回忆说:“我见过那本书,但根本没有读过它。我也不认为值得一读,只是翻了一下。妈妈的看法和我的一样,不知道把它怎么办才好。”一个星期之后,老惠特曼因风瘫病去世。他也没有看过惠特曼的作品。诗人后来说,即使看了,也不会有什么两样。
社会上的评价可不像自家人那样客气,简直是一大堆臭骂。伦敦《评论》报认为“作者的诗作违背了传统诗歌的艺术。惠特曼不懂艺术,正像畜牲不懂数学一样。”波士顿《通讯员》则把这本诗集叫做“浮夸、自大、庸俗和无聊的杂凑”,甚至骂作者是个疯子,“除了给他一顿鞭子,我们想不出更好的办法”。连作者的服装、相貌都成为嘲笑的对象,说看他那副模样,就能断定他写不出好诗来。
作者送给朝野名流的几本书,也没有得到好报。惠蒂埃把他收到的一本干脆投进火里,朗费罗、赫姆士、罗威尔等人则不予理睬。林肯看后,把书带回到办公室,告诉别人说,险些给家里的女儿们烧掉。
但惠特曼坚定自己写诗信念,继续努力。多年后,他成为美国甚至全世界公认的伟大诗人,他唯一的诗集也成了美国乃至人类诗歌史上的经典。
从惠特曼自身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惠特曼这一生只做过一件事:写出传世之作——《草叶集》。
任何人都一样,你给自己定下目标之后,目标就会在两个方面起作用:它是努力的依据,也是对你的鞭策。目标给了你一个看得着的射击靶。随着你努力实现这些目标,你会有成就感。对许多人来说,制定和实现目标就像一场比赛。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这时你的思想方式和工作方式也会渐渐改变。
有一点很重要,你的目标必须是具体的,可以实现的。如果目标不具体——无法衡量是否实现了——那会降低你的积极性。为什么?因为向目标迈进是动力的源泉。如果你无法知道自己向目标前进了多少,就会感到泄气,最后甩手不干了。
目标的作用不仅是界定追求的最终结果,它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目标是成功路上的里程碑。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大目标,哪怕我们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只要我们能为之努力奋斗,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不枉此生了。
管理学家笔记
成功者都会为一个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全力以赴,竭尽所能。所有伟大的或成功的人物,都是以一项具体而明确的目标作为奋斗的基础。哪怕我们一生只有一个目标,只要我们能为之努力奋斗,不管结果怎样,我们都不枉此生了。
汤姆斯的成功之路
有这样一个美国某着名企业的大人物的故事。
有人问他:“你是在哪里出生的?”
回答是意想不到的:
“我也不清楚,大概是亚特兰大市吧。我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我是个孤儿,由养父母带大,然后带着几美元踏入了这个社会。”
他换了好几种工作,最后在印第安那州一家餐厅当实习服务生。他既聪明又勤快,把工作做得很好。餐厅的主人看在眼里,就把俄亥俄州哥伦布快要倒闭的小店交给他经营,考验他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