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场经营管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商场开业准备(2)

(1)科学测定商圈是企业进行科学选址的基础。企业选址是关系商场生存发展的根本方略,而企业选址必须以商圈的测定作为前提条件。如北京某公司在进行商业选址决策时,由于未对周围商圈进行深入调查和可行性论证,凭感觉即草草地将某印刷厂厂房开发、改造为现代化的大型商厦。这个商厦改造投资几亿元,具有一流的设施与设备,但开业后始终吸引不了更多的客流,导致商场的经营亏损,最后不得不关门停业。

(2)通过商圈分析,可以具体了解商圈内消费者的构成及其特点,从而为企业进行目标市场定位、确定经营方针和进行经营预测打下良好的基础。

(3)可以深入了解本企业的地理环境和交通状况。

(4)可以决定怎样进一步开设分店和连锁店。本企业所开分店和连锁店一般不应同自身的商圈范围相交叉重复,以免互相影响,相互掣肘。

(三)商圈层次

从商圈的形成及其构造的理论分析,可以将商店与商圈的关系分解为点、线、面、流四个层次。点指的是商圈区域的圆心点或核心点,具有商圈的中心性特征。线指的是商圈核心区对周围居住区的吸引力,它具有商圈吸引性的特征。面指的是商圈的辐射范围和广度,亦即商圈核心区通过自身的信誉和经营实力所能辐射的范围,它具有辐射性特征。流指的是商圈形成后产生的人流、车流、客流,最终实现为物流和商流、信息流。如果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商圈的“点”即都市的中心和区域性中心,它具有市场集结性核心的功能。“线”是指市场所具有的吸引性,人们是按照对都市核心点的依存度来决定其居住区域的。把居住区与都市中心点(或区域性中心)连接起来,即商圈的线亦即商圈的购物半径。

(四)影响商圈形成的因素

影响商圈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归纳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因素。

1外部环境因素

(1)家庭与人口因素。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人口密度、收入水平、职业构成、性别、年龄结构、家庭构成、生活习惯、文化水平、消费水平,以及流动人口数量与构成等,对于企业商圈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2)产业结构。一个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工业区还是农业区,是市区还是郊区,对商圈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如果一个农业区域发现了丰富的矿藏,将要开发成一个新兴的工业区时,有利于扩大企业的商圈领域。

(3)交通状况。交通状况对于商圈形成十分重要。要考虑道路状况,是否有公共汽车或电车停车站,是否有地铁站连接等。

(4)城市规划。城市零售商店的规划建设要受到城市整体规划的制约。如果企业选址于城市的市级商业中心规划区,其商圈范围大,可能涉及全市;如果企业选址在区域性商业中心,则商圈范围为区域性的地域。

(5)商店聚集状况及商业区的形成。零售企业的聚集状况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不同业态零售企业的聚集。比如商场同专业店、超级市场等的聚集。这种聚集,企业之间一般不会产生直接的竞争,而会产生一定的聚集效应,产生更大的市场吸引力。二是同种业态商店的聚集。比如在同一商圈内有多个商场的聚集,如王府井大街的北京百货大楼和新东安市场;海淀四通桥的当代商城和双安商场等。这是同种业态、同等规模的商店聚集在同一商业区,其结果使这一商业区商店之间既产生竞争,又产生一定的集聚效应。一方面使消费者能在同类型商店进行商品质量、价格、款式及服务的比较,从而加剧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性;另一方面,由于同类型商店的聚集,又会产生集聚放大效应,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商业区购物,从而有效地扩大了企业的销售商圈。

2企业内部因素

(1)商店规模。商店规模一般与商圈大小呈现正比例关系。商店规模大,其市场吸引力强,从而有利于扩大其销售商圈。诚然,商店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应保持在与商圈购买力相适应的规模之内。

(2)商品经营重点与性质。一般来说,以经营日用消费品为重点的商场,其商圈较小;而以经营选择性较强、价值较为贵重的商品作为重点的商场,如以家用电器、服装、黄金饰品作为重点的商店,其销售商圈较大。

(3)企业经营水平及信誉。一个营销水平高、企业信誉好的企业,由于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可以吸引许多慕名而来的顾客,因而可以扩大企业的商圈。

通过对影响商圈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商场业种和业态不同,其商圈大小也不同。如便民超市多销售居民日常生活用品,其商圈区域较小,只有基本商圈,一般不存在次要商圈。而大型商场主要销售消费者选购性商品,因而商圈一般较大,具有基本商圈、次要商圈和辐射商圈三个层次。

(2)商圈大小一般同商场经营规模与经营能力之间呈现正比例关系。商场建设规模大,经营实力强,从而具有较大的市场吸引能力和辐射能力。但是,商场规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应保持在与商圈购买力相适应的规模,即适度规模为佳。

(3)商圈大小同企业选址区域的交通状况成正比例关系。企业选址区域交通状况越优越,越有利于吸引客流,从而进一步扩大商圈。相反如果交通不便,遇有湖泊、河流或者高速公路的阻碍,会大大影响商圈的扩大。

(4)竞争者状况对商圈有复杂的影响。在同一商圈内如存在两个以上的竞争者,则有利于扩大商圈,形成“扎堆”的聚集效应。而在不同商圈的竞争者,其商店之间的距离越大,则越有利于扩大其自身的商圈。

(五)测定商圈的方法

已建商场商圈的测定方法:对已经建立的商场,可以根据对顾客进行抽样调查、商店记录等方法,具体测定商圈的地理范围和形态。

新建商场商圈的测定:新建商店由于没有可借鉴的历史资料,因此可根据城市选点位置、周围居民人口分布、城市规划、交通状况,以及是否为城市商业中心区或区域性商业中心区、流动人口状况等,进行综合调查分析测定。如新建商店附近已建有同类型的商店,也可参考该店消费者客流状况及购物距离进行类比调查分析,综合测定。

在进行定性分析的同时,还可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可参考的定量分析方法有美国威廉·雷利发现的零售引力法则,以及戴维·赫夫研究出来的商圈研究公式。

(1)零售引力法则。美国威廉·雷利用了3年时间,调查了美国150个以上的都市,于1931年发表了他的“零售引力法则”。其中心观点是:“现有零售中心的两个城市,从位于它们中间的某一分界处,所吸引的交易量与各自城市的人口成正比,而与从分界点到市场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其公式如下:

Dy=Dxy1+PxPy

表达式中,Dy=X、Y两城市间的分界点D区距Y市距离;Dxy=X、Y两城市间的距离;Px=X地区(人口较多城市)的人口数;Py=Y地区(人口较少城市)的人口数。

零售引力法则的应用有两项假设前提条件:一是几个城市之间交通条件相类似;二是几个城市的零售经营水平大体相同。顾客之所以被吸引到人口较多的城镇,是由于零售引力法则作用的结果。这一方法也可应用到同一城市的不同商业区之间进行商圈分析。

(2)赫夫模型。美国戴维·赫夫给商圈下的定义是:“按地区勾画的区域,含有潜在的顾客,在这些顾客中,存在着购买由各个商店或各个商店群所提供的、一定等级的商品和商业性服务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认为,消费者与商店的距离与购物的几率成反比。任何住户在零售商店售货场所购买商品的可能性。

(第三节)选址分析

一、选址调查

选址是对零售商店经营地址的选定。它是商场的立业之本。曾经有人说,零售店如能选择适当的地点,则商店经营的成功率在70%以上。由此可以说明选址战略的重要。因此,在筹建商场时,应慎重而科学地进行店址选择。

(一)选址调查的立足点

选址对于商场而言,主要是考虑在某一地点建店是否具有开展经营活动和成功的环境条件。一个成功的选址战略,首先应该是实施选址调查。其调查重点如下。

(二)人口与购买力分析

有关人口数和家庭人口之组成,可参考选址地域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存档的户籍人口数和人口普查资料。所需调查的项目包括:①常住人口数;②家庭及构成;③人口密度;④教育程度;⑤从事行业;⑥自然增加率;⑦社会增加率;⑧家庭人均收入;⑨白天流动人口数;⑩年龄构成;家庭年支出及支出结构。现就一些主要项目分述如下。

1家庭人口及收入水平

家庭状况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基本因素。家庭特点包括:人口、家庭成员年龄、收入状况等。如每户家庭的平均收入和家庭收入的分配,会明显地影响未来商店的销售。如果所在地区家庭平均收入提高,则会增加家庭对选购商品数量、质量和档次的要求。家庭的大小也会对未来的商店销售产生较大影响。比如一个两口之家的年轻人组成的家庭,购物追求时尚化、个性化、少量化;而一个三口之家的家庭(有一个独生子女),则其消费需求几乎是以孩子为核心来进行。家庭成员的年龄也会对商品需求有不同影响。比如,老龄化的家庭其购物倾向为购买保健品、健身用品、营养食品等;而有儿童的家庭则重点投资于儿童食品、玩具等。

2人口密度

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可以用每平方公里的人数或户数来确定。一个地区人口密度高,则选址商店的规模可相应扩大。要计算一个地区的白天人口,即户籍中除去幼儿的人口数加上在该地区上班、上学的人口数,减去到外地区上班、上学的人口数。部分随机流入的客流人数不在考察数之内。

白天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多为办公区、学校文化区等地。对白天人口多的地区,应分析其消费需求的特性进行经营。比如采取延长下班时间、增加便民项目等以适应需要。人口密度高的地区,消费者到商业设施之间的距离近,可能会增加购物频率。而人口密度低的地区吸引力低,且顾客光临的次数也少。

3客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