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成为“富一代”的教子圣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顽强性格——让孩子学会与命运抗衡,与困境搏击(2)

每个孩子小时候都听过父母讲过太多的大道理,尤其是当孩子失败时、遇到困难时,父母总会用那些大道理来安慰孩子。那个时候,孩子会觉得父母好伟大,可以让他们心服口服,但当孩子到了四年级,他们已经具备了理性思维的能力。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已不再是父母的安慰和大道理,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孩子因为失误没有考好时,父母给孩子端一杯水或送一些水果,孩子就会从父母的行动中读懂父母的态度——父母并不会因为自己的失误而不喜欢自己。当然,当父母拍拍孩子的肩膀、冲孩子点头时,孩子也会明白,父母这是在鼓励自己,从而也会促使孩子向积极的方面思考。在这个时候,来自于父母行动的鼓励,比父母语言的鼓励,效果要好得多。

当孩子遭遇挫折,面对困难时,家长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方式给予孩子鼓励,将给孩子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让孩子在困难面前调整自己,为战胜困难作出更大的努力。

倾听,是对受挫孩子最好的安慰

当孩子受到委屈时,最想告诉的人就是父母。每当这时,我们就要仔细地听孩子说话。等孩子讲完了,或许不用我们的安慰,他们的心情也会变好。如果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以工作忙或者没有耐心而敷衍孩子,孩子以后就不会再跟我们谈话了,就会给孩子小小的心灵带来不小的创伤。

这是美国电视台的一个儿童节目。有一次,主持人问了孩子一个问题说:“假如你驾驶飞机载着乘客在空中飞行,突然发现飞机有问题,出现故障,没油了,你怎么办?”这小孩直截了当地说:“我就赶快跳伞,让他们在飞机上等着我,我要第一个跳伞!”

坐在台下的许多观众哈哈大笑起来,有的观众还笑得东倒西歪的,就觉得孩子真滑头。这位主持人接着问道:“然后呢?”这个小孩说:“我去取汽油,然后回来救他们。”听到这句话,这些大笑的观众们止住了笑声。在座的观众们都没想到在孩子看似幼稚的举动中,包含着一颗善良的心。

这位主持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能听孩子把话讲完,最终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我们有的时候会因为对孩子的偏见,认为孩子没有什么想法,或者认为孩子自私,或者认为孩子空想,而误解甚至冤屈了孩子。虽然孩子年龄小,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也有一个丰富的心灵。因此,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孩子们的想法。

倾听是一种爱。我们有时候会觉得孩子很简单,孩子很幼稚,孩子不懂事,孩子不需要被人倾听。殊不知,孩子通过与父母沟通来排解心里的疑惑,孩子通过诉说来消除心里的委屈。孩子需要父母的支持,需要父母的建议。因此,我们要留意孩子的想法,遇到问题,要主动与孩子沟通,一定要注意听,在听的过程中了解孩子自身的想法。

孩子越小越愿意倾诉,所以,父母应该充满耐心地仔细倾听,因为这是沟通的黄金时期。如果坚持下去,就是孩子长大了,他们也会习惯跟家长交流。可是,现在为什么会有许多父母抱怨孩子越大越不愿意和他们交流。其实部分原因是源于孩子在小的时候倾诉的意愿没有得到完全的重视,因而渐渐地孩子也就不愿意和父母交流了。

只有当孩子觉得对方有安全感时,他才会向其诉说自己的小秘密。因此,父母应无条件地爱孩子,忧其所忧,乐其所乐。这样,才有可能倾听到孩子的心灵之音,才能很好地跟孩子沟通。

一位母亲就非常注重跟孩子交流。每天晚饭后她总爱带孩子出门散步半小时。此时,孩子像个欢快的小鸟,总喜欢叽叽喳喳地说在校的活动情况,如某个老师如何讲课,某个同学出了趣闻等。若孩子在校受了什么委屈或犯了什么错误,他也会在母亲的耐心倾听下一吐为快。母亲针对孩子说的具体情况,常因势利导,作循循善诱的教导,让孩子知道一天中的得与失,知道哪些需要继续发扬,哪些需要注意修正。这样,孩子管理起来就变得容易。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做父母的很不重视倾听学龄期孩子的谈话,总爱摆家长的威严,闻听孩子有了什么过失,不是板着脸呵斥、讽刺、挖苦,就是生硬地向孩子灌输大道理,甚至用巴掌、棍棒教训。时间长了,孩子在家长一言一行的制约下,身心受到压抑。“代沟”越来越深,家长就会很难把握孩子的心理。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现代教育学家们提倡父母与孩子“交朋友”,耐心倾听孩子的谈话。平等对话,能使孩子畅所欲言,父母在这一形式的过程中也能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适时适宜地给予必要的点拨。这样,不仅能使孩子在心理上获得一种信任与尊重感,而且能够使孩子从小练就一种口头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

因此,聪明的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倾听孩子讲话。孩子的声音,是孩子成长的强烈渴求,是准确把握孩子心理脉搏,因人施教的基础,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家长要把它当做一门必修课来认真学习研究。

保持信念,让孩子不轻易低头认输

记得居里夫人曾说过:“理想的琴键扣动奋斗的琴弦,才能奏出人生最美妙动听的乐章。”这就是信念。倘若一个人不知道他的船将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什么风都不会是顺风,这就是说,你心中的信念就是你要驶向的码头。

有一年,一支英国探险队进入撒哈拉沙漠的某个地区,在茫茫的沙海里跋涉。阳光下,漫天飞舞的风沙像炒红的铁砂一般,扑打着探险队员的面孔。最可怕的是,大家的水都没了。这时,探险队长拿出一只水壶,说:“这里还有一壶水,但穿越沙漠前,谁也不能喝。”

一壶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标。水壶在队员手中传递,那沉甸甸的感觉使队员们濒临绝望的脸上又露出坚定的神色。终于,探险队顽强地走出了沙漠,挣脱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极而泣,用颤抖的手拧开那壶支撑他们的精神之水——缓缓流出来的,却是满满的一壶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里,真正救了他们的,又哪里是那一壶沙子呢?他们执着的信念,已经如同一粒种子,在他们心底生根发芽,最终领着他们走出了“绝境”。

事实上,人生从来没有真正的绝境。无论遭受多少艰辛,无论经历多少苦难,只要一个人的心中还怀着一粒信念的种子,那么总有一天,他能走出困境,让生命重新开花结果。人生就是这样,只要种子还在,希望就在。

人生的道路固然难以一帆风顺,固然布满荆棘、充满坎坷,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看到希望,看到曙光。即使前路有再多的艰难困苦,即使前方的风浪再大,也会执着追求,无怨无悔。要明白,人生的价值并不在于成功后的荣光,而在于追求的本身,在于信念的树立与坚持的过程。

人生之于信念,如同航船之于舵手。航船没有舵手,就会在大海中迷失方向,就会在暗礁险滩中葬身,就会被惊涛骇浪所吞没。人生没有信念,就会在前进中迷失自我,生活就将变得黯淡无光,生命也就变得没有意义。活着也只不过剩下一个躯壳,活着也只不过是行尸走肉。

罗曼·.罗兰曾说过,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两千多年前的汉朝着名史学家司马迁受了宫刑,应该说,人世间没有比这更大的耻辱了。可是他没有消沉,忍辱含垢,披肝沥胆,专心着述整整11年,终于写成了《史记》那部52万字的鸿篇巨着。

有这样一对母女,母亲在女儿两岁多时患了癌症,医生说最多能活几个月。孩子的父亲是跑运输的个体司机,在一次雨天运货时车翻人亡。灾难似乎决心要摧毁这个家庭,但这位母亲却为了女儿坚持住了。事故处理后,她用所有的积蓄开了一间小百货店,发誓要让女儿健康成长。她一次次接受手术和化疗,每次医生都说:“可能只有几个月时间了。”但她不甘心,她对自己说:“我必须活着,活到女儿大学毕业。”她的病最终没能治愈,但她却因为一个坚强的信念而将死亡推后了整整20年。她是在看到女儿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两星期后逝世的。很多人,包括为她治疗的医生们,都深为这位母亲因爱而生的信念力量而感动不已。

人生如歌,信念如调。没有调的歌永远不能成为真正的歌,没有信念的人生永远都是没有意义的人生。人生需要信念,孩子也不例外。有了信念,才可以让孩子拨开云雾,见到光明,见到希望;有了信念,才可以让孩子乘风破浪,驶向成功的彼岸。每个孩子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孩子的生命就会焕发出灿烂的光芒。将信念的风帆高高扬起,孩子一定可以航行得更远。

但是,坚定的信念不是从来就有的。信念总是徘徊于坚持与动摇之中,总是彷徨于前进与退缩之中。而一个优秀的、懂得激励和信任的家长,通常会扮演以赞扬和激励的语言为孩子提出愿望或目标的角色,借以给予孩子美好的愿望、积极的动力或是一个坚定的信念。

坚定的信念是孩子实现自己愿景的坚实力量。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他的父母,我们要不断地在他的心里植入这些支点,温暖、美好、真挚。在他未来的道路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困难,只要这个爱的信念存在,他就会战胜一切,成为最终的强者。

督促孩子做事有始有终

尽管我们面前有风有雨,甚至波浪滔天,我们也应该以意志为帆,信念为舵,驾驶着生命之船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