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亲情教育:教育,以爱开始(4)
3.孩子在作决定时,不要给他很大的压力。如果孩子的决定不合理,大人可给些提醒。如果孩子作决定后遇到挫折,产生了失败感,父母也要给予帮助。但这种机会不要给得太多,以免给他造成太大的压力。父母可以根据情况,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孩子作一些决定。不过,这种决定最好是有大人和小孩共同作出,这也是帮助孩子作决定的好方式。“如果我们不去看奶奶而去看电影,奶奶会伤心的”——这是大人进入孩子的选择中去。在判断正确与错误的选择时可以说:“我们已答应某某去展览馆,不遵守诺言是错误的。”这可以让孩子知道作决定其实就是要对自己负责任。
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都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东西。身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选择权,以增强其自我意识。
赢得孩子的合作
有一天晚上,林林放学回家后,刚好是吃饭的时间。吃饭的时候,他说手特别疼。
林林的妈妈就问:“林林,手怎么了?”
“被老师打的!”林林委屈地说。
“什么,老师打的?怎么可能?老师为什么打你啊?”妈妈有些生气地说。
“在上课的时候,只因为我自己的本子用完了,想向同学借一个。可是正在讲课的老师把我叫了起来,站了一节课,而且下课时还让我去办公室,然后就把我的手打成这样了。”林林哭了。
“我说呢,老师怎么会无缘无故地打人。这都怪你,上课你借什么本子,不会等着下课借啊,活该!”
妈妈一番噼里啪啦的数落,让林林受伤的心又疼了几分。
马丁太太的女儿名叫林达。有一次放学回到家里,林达向妈妈抱怨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她。
听着女儿的抱怨,马丁太太没有去评价谁对谁错。她用一种极其友好的语调对女儿说:“我想你当时肯定感到自己很尴尬,是不是?因为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斥责你。”
听了妈妈的话,林达抬头看了妈妈一眼。妈妈又接着说道:“记得我上四年级时,同样的事发生也在我身上。其实我只是在数学考试时站起来借了一支铅笔,老师就当面批评我,令我感到十分尴尬,也很气愤。”
这时,林达开始表现出有点轻松的样子,对妈妈的话很感兴趣。“真的?我也只是在上课时要借一支铅笔而已。因为我没有铅笔了。我真的觉得为这么一点简单的事,老师就教训我,太不公平了。”
马丁太太回答道:“是这样。但你能不能想出办法,今后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呢?”
林达说:“我可以多准备一支铅笔,那就不用去打断老师讲课而向别人去借了。”
在上面的例子中,马丁太太用讲述自己经历的方法,达到了她与林达情感方面上的沟通,并且很快赢得了林达的合作,愿意讨论问题,找出将来能对她有利的解决方法。这里面最关键的就在于妈妈能够站在林达的位置去看问题,这样林达就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自卫的状态。
相反,林林的妈妈不仅没有与孩子沟通,反而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林林身上,让孩子感受到了来自两方面的责备。
作为父母,一旦孩子认为你明白他的想法时,要想赢得他的合作就会变得非常容易。当孩子感到被理解时,会很高兴,于是就会愿意听取意见,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以下就介绍赢得孩子合作的三个方法。
1.告诉孩子,你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要确保自己的理解是符合孩子心意的。
2.与孩子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告诉他们你也曾有过的类似感觉。
3.在成功地完成上面两个步骤后,孩子就有可能愿意倾听你的意见了。此时家长可以问他是不是愿意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问他是否有不同想法,以及将来如何避免发生同样的问题。这时要注意用商量的口吻。一般情况下,孩子都会很好地给予合作的。
在孩子犯了错误,认为自己有责任的时候,作为父母,首先要做的是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以获取孩子的合作态度,一起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
在某一个城市的街头,一个十多岁的男孩子和父母外出游玩时等公共汽车。车进站以后,这个男孩子一个箭步窜上车,神情坦然地找了个位子坐下,上来晚的父母只能站在儿子的座位旁。然而,这个小孩子对站着的父母却是一脸漠然,仿佛他们是两个与自己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车上的一位乘客看不过去,就说:“孩子,应该让你的父母坐。”还没等男孩子作出反应,他的父母急忙说:“让他坐,我们不累。”
在一个美国家庭,父母为了让4岁的孩子懂得尊重别人、不小气、不自私,从他2岁起就有意训练和培养。这个孩子特别喜欢吃苹果,于是,父母要求孩子每次想吃的时候,都要同时拿3个,最大的给爸爸,第二大的给妈妈,小的留给自己吃。当一箱苹果只剩下最后3个时,孩子舍不得再分了。父母却告诉他:越是东西少的时候越是考验人,这个时候还能想到别人的,才是真正的好孩子。最后,孩子一边哭着一边分苹果。发完后,还眼泪汪汪地望着父母,希望父母不要把苹果吃下去。可是,他的爸爸妈妈却不理会,把苹果皮削好,在孩子的注视下,一口一口地把苹果吃掉了。
在当今的中国,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往往成为全家人关注的焦点,再加上父母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很容易形成孩子只知获取、不知给予、事事以自我为中心的缺点。如果孩子从小就对人对事淡漠无情,长大以后就很难与人合作共事,也不可能对家庭、对事业、对国家有责任感。中国的一些父母只顾着把所有的爱都给孩子,但是,却忘了很重要的一点:教孩子懂得爱别人。
而在美国,大多数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的情感教育,让孩子从小就懂得什么是爱,并且懂得怎么去爱别人。
情感教育对孩子的一生是很重要的。那么,家长该怎样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呢?
1.要以情育情。情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而孩子超强的可塑性和模仿力,使他们很容易受家长情感的影响。家长要善于表达内心的情感,进而有效地感染孩子,使其逐步体验正常、健康的情感。此外,家长还要努力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抑制无益的激动和冲动,以免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2.要以理育情。为了培养孩子对周围事物的美好情感,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和掌握有关的知识,懂得其中的道理。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明白事理也就越深刻,情感自然也就会越深厚。
3.要以行育情。家长要有目的地系统地引导孩子参与各项有益的活动,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营造体验美好情感的氛围。
懂得什么是情感,懂得什么是爱,懂得怎样去爱别人,这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基本的素质,因此,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从小进行良好的情感教育。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良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永远无法弥补。
爱,请藏起一半
小柯家很有钱,爸爸有自己的公司,天天开着私家车上班。
小柯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再加上爸爸三十多岁才有小柯这个儿子,所以对小柯格外宠爱,无论小柯要什么,爸爸都会千方百计满足他的要求。
小柯上小学的时候,学校离家有点远,但却是全市最好的学校。其实,从学校到家里有公交车可以直接到,只有三站路。
可是,小柯的爸爸却不放心儿子一个人走:怕在车上有人挤,怕过马路不安全。于是,每天都是开着车先将小柯送到学校,下班后再将小柯接回来。
几年来,不论刮风还是下雨,小柯从来都是车接车送,同学很羡慕他有一个这么有钱的爸爸。
小野先生有一辆很漂亮的丰田小汽车。每逢节假日的时候,他常常开车带上全家人外出游玩。可是,每天上班,小野总是一个人驾车,从来不让10岁的儿子顺道搭车上学。一天,儿子有些犯懒了,他就央求爸爸送他一程。“不行!”面对儿子的请求,小野斩钉截铁地回答,丝毫没有回转的余地。无奈,儿子只好一个人背着大书包,流着眼泪沿着大街慢慢地向学校走去。当他走到时,突然发现爸爸正在那里等着他。小野见了儿子什么也没说,只是掏出手帕擦去儿子的泪痕。然后他一手拉着儿子,一手为儿子提过大书包,陪着儿子走过天桥。“孩子,不要怪爸爸,你现在是学生,不应该坐车上学。你现在小小年纪却贪图安逸,将来是难成就事业的。”
与中国的那位爸爸相比,我们不得不承认,小野先生的这种养儿方式更理性。为孩子一生着想的爱才是真正的爱。
诚然,疼爱子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天性,但是,爱不是盲目的。现在,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爱缺乏理智,以至成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说,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管合理不合理,全都无条件地应允。有的上学送,放学接,晚上还要挑灯伴读到深夜。有这样一件真实的事,某所小学,为了让学生亲身感受父母养育孩子的艰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特地开展了“负重感母恩”的活动。但是,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有的家长竟悄悄地给孩子负重的包里装入了海绵。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要有度的,过分溺爱,往往会事与愿违。
反观世界上一些发达的国家,父母却能自觉地施行富门寒教。在美国,家长让孩子从小自找苦吃,学会独立生存;在德国,法律上就规定满14岁的孩子在家里要承担一些义务。古人云: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为了培养聪慧、勤勉、坚强的下一代,中国的父母不妨藏起一半的爱。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过惯了安逸的生活,那么,走上社会之后,一点风吹雨打,都会让他手足无措。将来与其后悔,不如从现在做起,给孩子一份理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