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决定孩子的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亲情教育:教育,以爱开始(2)

许多良好的习惯都是培养出来的,如果父母能够做到充分地信任孩子,孩子就不会养成说谎的习惯。可是,要培养出一个比较好的行为习惯,奖励比惩罚更为重要。当父母发现孩子闯祸以后,千万不要气急败坏地责问。在这个时候,孩子很有可能因为怕挨打而说谎。如此询问孩子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诱导孩子说谎。家长要学会注视孩子的眼睛,等孩子自己说出真相,或者平和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如果孩子承认了错误或请求原谅的时候,家长就应该先表扬他的诚实,之后再进行批评,并且相应地减轻对他的处罚,再教会他在以后碰到这样的事时应该如何去做。如果孩子坚持这件事不是他做的,父母也要充分信任孩子所说的话,然后再慢慢地找出这件事情的原因,千万不要按自己的主观意志作出不合理的判断,不相信孩子。因为父母如此去做之后,不仅不会让孩子养成诚实的习惯,反而会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甚至长大以后习惯说谎。

给孩子以充分的信任,让孩子从小有一种被认同感和安全感,这样,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才会更加融洽,孩子的发展才能更加健康。

妈妈,请不要拿我和别人比较

8岁的小珊和10岁的小佳一起从学校回到家。小珊很快就走到自己的房间,可小佳却跑到妈妈那里说:“看,我又得了100分。”妈妈看着成绩单,非常满意,夸奖了小佳一番。“小珊在什么地方?我想看看她的成绩单。她考得一定很差吧?”这时小珊正准备去玩,妈妈就叫住了她,让她把成绩单拿来看看。果然,小珊的成绩很不理想,妈妈非常生气地大声说道:“你为什么不能像你姐姐一样?就是因为你太不用功,不许出去玩,回自己的房间去!”小珊非常沮丧地走回到自己的房间。她受了妈妈的一顿斥责,感到自己很没有面子。

有一位美国朋友,没有什么学历,只能在他家附近的一个商店里打工。在别人看来,他好像是处在社会的底层,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然而,他的父母对他却赞赏有加,原因是他经常到社区演奏钢琴,并深受大家的喜爱。

一般情况下,国内的一些家庭在相互比较孩子的时候,比较的方面较为单一,且多为学业方面;西方国家家庭的比较往往注重孩子的全面素质。中国一些家庭常常爱拿孩子的优点与缺点相互比较;西方家庭更多的是自省孩子的优点和成功之处,他们不习惯争强好胜,论高低上下。中国的一些家庭在比较时往往只想着突出自己的形象,有意无意地去贬低别人;相反,西方家庭往往注重自尊、自重、自乐。

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西方家庭不刻意地去比较,而中国一些家庭的比较则演变成一种很严重的现象:攀比。

在上文提到的故事中,妈妈犯了几个错误,对小珊的教育十分不利。其一,妈妈还没看到成绩单,就非常肯定地说小珊的成绩一定不好,这表明妈妈对小珊一点信心都没有。作为母亲,她的这种态度会使小珊放弃努力,而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其二,妈妈又告诉小珊,她为小珊感到惭愧,使得小珊更加认为自己是一个毫无价值的孩子,在妈妈心目中没有一点地位,不受妈妈的喜爱。现实生活中,每个孩子其实都需要家长的鼓励,这样才能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小珊就是一个例子,她一向认为自己是不能和姐姐比的,认为根本没有理由去尝试。其三,妈妈给小珊设立了太高的目标,小珊望而生畏,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去努力都不能使妈妈满意,结果对树立自信又增加一道障碍。那么小珊的妈妈是怎样想的呢?妈妈以为她对小珊的指责会使她感到羞愧,就此可以产生一种刺激,让小珊以后努力学习,同时促使姐妹之间的竞争,以此来提高小珊的学习成绩。但是这种办法对一个从小缺乏鼓励、缺乏自信心的孩子,只会使她更加认为自己无能,觉得自己是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妈妈对两个女儿作当面评价,这样做不但对小珊不利,对小佳同样也是不利的。这种比较会使小佳产生更加强烈的愿望,要永远走在妹妹的前面,给自己设置了越来越高的目标,甚至是不切实际的目标。假如小佳达不到这个理想目标,同样也会认为自己是一位失败者。所以,用这种刺激的办法,对两个孩子身心都是不利的。如果要想小珊以后做得好,妈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拿她和小佳比较,任何此类比较对孩子都是有害的。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在自己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做别的孩子的复制品。如果妈妈对小珊本来就没有太大信心,还要不时地表现出来,那么,她是不可能帮助小珊走出心理阴影的。可行的方法是将两个孩子的进程分开,停止对姐妹两个成绩的比较。要关注小珊每一个微小的进步,让小珊明白不管她的学习成绩怎样,只要她尽力了,都一样是父母疼爱的好孩子。

在幼儿小小的心灵中,父母最爱自己,最疼自己,一旦听到父母夸奖别人家的孩子,就可能会认为父母亲不爱自己,产生很强的失落感。所以,父母不要总是当着孩子的面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样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孩子问,父母答

一位妈妈带着4岁的儿子坐火车。这个孩子显然是第一次坐火车,看着窗外飞逝的景物,不停地问他妈妈许多问题。

“妈妈,树怎么在往后跑?”

“妈妈,那房子上挂的是什么?”

“妈妈,火车怎么跑这么快?”

面对孩子的叽叽喳喳,这位母亲显得很不耐烦:“你怎么那么多问题?坐下,不要动来动去的。”

看着生气的妈妈,刚才还兴致很高的小男孩儿一下子变得垂头丧气,一句话也不说地坐到了座位上。

一位美国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乘飞机从纽约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个小时,这位母亲一刻也没有停止与自己2岁和5岁的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有问必答。母亲像一个循循诱导的教师一样。孩子问的问题是非常有意思的,如飞机为什么在雪上飞呢?飞机在飞的时候怎么不动呢?飞机上的窗子为什么不能打开等等。

美国很多父母很注意与孩子进行各种交流。在孩子出生的时候,做父母的就试着与孩子说话,将父母的各种感受讲给孩子。美国的报章也多有鼓励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文章,认为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做父母的首先应该学会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和他们进行各种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其原因是孩子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孩子也愿意和人交往。

然而,大部分的国内父母却疏于这样的交流,特别是在孩子问问题的时候,总是显得很厌烦的样子,往往责怪孩子的话过多,或者是干脆对孩子的问话不理不睬,在不知不觉中过挫伤了孩子提问的积极性。

一些孩子怕在生人面前说话,或者是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这与父母缺少交流的教育方式有直接关系。

孩子前期的成长基本上是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实现的。美国孩子往往长大后独立性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塑性强,这与美国父母特别关心孩子、在孩子幼小的时候不断与其交流的培养方式是分不开的。

利用一切机会和孩子谈话交流,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交流中成长、成熟。

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

一对国内夫妇有一个4岁的女儿。每次这对夫妇和女儿说话的时候,从来都是站着的,而小小的女儿在听父母说话的时候,只能把头高高地仰起。时间长了,小女孩儿觉得脖子很痛,烦躁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就表现出来了。有时,她甚至会打断父母的话:好了,不要说了,我都知道了。

其实,她只是觉得这样和父母说话很不舒服,想早点结束。

然而,做父母的却丝毫没有感觉到女儿的不舒服。

逑蒂是典型的澳大利亚人,她和家人共同住在堪培拉,并且有一对可爱的儿女。

一次,去超市时,4岁的儿子因为姐姐先坐进汽车而不高兴了。逑蒂在车门口蹲下,两只手握住儿子的双手,脸对脸地,目光正视着孩子,诚恳地说:“路波瑟姆,谁先坐进汽车并不重要,对吗?”路波瑟姆看着妈妈会意地点点头,钻进了汽车并挨着姐姐坐了下来。

第二天上午,全家去公园玩。路波瑟姆和姐姐跑跑跳跳,到湖边去看戏水的鸭群的时候,不小心绊了一跤,眼泪在他的大眼睛里滚动着,马上就要流出来了。这时,他的妈妈逑蒂又很自然地蹲下来,亲切地对儿子说:“你已经不是小宝宝了,是不是?你是个大男孩儿,绊一下没关系的,对吗?”这时,他的父亲也在一旁蹲了下来,面对着路波瑟姆说:“是的,你是个大男孩了,对吗?”孩子一下子就收住了眼泪,自豪地又去玩了。

他们认为:孩子也是人,是独立的人,应该尊重他们并蹲下来同他们说话……

澳大利亚那位母亲的言语和行为使人想到:家长蹲下来同孩子在同一个高度上谈话,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谈话,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体现了成人认真又亲切的态度。同时,家长可以轻声细语地耐心说服教育,而不是俯视呵斥。

采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还有另一个好处,能促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同成年人是平等的,是受到尊重的人,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或缺点;同时,也为孩子创造了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是使孩子听而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

虽然这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却体现了如何看待子女同父母关系的教育观念。

而国内的一些父母总认为,孩子很小,自尊心的问题可以暂且不顾。而蹲下身子对一个小孩儿说话有些多此一举。

但是,这些父母不要忘了,如果总是站着面对孩子,与孩子的距离就不仅是身高上的几十厘米的距离了,而是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距离,是一颗心与一颗心之间的距离。蹲下来倾听,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蹲下来倾听,孩子与父母的距离就会缩短;蹲下来倾听,是父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蹲下来倾听,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民主、和谐、相互尊重的成人与孩子的关系,再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

孩子也有自尊,也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得到大人的尊重。所以,当与孩子交谈的时候,不要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妨蹲下身来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相信,这样谈话的效果会更好。

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

一个周末,家家和爸爸妈妈一起驱车出游。一路上,家家兴奋得不得了,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一会儿摆弄音响,一会儿探过身子按喇叭,一会儿又去翻翻备品箱。当他又一次和开车的爸爸捣乱时,妈妈的忍耐到了极限。

妈妈对他说:“家家,再和爸爸捣乱,下次就不带你出来玩了。”这个方法还真奏效。家家看了看妈妈,没说话,把头转了过去。

妈妈心想,孩子毕竟是孩子,该管的时候就得去管,不能心软,不能纵容。想得正得意着呢,家家的爸爸给妈妈使了个眼色。妈妈赶紧探过头去看家家,只见他正在偷偷地哭。妈妈小心地问:“儿子,哭什么啊?告诉妈妈。”

家家一句话也不肯说。气氛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

一位美国母亲开车带着两个儿子出去。路上,母亲一真在与大儿子说话,无意中发现小儿子在用脚踏前面的座位,并且一副气呼呼的样子。母亲急忙停止了与大儿子的对话,转过头来问小儿子怎么了。

“你只顾和哥哥说话,为什么就不理我呢?”

“哦,孩子,对不起,因为哥哥要去参加比赛,所以妈妈就多叮嘱了他两句。好了,现在与哥哥的谈话告一段落,告诉妈妈你想说些什么?”

“妈妈,我想听儿童歌曲。”

“好的,妈妈放给你听。”

“妈妈,您真好。”

“好听吗?”

“嗯,这个小孩唱得真好,我长大了也要学唱歌。”

“好的,孩子,只要你努力,一定也会唱得很棒的。”

“妈妈,我们过会儿吃什么?”

“你想吃什么呢?”

“嗯,让我想想,我想要一个汉堡,一杯果汁,再要一个鸡腿。”

“好的,看,前面不远处就有一个汉堡店,我们过会儿去那里买。”

“好的,妈妈。”

国内的一些父母总认为孩子小,总是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不管自己说什么,孩子都得听,如果孩子反抗,就说孩子不听话。可是父母有没有想过,难道自己所有的话都是对的吗?你与孩子是以平等的态度说话吗?

在很多西方国家的父母看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权利,有自己的尊严,作为父母,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要听听孩子的意见,站在与孩子平等的位置上与孩子对话。

那么,对于国内的父母来说,应该怎样与孩子进行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呢?首先就要求父母放低姿态,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孩子,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平等的对话。

其实,与孩子进行深度的沟通,是一种美妙的经验。此时父母是孩子的心理辅导老师,可帮助孩子缓解情绪,开启智能。而这种交流也是拉近父母与孩子之间距离的一个好方法。

虽然孩子人小,但其实并不喜欢父母一直都把自己当小孩子看待,他们希望父母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与自己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样,会让他们觉得父母是尊重他们的。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一种得到大人认可的渴望。给孩子平等对话的机会,就是对孩子人格的一种尊重。

在争辩中长大

“妈妈,您这样做是不对的。”5岁的儿子大声说,“我有看电视的自由!”听到这话,妈妈非常恼火:自古都是母慈子孝,哪有孩子这么和自己的妈妈说话的?“我说不许看就不许看,明天你要上幼儿园,早上没法起床。”妈妈把电视机关了,“不错,你是有自由,不过,我有管教你的义务。”

“你要打我吗?”儿子可能在妈妈的语气中感受到了威胁。“打我是犯法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看看谁来保护你!”妈妈实在忍不住了,把儿子从沙发上拖起来,照着他的小屁股打了几巴掌。儿子大哭起来,直到妈妈把他抱到床上,他仍在啜泣,迟迟没有入睡。

坐在儿子的小床旁,看着他委屈的样子,妈妈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你能给我做一个像苹果的蛋糕吗?”淘气的安娜对正在厨房忙着的妈妈说。

“嗯,好啊,妈妈一定可以做到,小安娜就等着吃苹果蛋糕吧!”说完妈妈就又开始忙了。到了中午的时候,妈妈把一个烤好的蛋糕拿了出来,笑着说:“小安娜,5岁生日快乐!这就是你喜欢的苹果蛋糕,妈妈做好了。”可是安娜并不是很高兴,她说:“妈妈,你错了,这不是苹果,这像一个梨,因为这个蛋糕有点长方形,而苹果是圆的,所以这是梨蛋糕!”听着可爱的小安娜的争辩,妈妈笑了起来。

“哦,原来妈妈可以变魔术啊,把苹果蛋糕变成了梨蛋糕!”说完,安娜和妈妈都笑了。

其实,孩子与家长争辩是一件有益的事情。对争辩一词的解释就是争论、辩论,是各执己见,相互辩论说理。这样做有利于双方思想沟通,通过争辩达成共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