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商品的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3)
当不同金属铸币有不同价值时,如果法定兑换比例保持不变,那么支配一切铸币价值的金属就是价值最昂贵的那一种。例如,如果用常衡(16盎司为1磅)来计算,那么英国的12便士铜币,重量应该等于半磅铜的重量;然而由于铜质不良,铜在被铸成铜币之前,基本上不值7便士银币。但是,法律又规定了12便士铜币可以兑换1先令,于是12便士又值1先令了,而且随时可以兑换。也就是说,在最近的金币改革之前,英国金币,至少是在伦敦及其附近流通的金币,还没有像大部分银币那样低劣到标准重量以下,就连磨损的21先令银币,也还是等于1几尼金币。
最近,英国政府为了使英国金币能够像别国的通用铸币一样足值,也采取了相关的法律措施,规定官署要在这一命令的有效期内,依重量来收受金币,使其与标准重量接近;而磨损了的银币,仍然继续保持磨损剥蚀状态在市场上流通,而且21先令银币仍被认为值1几尼优良的金币。金币的这一改革措施,显然抬高了银币兑换金币的能力。
英国造币厂在铸造铸币时,把1磅的金铸成了44个半几尼的金币。这样的话,按照1几尼等于21先令计算,1磅的金就可以铸成46镑14先令6便士。因此,1盎司金币等值于3镑17先令10个半便士的银币。再加上英格兰一向不征收铸币税,每块重1磅或1盎司标准金块的黄金,都可以换得等量的铸币。所以,英格兰金币的价格,就是所谓的金的造币厂价格——每盎司3镑17先令10个半便士。
在英国进行金币改革之前的好多年,市场上每盎司标准金块的价格都在3镑18先令以上,常见的是3镑19先令,甚至是4镑。但是,当时的4镑金币基本上都被磨损过,很少含有足值的1盎司标准金。自从金币改革之后,每盎司标准金块的市价甚至很少超过3镑17先令7便士,比改革前造币厂的价格还要低,而且从未超过造币厂的价格。
但是在进行支付时,金币和银币的市价都是相同的。因此,金币改革不仅提高了金币的价值,也提高了可以与其对比的银币的价值。不过,金币或银币的价值增长并不像其他大部分货物的价格增长那么显著。因为,其他大部分货物的价格还受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
英格兰造币厂在铸币时,把1磅的标准银块铸成了62先令的银币。所以,所谓的英格兰银的造币厂价格,就是1盎司合5先令2便士。造币厂在与人们进行标准银块的交换活动时,就以这个价格给付银币量。而在金币改革之前,1盎司标准银块的市价却时常在5先令4便士到5先令8便士之间浮动,最普通的似乎是5先令7便士。自从进行了金币改革之后,1盎司标准银块的市价一路降到了5先令5便士、5先令4便士,甚至是5先令3便士,很少有超过5先令5便士的时候。
当然,金币改革也波及了银币,使得银的市价也降低了许多,不过始终没有低到造币厂的价格。就拿所含金属比价不同的英格兰铸币来说,由于铜的比价远远超过了其真实价值,所以银的比价也略低于其真实价值。在英格兰,需要大约15盎司的银才能换得1盎司的纯金;而在欧洲市场,比如法国和荷兰,大约只需要14盎司银就可以换得1盎司金,高于银在英格兰的比价。
然而,铜块的价格却并没有因为铜的比价高而增高,就算是英格兰的铜块价格也是如此。同样地,银块的价格也没有因为银币的比价过低而下落,而是仍然保持着它与金、银的适当兑换比例。直到威廉三世英格兰的威廉三世(1650—1702),即苏格兰的威廉二世、奥兰治的威廉亲王。他是荷兰执政威廉二世与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之女玛丽公主的儿子。——译者进行了银币改革之后,银的价格也仍然略高于造币厂的价格。洛克认为,造成高银价的原因,是允许银块输出而禁止银币输出。因为,允许银块输出会减少国内银块的量,从而相对地增加了国内的银币需求,而国内需要银币的普通买卖人的人数,必然比为输出或为其他目的而需要银块的人数多得多。
可是,当我们也对金块采取同样的措施,即允许金块输出而禁止金币输出时,金块的价格却比造币厂的价格还要低。就像现在一样,那时的金币也被认为是无须改革的,它支配着一切铸币的真实价值,它的比价比银币要高得多。银块的价格,以前没有因为银币改革而降低到造币厂的价格,现在也不会因为任何类似的改革而降低。
如果银币能像金币似的和标准重量大致相同,那么按照今日的比价,1几尼金币所能购买的银块就会比它换得的银币少。假如银币是足值的,就可以先把它熔成银块,换成等值的金币,再用金币换取更多的银币。要防止人们这样图利,似乎只有改变金银比价这一种方法。
如果要防止上述图利现象的出现,可以使银币的比价高于现行金银铸币的比价,还要让它像铜币一样,只能用来兑换先令,而不能再充当法定货币。如果这样的话,高比价银就会像现今的高比价铜一样,绝对不会让任何债权人吃亏,而是让银行业者吃亏。因为,当银行里发生挤兑时,银行业者为了拖延时间,以避免立即兑付,往往会用最小的6便士银币来支付存款者的款项。而一旦实行了高比价银这一规定,银行业者就不能再采取这种不名誉的方法了,而是必须保证金柜中随时都有大量的现金。这一规定,自然对银行业者非常不利,却很大地保障了债权人的利益。
当然,即使是价值3镑17先令10个半便士(金的造币厂价格)的优良金币,含有的标准金也未必在1盎司以上。因此,有人认为3镑17先令10个半便士的金币,最多只能换购1盎司的金块。不过在使用时,金块没有金币便利;而且,就算可以持金块免费去造币厂换金币,也往往需要花费好几个星期的时间。现在,造币厂的工作更加繁忙了,取铸币的时间也延长了好几个月。如果这么拖延时间,就相当于抽取了小额的铸币税,从而使金币的价值升高,而不再等于等量金块的价值了。所以,如果英国银币能够保持其对金币的适当比价,那么就算不实行银币改革,银块的价格也会比造币厂的价格低,甚至连磨损的银币都可以按照这一金银比价来兑换金块。
如果收取持有金银条块者小额的铸币税,会使金银铸币的价值高出等量金银条块的价值,这时就需要按税额比例增加金银制品的价值。比如,在制造金银器皿时,会根据制造费用的大小增加该器皿的价值。这么以来,铸币的价值就比金银块的价值高,能够防止出现熔解、输出铸币的现象。就算出现了某种特殊情况,急需输出一部分货币,这些货币的大部分也会在不久之后流回本国的。因为在国外,人们只能按照条块的重量出售铸币;而在国内,铸币却有超过其重量的购买力。人们为了图利,自然会把这些输出的货币带回国内来。据说,法兰西自从收取了8%的铸币税之后,国内输出的货币都会自动地再流回来。
金银条块在镀金、包金、镶边和绣花以及海陆运输途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耗;甚至在铸币及器皿上也会有磨损。所以,其市价会不时变动,就像其他一切商品的市价也会因为这一原因而不时变动一样。那些没有矿山的国家要想弥补这类损失和消耗,就得不断地输入金银。我相信,金银进口商一定会竭力按照市场需求输入金银,就像其他商人竭力满足当时的市场需求一样。
但是,他们所输入的金银量,有时难免会多于或少于当时的市场需求。无论他们考虑得有多么周到,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假如输入的金银条块多于需求,金银进口商们为了避免担负再输出的危险与困难,就会在国内直接出售,哪怕售价略低于一般价格;相反的,假如输入的金银条块少于需要,他们就能够以高于一般价格的市价将其卖出。
由于需求偶然变动的影响,金银条块的市价一般都不稳定。如果金银条块的市价能够在好几年内持续地保持稳定,而且市价略高或略低于造币厂的价格,那么我们就可以这么说,铸币的价值会持续地高于或低于铸币中应含有的金或银量,一定与它自身的情况有关。只有稳定和持续的原因,才会导致稳定和持续的结果。
无论在任何国家,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如果通用铸币的特点符合货币的标准,货币就可以成为准确的价值尺度。也就是说,如果铸币含有它应当含有的纯金或纯银量,它就可以像货币一样作为价值尺度。
比方说,如果英国的44个半几尼正好等于1磅的标准金,也就是11盎司纯金和1盎司合金,那么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这种金币就可以作为衡量商品实际价值的尺度。可是,如果这44个半几尼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磨损消耗,其所含的标准金不足1磅重,那么再用它作价值尺度,就难免会出差错。
实际上,市场上也没有那么多适合作标准的度量衡。所以,商人们总是凭着一般经验,以他们认为标准的那种度量衡为标准来调整自己商品的价格。在铸币紊乱的场合,商人们也是以经验觉察到的铸币实际含量来调整商品价格的。对商人们来说,铸币应当含有的金或银量并不实用。
我所说的商品货币价格无关哪种铸币,只是指出售这种商品所得的金或银量。打个比方,在我看来,爱德华一世时代的6先令8便士和今天的1镑,货币价格相同。因为,经过判断,它们所含的银分量几乎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