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幸福的真谛(3)
幸福的本质就在于完成工作
【英国】托马斯·卡莱尔
所有的工作,哪怕是纺纱,都是高尚的;工作本身就是高尚的,事物从来都是如此。同样,所有的尊严也都是痛苦的;安逸的生活不适合任何人,也不适合任何神。所有的神的生活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种升华了的悲哀——与无穷的劳动展开无穷战争的热情。我们最高的宗教名叫“对悲痛的崇拜”。对上帝的子民而言没有制作精美的抑或不精美的高贵王冠,只有用荆棘织成的王冠!这一切广为人知,流传在人们的言语中,或存在于每个人的知觉中。这全部的悲惨状况,即我们所说的完全的无神论,在近几个世纪中,都以其不可言说的生活哲学向我们掩饰了自身:这难道就是他所假称的“幸福”吗?每一个最可怜的妄自尊大的小人物都带着一副事实上,或注定应该“幸福”的面孔。他的希望都已经实现,他的生活都在愉快与高雅中度过,而这即使对于上帝来说也是不可能的。先知们训导我们,你们应该幸福,你们应该热爱使人快乐的事,并且去发现它们。而人们却叫嚷着,为什么我们找不到令人高兴的事呢?
我们建构了关于人类义务的理论,并不是依据了最高贵的法则,人们从来没有犯过这个错误,而是依据最快乐的法则。“心灵一词对于我们而言,就像在斯拉夫辩证法中那样,似乎是肠胃的同义词。”在羊皮书中或在别处,我们都以肠胃的名义而不是以心的名义来说话或辩护——的确,我们的辩护也已被贬低为利润。我们并不以上帝的公正来辩护,我们不因为了自己的“利益”、租金与商业利润大吵大闹而羞愧,我们说,这些是大多数人的“利益”,我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它们的渴望!
我们以仁义之心为自由贸易而大声疾呼,因为那些穷苦的阶级处境悲惨,应该得到更便宜的新奥尔良熏肉。我们在关于自由贸易的论坛上质问,不屈的英国精神怎么能离开了熏肉而得到维持呢?我们的国家将被人征服!我的朋友们,熏肉对我们的确不可缺少,但我怀疑,如果你们的目的只在于获得熏肉,你们将永远得不到它。
无论这种说法是否恰当,你们都是人,而不是食肉的动物!你们的最快乐的原则在我这里将很快变成不快乐的原则——让我们停止为了“幸福”而胡说八道,让幸福像从前那样有自己的位置吧!
天才的拜伦在愤怒中崛起,他明确地感觉到自己是“不幸福的”,并以非常愤怒的言语表达了这一点,就像一则可能十分有趣的新闻一样。这的确令他十分。晾奇。人们并不喜欢看到人与诗歌降格为在大街上宣布这类消息,但从整体上说,正如事物本身所说的那样,这不是最令人厌恶的事。在这个问题上,拜伦说出了事物的真相。他的广大听众指出了这种真实性。我的弟兄,你幸福吗?首先,你幸福或是不幸福有什么区别!所有的今天很快就会变成昨天,明天也是如此;因而这里存在的不是“幸福”的问题,而是其他的问题。不,你至少有着这种神圣的遗憾,所有的苦难一旦变成过去,对你来说就成了愉快。而且,你并不懂得其中包含着那种上天所赐的、不可或缺的美德;只有在许多天以后,当你变得更加明智时,你才会懂得这一点!一个慈善的老医生有一次来到我们的组织,为一位因饱食而致病的人进行治疗,他只能根据病人自己的判断来诊断。这个愚蠢的病人不断在我们的交谈中打断我们,承诺说出一番有哲理的话,“我没了胃口,”他抱怨说,带着某种感伤的语气,“我没有胃口,我吃不下饭!”“我亲爱的朋友”,医生以最温和的语气答道:“这个结果非同小可。”而这个病人却继续和我们谈论哲学问题!
不知读者们是否知道苏格兰那个顽固的与世隔绝的两个历史小镇公寓的房子,在房子的北部,突然因为隔壁屋,甚至是夹墙中一种确定无疑的鬼的征兆而陷入极度的警觉之中!在一个小时内,有一种超自然的咆哮、抱怨和尖叫声,这种声音低沉、恐怖、含混不清,不像来自人间:“我曾经幸——幸——幸福过,但现在我非常痛苦!啪啪啪,嘎嘎嘎,呜呜,我曾经幸——幸——幸福过,但我现在非常痛苦!”休息吧,休息吧,被困扰的心灵;或者像善良的老医生说的那样:我亲爱的朋友,这个结果非同小可!但事实并非如此,被困扰的心灵是无法休息的,而他的邻居却因此而烦恼,恐惧,或至少是被他所烦扰,这是邻居们在他那神出鬼没的房中必须承受与考察的结果。在那间神出鬼没的房中,他们发现被困扰的心灵是一个不幸的人——是拜伦的模仿者吗?不,他是一个不幸而迟钝的屠夫,把一把锈刀弄得嘎吱直响;这在苏格兰的辩证法中,就是根据能力而设立的拜伦式的生活哲学。
事实上,我认为那些为了自己的“幸福”而咆哮与喧闹的——那些在选举中、在诗歌创作中,或以某种方式为自己忙个不停的人——并不能帮助我们“把流氓与懦夫绳之以法”!不,他毋宁是在为赚钱而奔忙——甚至只是为了一两个铜子。看吧!这完全是一种现代事件;它不属于古老的英雄时代,而属于这些新的懦夫统治的时代。“无目的的生存即是幸福”,如果我们计算无误的话,这种卑微的想法在这个世界上至少有了两百年的历史。
一个勇敢者所努力追求的唯一快乐就是完成自己的工作。人们所抱怨的不是“我没有胃口”而是“我不能工作”。不能工作对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快乐,他不会因此而感到自己是充实的。看吧,时光飞逝,生命匆匆,人们无法工作的黑夜很快就会来临。一旦这样的夜晚来临,我们的快乐,或者是不快乐——都被废除了,都已经消失了,消失得无影无踪;这样的事实就是:无论我们是胃口良好的食客,还是操心劳力的泥瓦匠,以及生性敏感的拜伦式的诗人,或者任务繁重的工人,“其结果都非同小可”。但我们的工作——那些未被废除与消失的工作,那些仍然得以维持的工作,或对于工作的愿望——将永远能够维持下去。这就是我们始终面临的唯一问题!那些短暂而吵吵闹闹的日子,随同它喧嚣的幻象,浮躁的虚名,都如过眼烟云;而神圣与永恒的夜晚,伴同她的星辉,她的天籁,她的真实,已经降临人间!对此你做了什么?又是如何做的?快乐,不快乐,都只在于你的工资多少;为了维持自身,你已经耗尽了积蓄。现在你只有工作,但你将在何处工作?尽快投入工作吧,让人们看看你的实际行动!
事实上,如果人们不是可怜的懦夫,甚至是白痴,他就应该停止为缺衣少食而抱怨,而应该责问自己,我为衣食而做了些什么?
幸福的三个来源
【德国】叔本华
亚里士多德将人生的幸福分为三类:来自外面的幸福、来自灵魂的幸福以及来自肉体的幸福。除了我们可以采用这种三分法外,这种分类别无所长。我认为,人的命运的差别可以归结到这样三种不同的原因上:
第一,人是什么。从广义上说,这就是指人格,它包括健康、力量、美、气质、道德品格、理智以及教养。
第二,人有什么。即财产与各种所有物。
第三,一个人在他人的评价中处于什么地位。正如大家都知道的,通过被了解到的东西,一个人在朋友们眼中的形象如何,或者更严格地说,他们看待他的目光如何,是通过他们对他的评价表现出来的,而他们的评价又通过人们对他的敬意和声望体现出来。
人们在第一方面的差别是自然造成的,仅从这一事实就可以断言,和另外两个方面的差别比较起来,这一方面的差别对于幸福与否的影响要重要得多。后者不过是人为的结果而已。与真正的人格优势,如伟大的心灵或高尚的情怀比较,那么,显赫的地位,高贵的身世,乃至王侯将相,充其量不过如同舞台上的王侯而已,而前者才是人生的真正君王。很久以前,伊壁鸠鲁最早的信徒麦特罗多洛就说过这样的话。他著作中有一章的标题就是这样:外在的幸福远不如内心的福祉。无可置疑,人生幸福最基本的要素——就整个人生来说——就在于人的构成,人的内在素质。这是由人的一切情感、欲望以及各种思想所引起的内心满足的直接源泉,而环境对人生的影响则是间接的。所以,同样的外部事件对不同的人其影响也就不同,甚至在许多外在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人们仍然生活在自己独有的小天地里。人最直接理解的是自己的观念、感觉以及意志,外部世界只能够在与生活有关的那些方面对人们产生影响,人们是按照自己所看到的方式与其中的世界来塑造生活的。所以,对不同的人它就表现出不同的色调,对于一些人来说,它贫瘠荒漠、枯燥乏味、浅薄空疏;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它丰厚富实、趣味横生、意味深长。很多人听到别人经历了一些令人快慰的事情后,也期待着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生同样的事情,而忽视了他们更应妒忌的是那种精神能力。当人们描绘一些令人愉快的事件时,这种能力便会赋予这些事件以独特的意义。对于天才来说,它们充满了快意的情趣,而凡夫俗子由于感觉迟钝,这些事件在他们眼中则变得陈腐乏味、司空见惯。歌德和拜伦的许多诗作就完全是天才的杰作,而这些作品显然也是根据现实写下的。愚蠢的读者因为诗人经历了那么多愉快的事情而妒忌他,但不去妒忌诗人无比的想象力,正是这种想象力把平凡的经验变得伟大辉煌。
同样,在自信乐观者看来只是令人兴奋的冲突性事件,在性格抑郁者看来则是一幕悲剧,而对于心灵麻木不仁的人来说,则没有任何意义。所有这些都依赖于一个事实,即,要认识并欣赏任何事物,都要求有两方面因素的协作,即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这两者如水中的氧和氢一样必然地密切联结在一起,所以,尽管在经验中客观的或外在的因素相同,但由于主观的因素或个人的鉴赏力不一样,同一对象在不同人的眼中就会显出天壤之别,就仿佛这种客观因素也不一样了。在智力迟钝愚蠢的人看来,世上最灿烂多彩的事情也是乏味无聊的,所以对它的欣赏也就乏味无聊,这就像一幅在晦暗天气里的优美风景画,或一架劣质摄像机暗门上的映像。
的确,任何人都被幽禁在他自己意识的范围之内,人不能超越自己,更不能直接走出上述界限之外。所以,外部的帮助对他并无多大意义。在舞台上,有人扮演王子,有人扮演大臣,有人扮演仆役,有人扮演士兵或将军,等等。这一切都只是外表的不同,脱下这些装束,骨子里大家都不过是一些对命运充满了忧虑的可怜演员而已。人生就是这样。地位和财富的悬殊使每个人扮演着适合自己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内在的幸福和快乐有所不同,那些凡夫俗子,那些不幸的人们的苦难和烦恼也是根源于此。纵然幸福与不幸是由完全不同的原因引起,但就这两者的根本性而言,它们在所有方面都是极其相似的。毫无疑问,幸福与人们必须扮演的角色、地位的浮沉以及财富的得失毫无关联。对人来说,一切存在或发生的事情都只存在于自己的知觉之中,只是相对知觉而发生。所以人最为本质的东西就在于这种意识的形成。一般而论,知觉要比构成知觉内容的环境重要得多,一个人要是麻木不仁,冥顽不灵,那么,只要他想一想塞万提斯被囚禁在冥室椟棺的悲惨情景下写作《堂吉诃德》,世上的一切荣耀和欢乐都会化为乌有。人生客观的部分掌握在命运之神手中,它会因情况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主观的部分则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在本质上它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所以,尽管人们的外部条件可能发生很大变化,但每个人的生活都表现出存在着一致的地方,这就像同一主旋律上的一系列变奏。人不能超越自己。一个动物被安置在某一环境里,它就得局限在自然给它安排的这个狭小圈子里;人也是这样,人们孜孜以求幸福的努力永远都保持在其本性所许可的范围,被局限在能感觉到的程度:人所能获取的幸福的多少,预先就由他的人格所决定了。相对于我们精神的力量就更是如此。这种精神的力量与人们获得更高级愉悦的能力密切相关。如果这些能力弱小,那就会一事无成,亲朋好友以及命运能够给予他的,就不足以使他达到人们一般幸福和快乐的水准。他的一切都来自于肉体的欲望(一种极度舒适和令人惬意的家庭生活),粗野下流的同伴和粗鄙无聊的娱乐。另一方面,一旦情况是这样,要开阔他的视野,即使教育也无济于事。人最为高尚最丰富多彩的永恒的快乐是心灵的快乐。但在这一点上,我们的青年时代则可能欺骗我们。心灵的快乐主要取决于心灵的力量。显然,我们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是什么”,取决于我们的人格。而命运或命运所先定加给我们的东西一般地只是意味着“我们有什么”,或我们的名誉。在这种意义上,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但如果我们的精神上不够富有,那么我们的命运就不会有多大改变,所以,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愚者依旧愚蠢,冥顽不灵者仍然冥顽不灵,甚至即使他们身边簇拥着众多的美女也是如此。歌德在《西东胡床集》中写道:“对每个时代来说,无论是地位卑下的民众或奴仆,还是生活中公认的胜利者,他们作为尘世间的凡人,其最高的幸福仅仅是人格。”
有句谚语说:“饥饿是最好的调味品。”从青年和老年不能共同生活这个事实,一直到天才和圣人的生活,所有的事实都说明,对于幸福来说,人生中的主观因素要比客观因素重要得多。健康比其他幸福重要得多,所以有人说,宁做健康的乞丐,不做多病的国王。温文尔雅、活泼快乐的气质,完美强壮的体格,健全的理智,敏锐的洞察力,稳健而温和的意志以及良知,这些都是地位和财产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对于个人来说,他的人格乃是当他孤独时与他形影相随的东西,乃是任何人也无法夺走或给予别人的东西,人格要比他所拥有的一切财富都更本质些,也比所有人对他的评价更实在些。一个理智的人,即使处在完全孤独的状况下,也能以他的思想、他的幻想来获取极大的娱乐;即使没有任何变化,没有惬意的社交,没有剧场,远足和消遣,他也能避免愚人的烦恼。一个生性善良而且性格温和的人,即使贫困也会感到幸福。相反,如若一个人生性贪婪,嫉贤妒能,心狠手辣,即令他是世上最富有的阔佬,也会痛苦不幸。对于高度理智并对自己独特的人格乐此不疲的人,人类所追求的多数快乐简直是徒劳多余的,它们甚至是使人痛苦烦恼的重负。所以贺拉斯说过这样的话:“即使许多人被剥夺了生活中的奢侈品,他们依然能够生活。”苏格拉底看到四处都是待售的各种奢侈品,禁不住惊呼:“我不想要的东西在世界上竟然如此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