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何必逞口舌之强——说服不等于制服(1)
人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说服别人就是被别人说服。当然,一些人既不肯被别人说服也说服不了别人,他们中大多数与心理医生在病历表上写的“精神错乱”之类的术语有关,不在本书叙述范围之内。
王朔曾经这样剖析自己:我其实是一个喜欢在口头上争一个上风的人,我不认为这是正常的。我看了一下自己录是节目,觉得自己真是有痞气。我特别不喜欢自己的痞气。
我也愿意那种非常有条理的讲话,可是我从小碰到的环境,你想好好讲话没有这个机会,你要么就压倒他,要么就没你说话的机会。比如老师老说:你不许说话,你站起来!你站起来,只能尽快说完。一句话你要用三遍的力量来说。台湾的郝明义先生,是我的出版商,我跟他第一次接触的时候,那种老文人的平和气。就给我一个特大的心理震撼。
★沟通不等于“抬杠”
“唉!要是当时不那样就好了。”
类似这种令人追悔的事件,多是由于当事人无视对方的立场,硬要坚持自已的意见所致。
中国古代有所谓“逆鳞”一语,即使再驯良的龙,也不可掉以轻心。龙的喉部之下,约直径一尺的部位上有“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相反生长的,如果不小心触摸到一片“逆鳞”的人,必会被激怒的龙所杀。其他的部位任你如何抚摸或揉打都没关系,只有这一片逆鳞无论如何也接近不得,即使轻轻抚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被击中忌讳,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愉快的事。不去提及个人平日认为弱点的地方,才是待人应有的礼仪。尤其是肉体上的缺陷,本人几乎没有任何责任,同时也是事出无奈,所以千万别用侮辱性的言语,攻击他人身上的残缺。
其实,不管一个人多么高尚,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还能平步青云。所谓“逆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忌讳”,也就是缺点、自卑感。
在人际的关系上,我们应当事先研究,找出对方“逆鳞”所在位置,以免有所冒犯。
人人都不希望被他人所误解,永远期望别人对自已有最正确的评价,但偶尔我们自己也在无意中评价了他人而不自知。
“我们公司的李经理很平庸!虽然他很谦虚,但我对这种人没有好感”。
假如说话的对象正巧是经理的心腹,而你又不知道,那后果简直不堪设想。不是被上司疏远,就是遭到上司“流放”的命运。为避免这一类的失败,与人谈话中,不得不选择硬碰硬的话题,以免犯错。
普通人在盛怒之下,爱拿起手边的玻璃杯往地下摔,玻璃杯摔完了就没有其他东西可摔,所以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自己损失几个杯子而已。然而,一些特殊人物的发怒真是相当可怕的事件。
平日相当友善的同僚,虽不至于大吼:“灭掉那家伙”,但由于个人的立场和利害关系,也会演变成“封杀你”的结果。对于职场人士来说,“封杀你”意味着调职、冷冻,开除等人事变动的宣告。如果你也是商界人士的话,“封杀你”或许就是代表对方的“断绝业务往来”或“关系冻结”。
★苏格拉底牛绳
打着赤脚的苏格拉底,做了一件历史上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事:他改进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而现在,他仍被尊为世界上最了不起的口才大师。
在苏格拉底时期的雅典,重大事务通常通过投票解决,因此口才成为最耀眼的技能。苏格拉底发明了一种方法,能把顽固如牛者置入瓮中。所以他的这套方法,被人称之为“苏格拉底牛绳”,
他的方法是什么呢?他是否对别人说别人错了?没有,苏格拉底才不会呢!他太老练了,不会做出那种事。
“苏格拉底牛绳”以得到“是,是”为根据。他所问的问题,都是对方所必须同意的。他不断地得到一个同意又一个同意,直到他拥有许多的“是,是”。他不断地发问,到最后,几乎在没有意识之下,使他的对手发现自己所得到的结论,恰恰是他在几分钟之前所坚决反对的。
以后当我们要自作聪明地对别人说他错了的时候,可不要忘了赤足的苏格拉底,应提出一个温和的问题--一个会得到“是,是”反应的问题。
多说“是”,少说甚至不说“不”,从双方都同意的事开始谈起;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才会有更多收获。
★心理柔道
张三在婚前是十足的大男子主义者,未曾想婚后的变化出乎众人意料,成为了一名太太至上主义者。
原因是其太太的手段非常高明。在他们家中凡事皆由其太太先提出意见,然后才由自己做最后裁断,表面看似他自己的主张,事实上全是太太的主意。例如有什么事要解决时,太太就对他说这个问题真不知如何是好,接着又说:
“我认为这件事若能……的话,想必更好,只是我不敢做主,最后还是由你来决定好了。”张三身为男人的自尊被捧得高高的,他仿佛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家里的君王,完全不介意其中真正的主导者。
人人都有自尊,在女人面前的男人尤甚。若想说服身份比自己高者,最好是利用这种方式。因为当对方的自尊提高了,即使对反面意见也很少提出异议。甚至自己被出卖了也无所谓。
这种心理柔道的重点,在于别让对方察觉你的意图。
★让对方自动消除不满
无论生多大的气,一旦尽情发泄之后,也会自消自解。
凡直接与顾客打交道的企业,都配有平息顾客愤怒的专人,这些人大多数人中年人,忠厚和善,且能静心聆听顾客的怨言,一些愤愤不平的顾客,多半情绪激动,往往一见面就大吵大叫,应付这顾客,需要很高的修养。
人是最古怪的动物。如果让人把心里话全倒出来,尽情发泄自己的不满,其心情自然趋向平静,怨恨至少也能平息大半,即使问题并没有解决。这是因为,人将不满全部发泄之后,会产生问题似乎已基本解决的错觉。
有家电信企业的领导向专家请教有关服务员与客户冲突的解决办法,说他们那里时有与客户争吵的事情发生。问专家麻烦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经仔细调查,专家发现争吵的根本原因在于服务员对客户的抱怨应对欠佳。例如,有客户认为某月的电话费高得不合道理,而来电信局查询,但服务员却这样回答,“我们的一切收费根据,都是经电脑处理的,绝不会错。也许您家小孩趁您不在,常打长途电话吧!”这种把责任全部推给对方的答复,无异于火上浇油,只能使客户更为恼怒,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根据这种情况,专家建议服务员以后凡遇到用户来查询,最好先认真听他把问题讲完,然后说:“好吧,我一定仔细地重新核实。”等过了一段时间,再与对方商谈,这时,由于用户既已把自己想讲的话全部讲完,且又过了一些日子,其火气已大半平息的缘故,所以能客观冷静地讨论问题的原因,这样,事情就好办多了。实践证明,这方法极为有效。
相反,遇到别人怒遏云霄的情况,仍顽强“拼搏”,针锋相对,结果无疑是两败俱伤,不仅不能解决矛盾,反而加剧对方的冲突。遇到离婚诉讼一类问题,也是同样的道理。切不可针尖对麦芒,而要先让对方把放说完,待其冷静下来,然后心平气和地谈出自己的意见。这样,就会给对方及调停者以良好的印象。同时,因对方的怨恨已发泄缓解,那么诉讼就会朝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或许,最后还能言归于好,破镜重圆。
善听人言者能自觉闪避对方的怨言且充耳不闻,此乃化解对方怒气的心理战。
★说服对方先要解除其心理武装
说服领导采用我们的提案,或说服他人购买我们的产品时,也是一门学问,不懂得其中道理之人,就很易采取以理论直诉的方式。但要知道人是感情的动物,即使理论再正确,道理再正确,仍然无法折服对方的情感,也是常见的事。
特别是领导对你并不具什么好感的时候,无论你的策划再怎么伟大,他虽然表面赞成,但还不是以“再研究看看”为终。这种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让对方接受呢?
在推销产品的时候,也是同样的情形,理论是属于事务性的东西。以事务性的诉求向对方推销,对方是否真的会购买呢?相反地,即使对方本来不想买的,也会说:
“真是太有趣了!我虽不需要这样的东西,但是你很会说话,我就多少买一些吧!”
与其开门见山的讨论主题,倒不如先天南地北的闲扯,解除对方心理的武装,然后偷偷地带上主题,使对方在不知不觉入壳,而达到我们的目的,尤其对手是女人时
更要如此,女性常是以感情来判断事情,她们根本不需要理论或道理的理智。只要感情上接受的话,那还管得到什么理论不理论。
如果主要客户是女性的话,一开始就要先撇开话题:
“下一次一定要让我招待才行哦!”
如果对方顺应我们口气时,等于机会已经来临了,但也没有必要就此慌慌张张地谈及生意。无妨再随口闲扯一些别的。
“那我送你到那边去好了。”
“怎么?你不是找我谈生意的吗?”
如此一来,她反而替我们担心了。采取另外一种改装的方式打发出主牌,她对你的观点也转变成有好感,真可说等于是一石两鸟。商谈的内容越重要,越要以轻松的态度来应付,这样才是足以说服对方感情的手段。
最后,不可遗忘的是,一定要在摸熟了对方的心底状况以后,才进行商谈的主题。
公司里的同仁或后进有事找你洽谈协助,而你却要对方注意生活态度,或自我反省时,本来是出自一番好意,但没想到却反而会受到对方的反唇相讥。世界上自以自己的见解才是最正确,而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比比皆是。
这样地硬指着“你的想法完全错误”的,大都以年龄较长或各业界的老前辈较多。而受指责的人,也常常因此忿恨不平:“前辈的思想太陈腐了,他根本都不了解嘛!”这种情况时,绝不可以硬表示反对。因为事情终会有逐渐明朗化的一天,这种时候应利用对方的心理,反过来大力支持对方,尊重对方,才是聪明的做法。假若真的是错误的想法,对方或许因之而失败,而如果他的意见正确,又会使对方对我们有好感。能应用这种方法来与对方商谈时,便可获致极大的效果。
例如,对方找你商谈说“我想离开公司”。如果你这时训戒对方:“你辞职以后还能干什么事呢?”就算你本来是一番好意的规劝,但如果他离开公司后,自己经营得更成功时,必然会贬低你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相反的,极力表示支持,尊重对方的意见:“如果你真的下定决心这么做,我相信你离开公司也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象这样地鼓励对方,即使对方结果并没有辞职,对方也不敢在你面前妄自尊大,同时你也因此掌握对方的弱点。假若他离开公司后,真的成功名就后,你就变成他的功臣与最大的支持者,感谢之情自不在话下,万一失败的话,对方也因之获得教训,惩前毖后。如我们的见解正确,对方也必会对我们大有好感。
此外,也有人与我们相识不可谓之不深,但却从不找我们协助。虽然对我们或许并不具什么恶感,但长此下去,逐渐的情感终有恶化的一天。碰到这种情况,最好能在暗中夸奖、称赞他,相信他一定会因而反过来找我们。
★积极的鼓励法
一位年轻的姑娘和一个严厉、专横的男人结婚。他的父亲——一个爱对儿媳发号施令的人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对于他们的强迫命令和苛刻评价,姑娘尽量不动声色,但是,对于他们令人愉快、考虑周到的事情,如帮助她去食品店买东西,则给予热情地赞扬,不到一年她使他们变成了谦和有礼的人。
可见,赞扬对行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哈佛大学藻类学专家B·F·斯金诺的实验也充分地肯定了这一点。他认为,鼓励不仅仅是奖赏和惩罚,它是和一些行为的发生相联系的东西,它有着促使某种行为重新出现的趋向。当动物的大脑接收到鼓励的刺激,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调动起各个系统的“积极性”,潜在的力量能动地变成了现实,行为发生了改变。
他说:
“我最初认识到这一问题,是在夏威夷海洋生物公司大型水族馆工作的时候。1963年,我在那里担任海豚教练员的负责人。训练马和狗,可以用传统的训练方法,但是,对那些水生动物,不能使用皮带和马笼头,“积极的鼓励法”是我们唯一的方法。”
“我们训练水族馆的动物,通常采取“条件鼓励法。”运用条件反射原理,我们让一些原始的信号(声音、光等等),和一些基本的鼓励(给食物)联系起来,使这些信号在它们头脑中和鼓励的刺激建立稳固的联系,当信号一出现,鼓励的作用也同时出现了。海豚教练员们经常在喂食的时间吹口哨,口哨成了海豚的鼓励信号。我曾见到,在没有给食物的条件下,动物们听到口哨,表演了一个多小时的节目。”
“几年前,在纽约的布朗克斯动物园,看守人准备打扫大猩猩的笼子,唤它出来,猩猩不肯。无奈,看守人摇动手中的香蕉,想吸引它出来,可是,大猩猩不是不予理睬,就是抢到香蕉跑回原处。一个教练员看到这种情况指出:“这种摇动香蕉的鼓励方法,从前没有实施过,因此不能奏效。但是,运用‘食物鼓励法’,无论什么时候,都能奏效。你应该把香蕉放在门前,让香蕉吸引猩猩自己走出来”。果然,大猩猩见到门前的香蕉,乖乖地走了出来。”
“我把“积极的鼓励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之中,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我的孩子不爱劳动,我经常大声地呵斥他,这不仅无济于事,家庭的气氛也很紧张。我改变了教育方式,注意观察他令人喜欢的行为,例如,看到他帮助大人洗盘子的时候,就用赞许的口气鼓励他,果然,他开始热爱劳动了,家庭的气氛也和睦多了。”
一般来说,鼓励有两种形式,肯定的和否定的。肯定的鼓励,出自对主体需要的满足。例如,给动物食物,抚爱、表扬等等。否定的鼓励,使用于禁止的、要它回避的事情。例如,打它,对它皱眉头,或者发出不愉快的声响。
只要发出肯定的鼓励信号,行为必然会得到改善。
假如你要某人打电话给你,他没有这样做,你不能鼓励他,因为这是没有出现的事情;当他打电话给你的时候,你高兴地按上述方法去做,他会经常打电话给你的。如果,你用否定的鼓励法,冷淡地对待他,也许,他从此便不会再给你打电话了。
鼓励的力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鼓励是有条件的。下雨对鸭子是肯定的鼓励,对猫却是否定的鼓励;在你温饱的时候,食物并不是鼓励的因素,但是,在训练动物的场所,这是各种鼓励法中最有效的方式。
在海洋上捕杀鲸鱼的人,采用许多种鼓励法。例如,用鱼诱惑,用抚摩、抓挠的方式,用引起群体的注意或者用玩具的作用等等。动物们从没想到鼓励引起的行为将是猎人们设下的陷井。它们的诧异,正是被邀请表演的用意所在。
鼓励是一种信息,通过传导的方式起作用。它准确地告诉对象,你喜欢、需要的是什么。在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的训练场上,教练的口令“对!”或者“好!”绝不是在训练结束后的更衣室内询问训练情况,事实上,它意味着发出需要动作的一个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