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的分寸办事的尺度(大全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莫让嘴巴喋喋不休——交谈不等于独白(1)

这是一个自由的世界,你可以一言不发直到你离去,或者让嘴巴毫无目的地响个不停,无人有权干涉。但你走过人群时,不能抑怨遭到冷落或才嘲笑。与其滔滔不绝,让对方确信你是个傻瓜,还不如把嘴紧闭,让他们觉得你是个傻瓜。

在歌舞升平的盛世,一些人成天讨论着与战争有关的话题,这些唯恐天下不乱的人们往往企图以这种原始的暴力成为中心人物,奉劝这些生不逢时的家伙:瞧瞧另一些人是怎样用嘴巴征服人心的。

★避免使用过多的“我”字

“我”在英文中本来是个头最瘦小的字,千万不要把它变成自己语言中个头最大的字。请学学苏格拉底,不说:“我想”,而说:“你看呢?”

在一个园艺俱乐部的聚会中,有位先生在三分钟的时间里,用了三十六个“我”。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我的花园己……我的篱笆……,我的花木……”

结果,他的一位熟人后来走过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妻子”。

“失去了妻子?”他吃了一惊,“没有!她好好的啊!”

“是吗?那么难道她和你提到的花园一点关系都没有吗?”

一个独霸谈话,张口闭口都是“我”的人是很令人讨厌的。

莎士比亚剧中的独白的确精彩绝伦,表演的时候,演员可以在台上滔滔不绝地独自倾吐衷肠。

然而,这在生活于现实中的人来说却是行不通的。独霸谈话的人不喜欢打趣,不喜欢讲故事,除了他自己的观点之外。再没有什么别的想法。如果别人试图插嘴打断他,他会对你说:“是啊,我的孩子。”接着马上又转回来说:“可是……”

独霸谈话是对自己的放纵,这种人对于听众的叹息、迷悯、皱固、否定,以及其他任何话题都无动于衷,不予理睬。然而可悲的是,他们这种自我陶醉往往总是他们自己的单相思。

谈话者必须像汽车司机一样随时注意红绿灯。对于他来说,一方面是听众愉快、专心、赞同的信号,另一方面则是厌恶、烦躁、否定的信号。如果他没有注意红灯,还继续接着往下说,他终究会发现使他谈话失败的正是他自己。也许听众张开嘴巴有时完全是因为听得兴奋,而并不是想插嘴打断你,即使如此,你还是不能忘记红绿灯,让别人先走一步,你自己并不会损失什么。如果听众真的被你的机敏与才智所吸引,他们会不断亮出“说下去”的绿灯。

有些爱开玩笑的人也是如此,尽管他们的玩笑并不精彩,可他们还是被一股奇特的冲动所驱使,总是想说笑话,其实这种人自己正是真正扼杀谈话效果的人。

★谁都不愿受冷落

在谈话中,排斥冷落他人就像宴会中的女主人忘记给某位来宾上菜一样,是不可容忍的事情。

如果不注意,多数人都很容易忽略坐在角落里的沉默寡言的人,而只是对着自己感兴趣的听众和那些有吸引力的隧谈者大谈特谈。我们总是希望能给宴会中的重要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然而,你是否愿意自己也体会一下被人冷落的滋味,而且说不定那个被人冷落的人其实正是你应该注意的目标呢。

所以,我们不应该忽略任阿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和他们打交道,让自己的目光真诚友好地和每个人交流,注意大家对你言谈的反应。

有一位律师;他就总是在一群人当中只对其中的一个人讲话,他谈笑风主,但仅仅而对一个听众,而其他人实际上统统被他抛在脑后了。

在大多数社交场合中,总会有一些人,或至少有一位与群体格格不入的人。他可能从外表到举止都像是一个局外人,因而也就常常被别人排斥在外,不管他看上去多么枯燥无味,你也不应该这样对待他。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期感到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因此应该设身处地地替那个受到冷落的人着想,要让他感到自在,要让他参加进来!

★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谈话

插嘴就是这样一种钩子,但是,不到万不得已,我们最好不要用它。囵为这种治病方法有时比疾病本身还要糟糕。

“打断别人说话是最没礼貌的行为。”

假如一个人正在津津有味地谈论着一件事,听众们也像围着新娘的女宾一样兴高采烈,而这时你突然插上去一句:“喂,这是你到纽约去的那个礼拜发生的事吗?”

被你打断话的那个人,肯定不会对你有好感的。其他的人大概也不会对你有好感。

因此,请记住:

不要用不相关的话题打断别人的谈话。

不要用毫无意义地评论扰乱别人的谈话。

不要抢着替别人说话。

不要急于帮助别人讲完故事。

不要力争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打断别人的正题(这尤其经常发生在夫妻之间)。

总而言之,别轻易插嘴,除非那人说话的时间明显地拖得大长;他的话不再能吸引人,甚至令人昏昏欲睡了;他的话越来越令人不快,他已经引起大家的厌恶。

这时,你要是打断他的话,大家一定反而认为你是做了一件仁慈的事情。

★巧妙打断对方的话头

假如你正在某个会场给一群人作演讲,正讲到兴头上,忽然听到一阵电话铃声,哪怕那声音很小很小,也会叫你一时语塞。而且,这种声音还会影响会场的气氛,刚才一心听讲的听众的思想也会开小差。这样一时语塞之后,你就发现要再回到刚才的氛围很难很难。

因意外的声音而造成一时的失措,这种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很自然的。因为听到断断续续、意外的声音,人的思维就会分散。可以说这也是一种防护性的反射性反应,就像小动物听到一点小响声就竖起双耳警惕地环视四周一样。

注意力的分散,往往造成思路的中断。所以有时你在音乐茶座边饮边聊天时,服务员把你要的咖啡送来摆放饮具时发生的声音,令满座人都一停止了交谈,出现一时冷场的局面。

有一本介绍如何接待一大批来访者的书,书中介绍了一种技法就是利用断续意外的响声可打断思路这一常识来制止多知的人。来访者人多事杂时,为了保证每个人都有时间自由地发展意见,就有必要阻止那些在无形中夺去他人言谈机会的喜欢显示口才的人。

为此,在接待的准备阶断,就要注意到这类总想自我表现一番而滔滔不绝的人,给他安排到接待者邻座上。他说话时视线难以与接待者相遇,无形中给他一种被主持人冷落的感觉,讲话自然兴头会少些。一旦他开始了表演,卖弄口舌,接待者就会有意把一块硬币扔到地板上。

听到硬币碰到地面时的声音,就连再自以为是的巧言善辩者也会一时失措,把话头停下。会议主持人会不失时机地把话题转到别的方面或转向别外的人。我们在会议桌旁时常会看到这类实践者,在对手讲话时插话说:“是那么回事,不过……”,巧妙地把劲敌的话头打断。你也不妨小试一番。

你如何才能夺取对方的发方权?一般而言,在会议中发言较多的职员,被认为有能力。若能抓住对方话中的要旨,将其转换成自己的意见,不慌不忙地发言,无疑可将对方变为和自己同步调的人。

若对方滔滔不绝地发言,而整个会议都快成为他的一言堂时,采取何种对策好呢?“我有一点意见想说”,此话太唐突;“我有异议”,太富挑战性;“移到下个议案吧”,又很容易被看穿。

既要使对方舒服,又要夺取发言权,你不如说:“从您的话引出的感想……”这种移花接木的方法是最好的了。用“您的话使我想到”开头,接着便提出完全不同的话题。即使话题向着另一个方向行进,对方也毫无办法。

这种办法对上司也相当有效,比如:“正如部长经常提到的‘在社外建立联络网’,以此为基准,想到了对于交际费的考察……”承认你的提案是由部长的话引发出来的,即使和部长的话毫无关系,也会使部长认为“总有某种关联性吧”,因而乐于倾听你的提案。

★用心聆听

一位名人说:“学会了如何倾听,你甚至能从谈吐笨拙的人那里得到收益。”

良好的谈吐有一半要依赖倾听——不仅是用耳朵,还包括所有感官;不仅是用大脑,还要运用你的心灵。

倾听往往和说话同等重要,当谈吐乏味沉闷的时候,你常常会精力分散,漏掉关键的字句,以至误会对方的意思,甚至主观地判断对方的观点,而全然不管那个观点可能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当别人说话的时候,你是不是双眼呆滞,闷闷不乐,脸上一副冷淡、烦躁的样子?是不是一心等着说话的人喘口气,好让自己插嘴说上几句?你是不是表现出一种消极否定的态度——因为自己想上去讲,所以就对说话的人做出失望、消沉、反抗、攻击的样子?如果是这样,那么当轮到你说话时,无论你把自己表现得多么出色,你仍然算不上一个善于谈吐的人。

在一位教授的语言课上,有一个课程是让学生们轮流演讲,然后由其他学生做出评定分析。有一次,教授发现所有的演讲者都把视线从坐在前排的一个年轻人身上移开。

这使教授感到奇怪。轮到教授上去做总结时,留心看了看那个年轻人,他面孔冷漠而无神,目光死盯着天花板。过后,教授把他带到一边,对他说:“你本是很有魅力的人,只要你多表现出一些赞许关注的态度,就能大大提高演讲者的兴致,而你为什么不理睬他们呢?”

他很吃惊。“我绝不是这样!”他争辩道,“我一直在专注地听啊,没有看他们,是因为我怕看着他们会使他们分心,而不能集中精力讲话。我一直在心里思考:这个说法准确吗?那个说法是不是太夸张了?这样的理论能否经得起考验?总之,我确实是在认真的听呢!”

教授告诉他,也许他确实如此。但这不是聚精会神。如果你根本不看讲话的人,那么对于他来说,你就像是戴上耳塞或手捂着耳朵一样。难道你希望自己讲话时,别人也是如此吗?

★高明的插话技巧

一个倾听能手在倾听过程中如何插话,才有助于达到最佳倾听效果呢?

根据不同对象可采取不同的方法,一般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当对方在同你谈某事,因担心你可能对此不感兴趣,显露出犹豫,为难的神情时,你可以伺机说一两句安慰的话。“你能谈谈那件事吗?我不十分了解。”“请你继续说。”

“我对此也是十分有兴趣的。”

此时你说的话是为了表明一个意图:我很愿意听你的叙说,不论你说得怎样,说的是什么。这样能消除对方的犹豫,坚定他倾诉的信心。

当对方由于心烦、愤怒等原因,在叙述中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时,你可用一两句话来疏导师。

“你一定感到气愤。”

“你似乎有些心烦。”

“你心里很难受吗?”

说这些话后,对方可能会发泄一番,或哭或骂都不足为奇。因为,这些话的目的就是把对方心中郁结的一股异常情感“诱导”出来,当对方发泄一番后,会感到轻松、解脱,从而能够从容地完成对问题的叙述。

值得注意的是,说这些话时不要陷入盲目安慰的误区。你不应对他人的话作出判断、评价,说一些诸如“你是对的”、“你不 应该这样”一类的话。你的责任不过是顺应对方的情绪,为他架设一条“输导管”,而不应该“火上加油”,强化他的抑郁情绪。

当对方在叙述时急切地想让你理解他的谈话内容时,你可以用一两句话来“综述”对方话中的含义。

“你是说……”

“你的意见是……”

“你想说的是这个意思吧……”

这样的综述既能及时地验证你对对方谈话内容的理解程度,加深对其的印象,又能让对方感到你的诚意,并能帮助你随时纠正理解中的偏差。

以上三种倾听中的谈话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对对方的谈话内容发表判断、评论,不对对方的情感作出是与否的表示,始终处于一种中性的态度上。

有时在非语言传递信息中你可以流露出你的立场,但在语言中切不可流露,这是一条重要界限。如果你试图超越这个界限,就有陷入倾听误区的危险,从而使一场谈话失去了方向和意义。

★用“我们”代替“我”

自古以来出现过不少有名的演说家在演说时与听众打成一片的现象,譬如当他举起拳头时,成千上万的听众也同样举起拳头附和着,德国的希特勒、意大利的墨索里尼等都属这类人物。

他们在演说中为什么会与听众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呢?其秘决在于他们所使用的言词和所持的态度,他们抓住了听众的共同意识。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在演说中更是频频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字眼,以表示这些内容都与你我众人息息相关。所以只须简单的几句,即可笼络大众的心,使人人都有“命运同一”的意识。

现代政治家也同样会使用类似的发言形式,如:

“我们要趁早将牛肉自由化,使大家能吃到廉价的牛肉,所以我们必须先例我们共同的权利,以达到这一目的。”

这就使听者感觉到,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情,并非某一个人的事情;然而,这些人虽是使用了“我们”这一字眼,但他们或许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至少在群众的感觉中是与他的切身利益有关的。

由于每个人的内心都存有或多或少潜在的“自我意识”,所以都不愿意受到他人的指使。如果他认为你是在说服他时,他的自我意识会变得更为强烈,就更不易向你妥协,即使你说得天花乱坠、头头是道,在他看来你只是在为你自己的个人利益而作的一场表演而已,更谈不上听取你的高见了。

如果此时你能使用到“我们”这一字眼,就会立刻使人认为你我利益一致,于是原本坚强的防御堡垒也终会倒塌,听众便会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你的圈套。对于自我意识强者,更可以利用这种方式使他就范。

尤其是男女的交往更需要注意,不可说“我和你”,而必须使用“我们俩人”,让对方更能产生你我一体的共同意识。

总而言之,自我意识人人有之,当你想说服他人时,千万就别忘了使用“我们”这一字眼。

要说服他人时,应尽量使用“我们”、“我们大家”等这类共同意识的字眼。

★不要独占话题

你应当注意,即使是一个很好的题材,朋友听了很感兴趣,但是说话时也要适可而止,不可无休无止,说个没完,否则会令人疲倦。说一个题材之后,应当停顿一下,让别人发言,若对方没有说话的意思,而整个局面由于你的发言而人心向你,这个时候仍必须由我来支持局面,那么,就必须要另找新鲜题材,如此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并维持其生动活跃的气氛。

在谈话当中,朋友的发言机会虽为你所操纵着,但是,在说话过程中,应容许别人说话,有别人说话的机会,更好的方法是找机会诱导别人说话,这样气氛更浓,大家的兴致更高,明友之间也更融洽。当说到某一细节时,可征求别人对该问题的看法,或在某种情形时请他试述自己的见解,务必使对方不致呆听着,才不失为一个善于说话的人,不失为一个明智的人。

如果你的话题转了两三次,而别人仍没有将说话机会接过去的意思,或没有主动发言的能力,应该设法把谈话在适当的时候结束。即使你精神好,也应该让朋友休息。自己包办了大半个发言的机会,是不得已时才偶尔为之的方法,千万不要以为别人爱听你自己的说话,就不管别人的兴趣与否随便说下去,那么,就是违背了说话艺术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