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热点·201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打好餐桌保卫战(1)

——食品安全是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不时出现,从“瘦肉精”喂大的猪到“嗑药”催成的多宝鱼,从“苏丹红”美容的鸡翅到“矿物油”抛光的大米,从添加“三聚氰胺”的婴幼儿奶粉到染色馒头、地沟油,接连不断的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群众的健康带来了损害,引发了消费者对不良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谴责,以及对政府监管部门的不满。食品的安全问题成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也成为我国当前最大的民生问题。责任重于泰山,如何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舒心是各级政府需要切实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食品安全问题触动了国人的敏感神经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对于消费者来说,食品安全是消费的最低要求,没有安全,色香味和营养都无从谈起;食品安全同时也是食品消费的最高要求,关乎百姓的健康甚至生命,是最大的民生问题。没有食品安全,就没有百姓安康,就不能保障经济发展,也就失去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食品安全一旦出现重大事故,危害的不仅仅是受害的消费者,还会延伸到整个行业和社会,给国家的声誉和形象带来负面影响。

第一,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切身利益问题。我国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十三亿多人每天吃掉两百万吨食物。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关键在于食品质量安全可靠。身体健康是每个人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在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的今天,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了,更希望自己能以强健的体魄去追求幸福生活。吃得好、吃得健康、吃得安全成为人们对饮食方面的最基本要求。也就是说,生命安全是人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的了,而食品安全恰恰直接关系到人的这一切身利益。

第二,食品安全问题带来的经济波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就业和生活。食品安全问题的后果就是给经济发展带来波动,尤其是对相关产业链造成严重影响,最直接受到损害的还是人民群众。如三聚氰胺事件后,乳业全行业减产停产,数万名职工下岗,二百四十多万户奶农杀牛、倒奶,大量城乡居民的就业、收入受到影响。2009年我国乳制品进口从2008年的三十五万吨猛增到六十万吨。国产乳业元气大伤,在短时期内很难完全恢复。在事件发生后,进口奶粉一年之内数次涨价,每次涨幅在10%以上,国内消费者也为此付出了很大代价。

第三,食品安全问题使政府公信力在民众心里受到影响。

食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就会影响民众的消费信心,从对生产企业的不信任转化成对国产食品甚至是对政府声音的不信任,正面的信息会被小道消息甚至流言蜚语所湮没,造成民众的心理恐慌,当民众的这种不安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时,社会诚信道德体系的防线就会受到冲击。

第四,食品安全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我国的食品产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逐步发展起来的,如今我国农业产值占GDP比重约为11%,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基础地位。食品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食品安全出了问题直接波及上下游相关产业,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食品安全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现在是信息化时代,如果说一个企业为了追求自身的利润不顾群众的生命安全,添加了对人体有害甚至足以致命的东西,难免会引发群众的强烈不满。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把食品安全工作这一事关百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情办好,才能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拥护。

第五,食品安全问题还会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声誉。食品进出口贸易是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就会直接对食品出口造成重创,进而还会引起外交纠纷,影响国家形象。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原产于中国的出口产品或原料召回事件,对中国食品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多年来我国食品出口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在国际市场上曾占有重要席地。然而,近年来出现的一些食品安全问题为西方一些媒体提供了口实,把我国出口食品中偶然出现的问题说成是整个中国食品业的问题,把食品业的问题说成是整个中国制造业的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还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所以食品安全既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同时也是重要的政治问题,不仅事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会影响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加大保障食品安全工作的力度,努力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是人民群众对各级政府,对整个社会的新期待、新愿望。

二、我国当前食品安全状况及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总体上是稳定向好,绝大多数食品的质量安全是有保证的。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把保障食品安全视为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从2009年起,国务院部署开展全国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在各地区、各部门努力下,集中治理、执法检查、日常监管等明显加强。一些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食品安全隐患得以消除,整顿工作取得突出成果。

但是,应当清醒地看到,我国食品安全基础薄弱,受产业发展水平、企业管理水平、消费结构水平、诚信道德水平等因素制约,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一些违法违规顽疾仍未根治,新的问题时有发生,屡禁不止,特别是以食品非法添加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比较集中地暴露出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食品安全体制机制、法规制度、技术能力等方面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影响着公众对食品消费的信心。

之所以一个时期以来各地食品安全事件进入一个多发期,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密不可分。简言之,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收入增长推动了食品生产和加工业快速发展,这与相对滞后的食品安全监管和消费者保护制度之间产生了矛盾,应当把当前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现象放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进行观察。

我国作为世界新兴市场经济的一分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进行了三次艰难的转轨:一是在经济体制上进行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二是在经济结构上进行着从二元结构向现代化工业经济转轨;三是在增长方式上进行着由粗放经济向集约化经济,特别是向科学发展、可持续性发展的转轨。这一阶段西方人花费了几百年才完成的转变,我国却在几十年内完成,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可想而知。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我国食品供给从量的提供向质的保障过程过渡,其食品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品种丰富,种类繁多,供给有余的食品极大满足了人们的食品消费的需求。然而,由于农村市场的开发,部分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违背道德良心,生产不合格食品,再加上我国这方面的管理机制有缺陷,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制度不完善,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以一个黑作坊为例,它在没有执照和经营许可的情况下生产出的产品,比起有正规手续的商家生产出的产品价格上要便宜得多。价格高销售不好,而价格低又会赔本,这是很多商家选择造假、售假,使用劣质原料,添加违禁添加剂等手段牟取暴利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