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译者序

一、作者生平

马克·吐温(1835~1910),本名为萨缪尔·兰亨·克莱门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幽默文学的泰斗。他在密西西比河边的一个小镇汉尼伯尔长大,自幼家境贫寒,十二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之后辍学去印刷所当学徒。二十一岁时去密西西比河的轮船上当舵手,这一经历让他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为其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南北战争爆发后,他加入了南方军队,不久后便以伤病为由离开了。之后去内达华州淘金,后在弗吉尼亚州当记者。当记者的这一经历是他写作生涯的起点,这时开始用“马克·吐温”这一笔名在一些小报上发表幽默短文。1865年将美国西部边疆流传的一个“跳蛙”的故事加工润色,写成自己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加利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这篇小说一经发表,引得“整个纽约顿时大笑”,成了家喻户晓的经典笑料,被誉为美国边疆幽默文学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名,从此,获得了“幽默大师”的称号。

马克·吐温生活在美国从早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发展的动荡年代,其一生的创作风格也经历了从轻快风趣到辛辣讽刺,再到尖锐悲观的发展阶段。按创作风格来看,其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1865年至1870年)

1865年,马克·吐温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1870年初与富商的女儿奥利维娅·兰登结婚。其间他受到西部粗犷的幽默文学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幽默艺术。这一时期作品的风格多为轻快搞笑、幽默滑稽。代表名篇有《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1865)、《我最近辞职的事实经过》(1868)、《火车上的食人事件》(1868)、《竞选州长》(1870)、《神秘的访问》(1870)。

中期(1871年至1895年)

这是马克·吐温一生创作生涯的黄金时期。他与妻子出身悬殊,性格迥异,但却非常恩爱。马克·吐温曾说:“如果娶了亲的人都像我这些日子这样幸福,那我就要为我白活了整整三十年而惋惜。要是我能从头活起,那我一定就要在婴儿时期结婚,免得白花时间去长牙、打碎杯碟。”幸福的婚姻生活为马克·吐温的创作提供了保障,他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如《汤姆·索亚历险记》(1876)、《被偷的白象》(1882)、《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1884)、《百万英镑》(1893)、《加利福尼亚人的故事》(1893)、《他活着还是死了?》(1893)等。这些作品具有更强烈的社会批判性和讽刺性。

后期(1896年至1910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马克·吐温的经济状况和家庭生活频遭不幸,陷入了四面楚歌的人生境地。经济方面,马克·吐温的出版公司和排字机生意失败,他负债累累,只能四处演讲偿还巨额债务,此时他已经60岁了;家庭方面,马克·吐温88岁的“优美、可爱”的母亲、两个女儿、亲爱的妻子相继去世。妻子去世后他曾说:“在这三十四年中,我们一同出航过多次,亲爱的莉薇,现在我们正在做最后一次航行。你在地下,孤零零的;我在人间,和大家在一起,却也是孤零零的。”(《马克·吐温自传》)这一时期,马克·吐温的作品中流露出悲观绝望的情绪,1910年4月21日,饱尝人生悲苦的马克·吐温离开了人世。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腐蚀了赫德莱堡的人》(1899)、《狗的自述》(1903)、《夏娃日记》(1906)、《三万元遗产》(1904)、《马克·吐温自传》(1924)。

二、作品概述

马克·吐温被称为“美国社会的一面哈哈镜”,其作品主题主要有批判美国的社会现象、讽刺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人性的腐蚀、反对种族歧视等。

本译本选择了马克·吐温具有代表性的中短篇小说共十三篇,其中《百万英镑》是马克·吐温最脍炙人口的名篇,讲述了一无所有的主人公在呼风唤雨的金钱作用下的奇妙经历。身无分文的亨利·亚当斯来到了伦敦,意外获得了一张百万英镑的巨额钞票。这张钞票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名声,让他在伦敦社会通行无阻,成功跻身上流社会,并赢得了心爱的姑娘的芳心。作者以幽默诙谐的手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一幅世态讽刺画,揭露了19世纪末美国资本主义社会中拜金主义的丑陋实质,批判了金钱对人性的腐蚀。这篇小说中,马克·吐温以夸张的手法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小人物对金钱顶礼膜拜的丑态,如:“小餐馆老板也直勾勾地盯着大钞,一动不动,像五雷轰顶一样。他正在诚心诚意地祷告上帝,看来手脚都动弹不了了。”“他心里想看,不停地打量那张钞票,仿佛怎么看也看不够;可就是小心翼翼地不敢碰它,就好像平民百姓一碰,那票子上的贵气就会折寿似的。”

《腐蚀了赫德莱堡的人》是马克·吐温晚期的中篇小说杰作,讲述了一个因“诚实清白”而闻名的赫德莱堡居民的虚伪道德在金钱诱惑下暴露出其拜金主义丑陋本质的故事。赫德莱堡小镇的“诚实清白”远近闻名,不料它不小心得罪了一个路过的外地人,而外地人决定要给赫德莱堡小镇一个最残酷的报复——“我要毁掉这个镇上的每一个男人和每一个女人——并且不是要毁掉他们的身体,也不是他们的财产,而是他们的虚荣心——这是这些软弱又愚蠢的人最脆弱的部分”。外地人将一袋金币交到赫德莱堡小镇的银行的出纳员理查兹的家里,并称自己曾受过镇上一位不知姓名的人的恩惠,特以此作为报答之礼,希望理查兹能帮他找到这位恩人,并将金币转交给他。外地人留下了一张纸条,里面有一句那位恩人曾对他说过的话,若有人能说出这句话,便是他的恩人。镇上的十九位显要人物无一幸免地屈从于金钱的魔力,纷纷撒谎,上演了一幕幕丑剧,最终赫德莱堡名誉扫地。马克·吐温以一袋金币的诱惑无情地撕下了卫道士道貌岸然的遮羞布,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人们伪善贪婪的本性,辛辣地讽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道德的虚伪和金钱对人性的腐蚀。而《三万元遗产》也表现了同样的主题,一对老夫妇沉溺于狂热的发财梦中无法自拔,最终死于欲壑难填。

三、马克·吐温对美国文学的贡献

马克·吐温对美国文学一个重要的贡献是解放了文学语言。他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的学校教育,善于将民间的口语进行加工锤炼,形成具有乡土特色的口语化文学语言,是第一位用美国口语写作的地地道道的本土作家,开创了美国文学语言口语化的先河,解放了文学语言,对美国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美国方言词汇有5000多个,有4000多个词汇是他首先应用于书面语言。”[1]因此美国小说家和评论家豪威尔斯称他为“美国文学的林肯”。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威廉斯·福克纳认为:“马克·吐温是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大家都是他的后继人。我们是他的胄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