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会员
思考考古
更新时间:2019-06-04 18:17:40
最新章节: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开会员,本书免费读 >
本书是陈胜前在《学习考古》之外,又一部关于考古学理论、方法、实践与反思的著作。如果说《学习考古》是写给对考古学感兴趣、初学考古和初入行工作的年轻人的,那么《思考考古》则针对的是从业多年的考古研究人员,以及想对考古学有比较深入了解的知识大众。作者从考古学的本体思考、考古学意义、考古学身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中国考古学的研究现状等方面,对考古学这个学科进行了剖析,并特别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反思,优缺点都有涉及,提出了良好的想法。治学和生活的态度都贯穿其中,内容更丰富,眼光更开阔。
品牌:三联书店
上架时间:2018-02-01 00:00:00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本书数字版权由三联书店提供,并由其授权上海阅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制作发行
思考考古最新章节
查看全部- 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
- 中国考古学的未来
- 美国人害怕的中国考古学
- 中国考古学的范式革命
- 后现代之中国考古学
- 后现代战争与后现代的考古学
- 考古学的未来
- 十一 考古学的未来:中国与世界
- 人口压力的作用机制
- 农业起源的社会结构制约
最新上架
- 会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馆珍藏古籍图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文博馆内藏有珍贵的宗教典籍、文献资料、手抄经卷,还有部分佛像、法器、宗教书画、名人信札题跋等多种典藏文物。本书收録了文博馆珍藏的古籍文献六十九种,多数为明清善本,且有几种是目前极为珍贵的孤本,如《渊颖吴先生文集》被鉴定为元刻本,是目前仅有的三套古籍善本之一,且保存非常完整。作者对此数十种古籍逐一进行整理,内容包括图书基本信息、作者简介、内容简介等,并附有高清书影。历史8.5万字 三星堆:失落的古蜀文明
本书探讨古蜀文明与以中原文明为主导的黄河文明及长江中下游文明的血缘关系,进而确立古蜀文明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中的地位;亦将古蜀文明置于全球史视野之下,由此观察古蜀文明对推进人类文明史的作用。以三星堆文明为代表的古蜀文明与黄河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同源同体,相辅相成,四五千年一路过来,栉风沐雨而风颜不改。历史13.2万字- 会员
首都博物馆珍品集萃(第1辑)
北京是一座拥有3000多年建城历史、800多年建都历史的城市,而首都博物馆作为北京的城市博物馆,收藏有大量的与北京历史相关的、精美的文物,本书正是对这些文物中的精粹进行解读。书中分别对36件收藏于首都博物馆的文物进行深度讲解和介绍。这些文物,就时间而言,年代从商至民国时期,就文物门类而言,包括瓷器、玉器、青铜器、佛教造像、金银器、书法、绘画、民俗、石刻碑帖等。这些文物大多与北京相关,或出土于北京,历史26.6万字 - 会员
“简”读中国:敦煌汉简里的丝绸之路
本书依托甘肃简牍博物馆所藏珍贵简牍,精选了其中关于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关系等第一手史料。通过创新性地挖掘简牍这一文化遗产,生动地讲述了那些在丝绸之路上发生过的耐人寻味且真实的历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书中不曾记载的普通丝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带领读者重温丝绸之路的建设历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简牍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历史与文化。历史12.9万字 - 会员
从长安到日本:都城空间与文学考古
本书借助“都城”这一视角,在“东亚都城时代”形成与解体的背景下,发掘唐长安城空间在日本的复制与挪用,及其在日本古代文学中引起的连锁性反应。以十世纪唐王朝的灭亡和长安作为东亚都城典范的失坠为分水岭,本书尝试解答了两个问题:一是九世纪之前日本对唐长安城空间的模仿与日本文人长安书写稀薄之间的龃龉;二是十世纪以降随着唐长安城的“消失”及东亚格局的变迁,“长安”如何成为日本文人建构国家认同,并在东亚世界获取历史33.3万字 - 会员
观无量:壁画上的中国史
本书针对宫殿寺观石窟壁画展开。作者在图像之海中选择十组壁画,发掘图像中隐藏的历史讯息,还原壁画背后更宏大的时空场景,以及在此场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构筑起了一部别开生面的中国史。历史20.8万字 - 会员
大唐的颜色:唐三彩面面观
本书作者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和已发表资料的研究,依据考古报告和历史文献,从功能、出土地、品类、数量、质地、使用痕迹等方面讨论唐三彩的属性,同时,结合古代文献,对唐朝时期的唐三彩诸问题进行探析。此外,作者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了对唐三彩的鉴赏心得。历史10.2万字 - 会员
国宝有故事:文物保护那些事儿
盛世兴藏。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实力不断增强,建设文化强国的呼声越来越高,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也逐渐受到各级政府及广大人民的重视,博物馆及历史名胜古迹成为游客最感兴趣的网红打卡地,文旅融合作为新时代的新业态一跃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文物及文物保护的更多思考和讨论。本书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文物保护中最基础、最典型的100个问题,是了解文物保护知识直接、有效的科普历史5.5万字 - 会员
从考古发现中国
本书是人类学家张经纬的首部考古学、历史学主题书评集,分为“考古”、“中国”、“神话”、“方法”和“诸野”五大板块。考古、历史著作固然厚重、深沉,但当我们用人类学思维重新理解中国文明的方方面面,或许就能从那些作品中,品读出意想不到的新意。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本文集中的诸多评论,不仅能通过全新的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文献,反思当下的考古和历史研究成果,还能让有关中国文明的研究者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和胸襟历史15.5万字
同类书籍最近更新
- 会员
遗迹里的中国史
6处大型遗迹,近300张遗迹及文物照片,跨越2000余年——讲述“何以中国”本书选取了殷墟遗址、三星堆遗址、魏安釐王墓、睡虎地秦墓、马王堆汉墓、海昏侯墓等大型遗迹,讲述了它们的发掘起因、发掘过程、发掘收获以及出土文物的溯源过程,涉及88位帝王及诸侯,收录近300张照片,包括考古现场、历史遗迹、文物真貌、遗失古籍、珍贵遗存、墓穴骸骨等。让读者身临其境,从考古遗迹的视角解读中国历史,更轻松地了解历史的文物考古19.5万字 - 会员
寻秦迹:透过秦俑看秦朝
【许宏、马伯庸、于赓哲推荐!和“考古侦探”一起走进发掘现场】兵马俑是大秦帝国实力与气度的象征,兵马俑的背后是无数个鲜活的个体在时代中生活过的证明,他们似秦帝国的一个个细胞,成为大秦帝国最鲜活的注解。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和秦咸阳城遗址发掘领队许卫红,30年来始终坚持不懈地“寻亲迹”、研究秦史,在本书中,她为我们呈现了兵马俑考古发掘现场诸多细微的发现,它们合力再现了秦代社会的鲜活图景:沿着秦俑家族开文物考古12.2万字 - 会员
重返:三国现场
《重返:三国现场》以历史、文物、遗迹为线索,通过对收藏于各大文博机构中的汉末、三国时期的文物的梳理和对全国三国文化遗迹的调研,借助“地下之材料”与“纸上之材料”的“二重证据法”,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真实、更立体、更有趣的三国时代。历史现身说法,大过一切讲述。书中涉及古城址、古墓葬、古战场、庙宇、壁画、书法、碑刻、瓷器、漆器、钱币、兵器、建筑、服饰、饮食、社会生活、宗教、中外交往等与三国相关的诸多领域文物考古18.6万字 - 会员
浙江史前陶器(浙江考古与中华文明系列)
陶器,作为考古学最基础的研究对象,对于了解一个地区、一个文化、一个人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浙江的史前陶器,结构上基本按照时代顺序,分别介绍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及制作工艺,同时包括对各个考古学文化基本情况和主要认识的介绍,旨在提供一个理解陶器的文化背景,展示浙江史前陶器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与价文物考古13.4万字 - 会员
莲都文物故事
莲都区历史悠久,人文历史古迹甚多。据统计,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古民居298处,宗祠102处,寺庙49处,古桥55处,古遗址14处及其他101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一般文物保护单位591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星罗棋布在莲都区的大地上,承载着历史的沧桑。本书旨在挖掘、整理文物背后的故事,采取田野调查,查阅方志史料和家谱文献文物考古9.7万字 - 会员
国家宝藏:100件文物讲述中华文明史
入选百道好书榜!让国宝说话,是我们的宗旨,是我们编辑出版这本书的指路明灯!让国宝说话,讲述中华文化、中华智慧、民族精神、文明发展的伟大历程!让国宝说话,让国宝走出博物馆,走进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书斋,走进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让国宝说话,感受历史,放眼未来,让我们为悠久的从未断裂的中华文明而骄傲而自豪!文物考古21.8万字